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孩子能逃脱上兴趣班的命运。
钢琴、舞蹈、画画,多少得学一下,技多不压身嘛。毕竟谁也不知道孩子在哪方面可能有天赋,作为家长,理应支持孩子在小时候多一些探索,培养一些爱好。
正因为这个想法,每位同学多多少少都主动或被动拥有了一些艺术才能。
于是,一个问题经常被问到:
我们并不会申请艺术类专业,那么小时候的艺术特长,对于美本申请还有什么用吗?
首先,我们看看美本申请中,有哪些部分可以展现艺术才能。
1)作为活动,写在Common App活动列表中
2)将作品整理为作品集,作为额外材料递交
3)通过文书的方式展现
展开来说说。
方式1,作为活动列表中的一项填写:这种方式最直接,把钢琴、画画、古筝、小提琴、摄影等方面的爱好列为一项活动。
例子:
注意:
*钢琴考级证书,某种艺术类奖项等等,都不是“学术”奖项,无法写在Common App奖项部分,只能填在活动描述部分。
*不少同学9年级学业压力增加,进入高中的时候,这些音乐、艺术方面的兴趣就断掉了。9年级前的经历无法作为活动、奖项填写。
方式2,作为作品集递交:
通常来说,如果申请艺术类专业,大学会强制要求作品集。申请非艺术类专业,需要从大学官网确认是否可以递交艺术作品。
比如,卡耐基梅隆大学不接受作品集等额外材料。
布朗大学表示,可以通过Slideroom递交额外音乐、视觉艺术作品。
除了大学的规定外,是否上交作品集还需要考虑到整体申请形象。比如,单独的一个古筝演奏作品集,和申请其他部分都不相关,并不会对申请有什么影响。反而会让招生官对于交这份作品集的意图产生困惑。
但是,如果你的一个课外活动是定期给养老院的老年人演奏古筝,这时候你再上传古筝演奏作品集,就对丰富整体申请形象很有帮助了。
可以看出,方式1 和方式2都存在一些弊端,所以我最推荐的是100%适用于所有申请者的方式3:以艺术为载体,展示独特视角。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来举两个例子。
案例1: 一位对生物感兴趣的同学,同时也拉大提琴。音乐给他提供了理解生命多样性的全新视角:
案例2: 一位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同时也弹钢琴。将宇宙大爆炸和钢琴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了一番宏大的视野:
一直以来,同学和家长都有一种焦虑,总是在问,什么对申请有用?似乎无法直接写在申请表上的内容就是无用的。其实不然,所有的经历都有他的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经历有效地整合并展现出来(比如通过文书头脑风暴)。
我们的经历就像是吃入肚中的食物,并不是只有山珍海味才能帮我们增加肌肉,家常便饭也会。并不是只有所谓高端、含金量高的活动才能塑造我们,那些琐碎、无法列入活动列表的经历对我们同样有重大影响。
经历本身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招生官更关心这些经历如何转化成了你的“肌肉”,更重要的是,如何塑造了你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