美国高等教育、精英名校和顶级公司招聘逻辑

最近,2008年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专栏文章。他透过大量数据和学科逻辑揭示一项很难令人接受的事实:教育并非灵丹妙药!大家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有助于提升社会阶层。尽管过去数十年来这一结论还算靠谱,但进入本世纪后,教育水平较高群体的收入水平陷入停滞甚至走下坡路。

高等教育无法保证成功

教育究竟能否提升经济地位?克鲁格曼认为上述论断很难成立。他认为,那些成功完成高等教育者,大学学位也无法保证其经济成功。一个普遍共识是,过去四十年来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状态与日俱增。然而,社会不公加剧的本质并非广为人知。很多看上去见多识广者对于不平等现象源于教育程度差异的说法深信不疑。

这种认知在1980和90年代或许有一定道理,尽管这也无法解释顶层人士的收入飙升现象(TOP1%甚至0.01%阶层的财富占比大幅增加)。自2000年以来,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收入实际停滞不前,甚至在走下坡路。

美国高等教育、精英名校和顶级公司招聘逻辑

早在疫情爆发前,经济政策研究院就对上述数据进行了非常实用的分析。1979年至2000年期间,整体不公平现象的一项衡量标准(收入前5%和收入中位数在职人士的平均工资差异)与具有高等教育程度在职人员平均薪资的“溢价”(premium,即大学文凭带来的额外收入,或教育红利)基本吻合。然而2000年以来,工资差异继续上升,教育红利则原地踏步。

克鲁格曼对此现象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考察,他将前5%家庭的家庭收入与男性高校毕业生中位收入进行对比。在2000-2019年间,顶层5%的人口群体收入基本持平或逐年增长,年增长率最高超过25%。而男性高校毕业生(大学毕业生中收入较高的性别)实际收入在此期间呈下降趋势,年度降幅最高达10%(分别发生于2010和2014年左右)。

美国高等教育、精英名校和顶级公司招聘逻辑

如今,即便身处顶层5%的美国人也不觉得自己富有,因为相比CEO和对冲基金经理之流他们谈不上有钱。然而,近年来他们财富积累也相当可观。另一方面,那些用功读书挣得学位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则两手空空。

知识还是力量吗?

然而,统计数据显示,平均而言,大学学位有助于从事薪酬更高的职业

最近,皮尤研究中心对美国成年人收入的调查显示,过去五十年期间,持有学士(或更高)学位的美国人在高收入群体的份额不断升高,而未接受高等教育者持续走低。2021年,前者中约39%身处高收入群体,而后者只有16%跻身该阶层。

去年,约半数受过部分大学教育或持高中文凭的美国成年人位列中产阶层。但上述两个群体外加高中以下学历者在中产阶层的份额显著下降,而在低收入阶层中的份额则大幅升高。2021年,只有高中文凭或同等学历的美国成年人约有39%身处低收入阶层,为1971年的两倍。

而高收入群体中,持本科或更高学位者份额从1971年的36%增长到2021年的39%。

美国高等教育、精英名校和顶级公司招聘逻辑

高学历者更有可能跻身高收入群体,图源:皮尤研究中心

其实,克鲁格曼的看法与皮尤研究中心有关大学学位有助于从事薪酬更高职业的调查结果并不矛盾。虽然作为整体而言,近年教育红利止步不前,但其中很大份额被精英院校毕业生不成比例地占据从而一举成为最大赢家。

同样是大学生,收入却天差地别

研究发现,并非所有大学毕业生保持同步。部分幸运儿收入不菲,但也有很多人鲜有起色。仔细察看本世纪(2000-2018)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只有头部30%高校毕业生的收入在增长。其中,顶层10%收入增长一度超过10%,次前10%的涨幅至多5%左右。垫底60%收入甚至有所下降,部分降幅达到5%。

美国高等教育、精英名校和顶级公司招聘逻辑

谁获得了高额回报?

不久前,金融招聘网站华尔街绿洲(Wall Street Oasis,WSO)称,全球顶级投行给当季实习生开出的薪水同比飙升37.2%,其他大银行实习生工资也有36.9%的涨幅。

WSO创始人柯蒂斯表示,未来初级银行家过去一年的薪资涨幅达到该公司2006年创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且不止是银行,自营交易机构简街(Jane Street)实习生平均月薪达16,356美元,相当于年薪近20万美元。柯蒂斯称,“这创出实习薪资历史新高,而2022年尤为惊人。”

WSO称,对冲基金、高频交易和自营交易机构的实习薪酬名列前茅,紧随其后的是投资银行,八大投行实习月薪中位数均超过10,000美元。金融机构实习一般安排在暑期,时长10到12周,不过部分机构还提供为时更长的培训项目。

美国高等教育、精英名校和顶级公司招聘逻辑

2021年到2022年的实习周期,金融企业本科实习月薪中位数

那么什么样的大学生才能获得这些顶级高薪企业的青睐呢?

对于有志于获得投行(以及高科技或咨询等行业)实习机会的本科生,就读哪所高校至关重要。尽管日益倾向从更多高校挑选实习生和员工,但顶级企业对高校输送人才的过往历史依然极为重视。这不但是因为精英名校的品牌声誉度使然,还在于企业在职校友群体的推动作用。

在分析顶级企业的招聘偏好时,西本大学管理学教授劳伦·里韦拉在其著作《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中指出,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努力工作,而不是高贵的血统,是成功的关键。教科书、报纸、小说中充斥着霍雷肖·阿尔杰笔下的故事,即个人凭借强大的动力和坚韧最终跻身上流社会。这些故事,无论聚焦于沃伦·巴菲特的传奇经历,还是《风雨哈佛路》式的个人奋斗,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社会和经济地位是努力争取来的,不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的。上层人士之所以处于上层,是得益于他们的智慧、不懈的努力和强韧的性格。下层人士之所以处于下层,是因为他们有不足之处。

尽管很多人坚信努力工作会有经济回报,也相信无阶级社会的神话,但今天美国的经济比许多西方工业国家更不平等,社会流动性更低。事实恰恰和我们的民族信条相反,在我们国家,从收入微薄到变身大亨,或者从富裕阶层跌落至穷困潦倒的概率都很小。美国经济阶梯中的上层和底层黏性很强:收入位于全国前1/5或者后1/5的家庭,其子女往往和父辈处于同一个阶层。位于经济等级顶层的家庭,其子女基本上垄断了通往好中学、名牌大学、高收入工作的途径。

上述说法与克鲁格曼的最新评论不谋而合。后者指出:数百万美国人背负大额学生贷款(但收入没有实质增加)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的虚幻承诺。其中有些承诺完全是个骗局:例如特朗普大学!然而,即便是那些没有完全上当受骗的人,也受到精英教育信息蛊惑深信高等学位是财务成功的通行证。

有太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环境或不足以完成其教育——处境优渥的中上阶层美国人无法理解收入不稳定的贫困家庭年轻人求学之路多么艰难。很多最终完成学业的人则发现经济回报远远低于他们的预期。无数人成为这种虚幻承诺的受害者,最后负债累累。

顶级公司的招聘逻辑

传统上,顶级公司指的是收入名列就业市场前茅的顶级律所、咨询公司、投资银行,这三种类型的公司被称为精英专业服务(EPS)公司,他们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共同生存。近些年来互联网等高科技公司崛起,连同这些根基深厚的老牌精英公司,形成了一个令全美乃至全球各地的优秀求职者趋之若鹜的顶级公司群体。

美国高等教育、精英名校和顶级公司招聘逻辑13个最富盛名投行初级分析师招聘目标院校

那么这些顶级公司的招聘逻辑是什么?为什么他们的招聘资源如此明显地向名校毕业的精英阶层倾斜呢?

顶级公司每年制定一批和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学校名单,这个名单中的院校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核心学校(Core School),通常不超过五家,而顶级公司每年的校招学生大部分都是从这仅有的几家核心学校里选出。公司会对这些学校进行深入研究,不惜飞过大半个国家甚至地球,去给这些学校的学生举办发布会、鸡尾酒会、晚宴等,来为招聘和面试这些学生做准备。

另一类是目标学校(Target School),数量为五至十五家。顶级公司也会从这些学校里找人,但目标学校的面试率和录取率都远远低于核心学校。

那么这些顶级公司是如何确定学校名单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学校经历岁月累积下来的声誉和威望。虽然公司也会参考每年更新的外部机构排名,但这些排名通常只被作为参考,并不是核心考量标准。所以与实际的全美高等教育学府的排名波动相比,顶级公司的候选学校列表每年都保持相对稳定。

另外学校的地理位置也会影响不同公司的名单。如果一家顶级公司在美国西海岸没有办事处,那么他们一般来说不会招斯坦福大学(位于美国西部)的学生。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某个顶级公司的高层中,有人对某家学校有特殊偏爱,或者有人毕业于一家“冷门”学校(相比于传统顶级学府而言),亦或是某位高层的子女就读于“冷门”学校,那么这个学校在招聘中被重点关照的概率也会升高。某个顶级公司的顾问就透露,因为其所在的公司,有位高层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因此在他的强力争取下,弗吉尼亚大学成了这个公司每年招聘时重点关注的学校之一,而正常情况下像弗吉尼亚大学这样的学校是不会被他们公司考虑的。一般来说,只要这个开绿灯的高层一直在职,那么对“关系户学校”的招聘力度就不会减弱。

这些顶级公司花费时间精力制作所谓核心学校、目标学校的名单,绝非走走过场,实际招聘中这两类学校的毕业生得到的待遇有天壤之别:

顶级公司会为核心学校配备专职对接人员负责校园招聘和相关后勤事务,还会针对不同的核心学校设立专门的学校大使,负责招聘活动的设计和学生需求对接,在招聘季节常驻学校。除了常规的面试外,公司还会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去主动吸引核心学校的学生,砸下真金白银召开大量活动,让这些学生对公司形成亲切、熟悉的印象。某家顶级公司曾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在一个核心学校召开了25场招聘相关活动,仅一年的预算就接近100万美元。

非核心学校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顶级公司在非核心学校的活动数量会锐减至一到两场,每年的预算只有不到四万美元。

除了校园招聘外,顶级公司也会在自家网站上发布招聘启事。这些招聘启事谁都可以投,但除非投递人有深厚的背景,否则几乎没有收到面试邀请的可能,几乎等于无用功。

凡事皆有例外,每年也会有极少数的来自核心和目标学校名单以外的学校的毕业生进入顶级公司,但这一点点名额仅开放给那些普通学校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

为什么这些顶级公司的招聘要求如此严苛呢?原因很简单:

首先,这些公司的工作机会太抢手了。顶级公司的实际岗位录取率,甚至比常春藤大学的平均录取率还低,因此给候选人设定重重标准是最有效率的招聘方式。

其次,很多公司认为,一个学生能进入顶级大学本身就证明了这个学生是个德智体全方位拔尖的人。如果“进入顶级公司”是一件待完成的任务,那么完成“考入顶级大学”这一项,就相当于完成了这个任务的三分之二。一个哈佛学生即便在自己的学校里排名末流,也依然极有可能是个非常聪明、勤奋、全面的人。而反过来,在一群资质平平的学生里费力挑选出“蒙尘的钻石”是非常浪费时间的。

另外,录用顶级学校毕业生,还可以为顶级公司吸引客户,并增强客户对公司的信心。如果一个公司的员工大部分都毕业于顶级学校,那么无疑侧面上提高了公司地位,也对公司后续向客户收取高昂费用有帮助。比如,一个顶级律所会向客户收取每小时几百美元的费用,而一个求学履历星光熠熠的服务团队会让客户觉得这钱花得值。

对于公司来说,还可以通过名校毕业生的人脉来创造新的业务,这对于一个新人以后能不能发展成合伙人至关重要。

但有趣的是,这些被调研的顶级公司很少会跟踪这些名校毕业生的具体工作表现。而且这些名校毕业生普遍对工作的要求也很高,所以他们的工作年限通常仅为2-4年,再加上公司花在他们身上的薪资、奖金、培训费等费用,所以其实单个名校毕业生的雇佣成本对企业来说是比较高的。

归根结底,无论是官方的招聘政策还是实际的招聘实践,顶级公司招聘者很大程度上都把筛选“硬”技能和“软”技能的工作让渡给了顶尖的学校的招生委员会,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一流的人进一流的学校”。简历筛选者普遍秉持的理念,即最优秀、最聪明的人集中在这个国家最顶尖的学校里,强化了公司只在特定学校招聘的政策,也为公司的校招名单落地提供了合法性。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帮筛选 帮规划 帮协调 一站式服务

上一篇

2022ISEF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获奖名单公布

下一篇

2022AP 物理C力学北美卷FRQ真题解析及难度分析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