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相继宣布退出世界大学排名的新闻直冲话题榜,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这三所高校退出世界大学排名的举动不免让人心生联想,今天小编仅就世界大学排名本身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世界大学排名究竟排的是什么?本文以QS, USNEWS,THE世界大学排名为例(这基本也是国内企业雇主会参照的排名榜),我们会发现这三个机构榜单中各自参照因素和参照因素所占比例都是不尽相同的。
QS榜单的评分标准及权重如下所示:
学术声誉:40%
雇主声誉:10%
单位教职的论文引用数:20%
师生比例:20%
国际学生比例:5%
国际教师比例:5%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QS很多标准都是软性指标,人为评价的权重高达50%(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但比较特别的一点是,它是三个排名中唯一引入就业相关指标的(雇主声誉),所以它是(国内)用人单位招聘时使用得最多的一个排名。
U.S. News榜单的评分标准及权重如下所示:
世界学术声誉:12.5%
地区性学术声誉:12.5%
发表论文:12.5%
文献引用质量:10%
文献引用量:10%
高质量论文引用量:12.5%
高质量论文引用比率:10%
国际合作研究:10%
博士学位授予量:5%
教授或博士学位量:5%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对于声誉的评价主观性较强,高引论文的占比在评分里也占到了较大的比重,对于自然科学类院校比较有利。
THE榜单的评分标准及权重如下所示:
教学水平(学习环境):30%
科研(论文发表数量、收入和声誉):30%
文献引用(研究影响):30%
国际视野(教授、学生、研究):7.5%
产业收入(知识转化):2.5%
THE的考量偏重教学和研究能力,几乎90%都是在考察教学和论文,在三大榜单里,它是学术研究、主观评价、国际化程度等各方面平衡得比较好的一个排名。
然而,懂得都懂,这些榜单本质上都是商业集团,那么游戏规则赋予大学在参与排名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氪金行为,或是学校极力根据参考因素进行相应提升。当然小编不是说这些榜单都完全没有学术参考价值,而是说在可操作范围内,排名是可以人为进行冲刺的,也有多所国内外院校进行过相关操作(狗头保命)。
苦排名久矣的从来不仅仅是学校,教师是,学生/求职者亦是。排名着实能够一定程度上衡量一个学校的学术实力,但我们切不能完全依靠所谓的排名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坏。当然很多家长和学生在选校时还是会参考排名,这无可厚非,毕竟这是一个可量化的选校因素。
但对于高校本身来说,一味的去够排名是否失去了教育的本真、偏离了学术的本质?
正如Compu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北美计算研究协会就曾在2017年11月11号发表声明,指责美国USNEWS世界大学计算机学科排名不准确,不能正确反映各个大学研究机构的真实情况。大学排名产生的出发点是进行一个类似行业内的学术成果交流和研究比拼,但随着资本的介入越来越商业化,逐步失去了其存在的本源目的。
(来源:https://cra.org/cra-statement-us-news-world-report-rankings-computer-science-universities/)
我们不去评论三所高校退出排名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学术自信还是闭门造车?我们只去思考,这三所大学退出排名是否意味着将来国内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有所改变(特指留学生)?是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内雇主对于留学生毕业院校的考查?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大学退出排名,用人单位,特别是国企、央企也会因此有所考量,不论是从政策上,还是对于排名本身的研究方面。世界大学排名的商业化、主观性会让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采取更加多样的考查方式,而非在背景筛查时仅看所谓的排名。那么将来的标准是增加更多补充材料,还是设置更多的测试?是有更多的人为操作空间还是给予更多更开放的机会?
一切都是未知数,而一切又皆有可能。在所有变化的事物中,今天的你又是否还和过去一样有着相同的坚守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