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疫情,搞得世界不太安宁。而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学业生活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记得两年前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国外乱成一团,不少留学生选择回国。当时一些网络媒体的舆论对留学生不太友好,“跑国内投毒”,什么样的都有。
而中国在2020年春,很快控制了武汉疫情;面对海外疫情肆意蔓延,唯有国内“风景这边独好”,很多国内学生和家长或选择观望,或放弃了海外留学的打算,安享国内岁月静好的日子。
过去的两年,面对全球肆虐的疫情,国外几乎所有国家选择了躺平;国内虽有零星的疫情,基本上都是很快被控制。各种好评之下,这两年时间里,似乎没有太多人在关注海外留学生过得怎么样。
直到这次上海疫情,我明显感受到身边“蠢蠢欲动”的人又多了起来,又开始关注海外留学的事情了。
我特地查了查,在上海4月初开始大面积“封城”的那段时间,百度搜索中“留学”的搜索量出现一波快速上升。可见,我的这种感觉还是对的。
而事实上,这两年国外的疫情一直没有消停。
以哈佛大学为例,在过去的一周里,全校新增446例师生确诊,出现一波新的小高峰。
其它美国大学也是大体如此。
只是在疫情和确诊成为常态的情况下,美国大学在实施日常监测、隔离、治疗的健康安全措施的同时,过去一年间教学基本恢复了正常。
所以,有意思的事情就出来了——
我们有一部分人选择出国留学,并不是基于对国外形势的判断——国外的形势一直都没太大变化;而是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感受。
换句话说,你选择A,并不是因为觉得A好,而是因为觉得B不好。
要不要出去留学,如果不是基于对国外的现实状况的判断,而是基于自己在国内的感受,难免有失偏颇。这也会使自己变得不确定、盲目和焦虑;最后还可能事与愿违。
正是因为如此,过去这两年,我看到过太多支离破碎的留学故事。
我的人生阅历有限,我不太确定我们现在身处的全球疫情算不算百年之大变局。不过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不争的事实。
今天,我想说的是,在世界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我们还要不要选择出国留学?
当年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上过一门《企业战略》的课,开课的老师曾在美国联邦政府有过30多年的顾问生涯。
这是一门商学院的课程,但是上课绝大部分内容在讲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军事对抗等等,很有现在几个好友在饭局上瞎聊天的感觉。
这门课的很多内容,在我之后很长的一段职业生涯中都没有太多直接作用;但是这门课却给我灌输了一个思想:不管是个人工作生活选择,还是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在你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有大局观,这种所谓的大局观,首先要从国际大环境开始考虑。
直到这次的疫情,我才对这门课有切身的体会。作为个体,我们平时可能安于一地,岁月静好;但是在全球化的大潮下,谁也无法逃离时代的洪流——包括疫情。
去年底美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特地给这门课的老师写邮件问候一下。当年上课的老师现在现在80多岁了,不幸两次感染新冠,好在都是轻症,并不要紧。
所以你看,不管以前你是白宫的顾问,还是美国藤校的商学院教授,现在还是成了“那个得了新冠的美国老头”,谁都难以置身其外。
我讲这些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谁也无法把自己关在一个屋子里,苟安一生。而只有当你站得足够高,看清这个世界全貌的时候,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抉择;才能减少生存的风险。
回到留学话题。
因为我自己有过留学的经历,我的孩子也在国外留学,这些年一直有不少朋友来咨询我留学的事情。对于这些咨询,我从来不会给出“你该不该出去留学”、“你应该去这个学校或者去这个专业”的建议。我只会尽量把国外读书的情况讲清楚,给你更多信息;至于选择,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你自己做决定。
事实上,我一直不赞成那些盲目的留学行为——
比如,有人对国内的教育制度不适应,就选择出国留学。如果是这样的出国动机,你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已经了解国外的教育?怎么就那么自信你一定能够适应国外的教育?事实上,对大部分中国学生而言,适应国外教育环境肯定比国内挑战更大!
还有,现在留学生工作不好找,这是客观的现状。如果留学只是为了找一个更好的工作,这份期望十有八九会落空。留学从来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今后个人发展如何,肯定还是取决于自身,而不是一纸文凭。
认识的误区,无疑会导致抉择的错误,最后使得现实的结局偏离预期。豆瓣里的“留学生废物”就是结果。
越是世界变得复杂,越是需要我们对世界保持清晰的认识。
这次全球新冠疫情,确实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一开始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选择了观望。但是一段时间下来,很多事情在慢慢变得明了:病毒的传染性如何?对身体健康的伤害性如何?国外对疫情持开放的国家,现在老百姓生活如何?
并不是说对疫情不担心,而是我们对疫情和病毒要有清晰的认识。盲目的担忧、焦虑和抱怨,都不会解决当下疫情时代我们生活中所面临的任何问题。只有科学认识疫情并对其危害的客观评价,才有利于作出最好的个人选择。
有的学生,在疫情中间彷徨,在回国和继续海外学业之间纠结,最终蹉跎了时光,难免会有“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的感叹;
也有的学生,在疫情期间把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这些学生并不是说不受疫情影响,而是他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能够把握正确的方向,把负面因素降到最小。
这次上海疫情,我被隔离在家已经一个多月了。我不知道上海疫情什么时候能够结束,我还要被隔离多久;我也不知道全球的疫情什么时候才是头?
前几天,我跟孩子通话,我们全家做了一场“战略演示”:如果上海再封一个月、三个月或者半年,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么样?如果全球疫情再继续一年、三年或者五年,这个世界会变得怎么样?当任何一种可能的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这里面包括了孩子以后要不要继续在美国读研究生,毕业后是留在美国还是回来工作等。只有充分准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最后的结论是:疫情短期内不会在全球结束,在美国开放的环境中,疫情总体可防可控,但是作为个体,要注意个人健康防护;而孩子目前倾向毕业后在美国继续读书、工作,我对此表示支持。
在这场历史进程的颠簸中,作为渺小的个体,我们唯有期望通过自己时时处处的谨小慎微,获得一块相对体面的容身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