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完就进入到了关键的志愿填报阶段。前两天“张雪峰连线490分农村女孩”又上热搜,综合实际情况,张雪峰建议她放弃学医,或是直接报考定向的乡村医生计划。
这段对话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后,随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有人从自身出发,认为张雪峰的建议中肯在理;有人则表示不解:490 分学不到医,有这么夸张吗?
那么今天小e就来聊一聊,就目前卷生卷死的形势来说,资质平平,学习平平,家境平平的人学医还有没有出路呢?
普通“三无”医学生的理想出路
作为资质、学习和家境都平平的普通“三无”医学生,我们要对自身有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医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才能朝这个未来前进。
首先,普通人学医是为了一份稳定的工挣钱养家,如何能在市场上稳定就业是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其次,普通人当医生的职业发展目标应该是能胜任本职工作,在临床上认真负责,减少漏诊误诊等专业错误。
最后,并不是每一个医生都会成为主任、专家、教授,我们普通人不一定要追求在医学上有多大成就,而是要当作一份普通工作来规划。
慎重读博,专硕才是王道
以硬件条件来说,资质平平、学习平平的医学生并不适合读博,特别是本科期间就觉得自学能力不够优秀,难以靠自学积累知识的学生。
博士考察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水平,虽然并不是要聪明绝顶的天才才能获得博士学位,但一个资质平平、学习平平的人勉强混到博士学位,也不能在博士之间获得强大竞争力优势,一样争取不到好的工作岗位,而且时间花费长,对于普通人学医就业来说性价比不高。
因此,如果在本科阶段就意识到自己学习能力并不突出,在科研上不属于有天分的人,并不建议走医学生读博的升级打怪之路,否则可能真的三十无成、心有不甘。
资质、学习和家境都平平的普通“三无”医学生首先要考虑的是以最短的学习路径完成职业化培养,尽快就职上岗。咱们普通医学生读书就是为了吃饭,不是为了成名成家,以最快的时间能成为一名医生,上班挣钱才是王道。本科生就算不读研,也要规培三年才能上岗,至少需要8年培养时间。
而选择本科+专硕,8年时间里既可以完成规培,又能取得硕士学位,基本满足医生晋升职称的学历要求。因此,普通医学生在本科期间一定要努力准备考研,相比于读博,专硕才是普通人的王道。
不要盲目执着大三甲医院,普通市级医院真香
当我们在讨论“出路”的时候,往往都在讨论未来前途。每一个人选择一份职业的时候,都希望它光鲜亮丽,自己能通过奋斗而功成名就。
在这里,我要给普通平平的医学生们敲个警钟,医生不是一份靠机遇能发财致富的职业,去一线城市并不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与其他在大城市有更多机会的职业不同,医生是基础建设类职业,只要有人有城市的地方就需要医生,其收入并不随城市发展水平有大幅波动。
选择一线城市的大三甲医院和普通市级医院的工资收入水平其实是相差无几的,甚至有些普通市级医院的工资水平还高于一线城市医院。
在上海三甲医院初入职的博士,月入也不过万;地级市医院的医生薪资收入也差不多。特别是在医疗改革、想要推行年薪制的大环境中,连基层医院医生的收入水平与大三甲医院都开始慢慢追平。这时留在生活成本和房价更低的二三线城市或者故乡,才是一个普通医学生获得最佳人生体验的明智选择。
当然有些人本来就是一线城市出身,普通三甲医院的医生招聘要求可能就是需要博士学位,而去社区医院未免太不甘心。这种情况还是建议尝试硬着头皮去读个博士,毕竟学历要求较低的辅助科室或者医技岗位也是僧多粥少的香饽饽。
医院没有非热门科室,每个临床科室都热门
作为资质、学习和家境都平平的普通“三无”医学生,如果就是想要留在好地方、好医院,选择非热门科室能不能有出路呢?答案是否定的。前几年一直都在说“儿科医生荒”、“麻醉医生少”,但从来没有听过选择儿科、麻醉科就能留在大三甲医院,就如同清华的冷门学科也不是过一本线就能上的。
医院的每个临床科室都是热门科室,每年各科室的就业竞争难度都是相似的,并不会出现所谓“非热门科室”人少的情况。
当然,不同科室在收入水平上确有不同,外科医生的收入一般高于内科医生。在选择科室上,我建议根据自身兴趣和科室普遍程度来,最好选择普通医院也大量需要的科室。有些我的本科同学们听说皮肤科好,轻松收入高,又没有多少临床操作,就兴高采烈地选了。
临近就业才苦恼于普通市级医院的皮肤科往往好几年才会增加一个指标,而大医院的皮肤科竞争又过于惨烈,皮肤科规培还不能转其他科室,只能将就于不太满意的医院就职了。作为一个普通医学生,选择大类科室起码可以保障就业时选择更多。
普通人学医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清晰的规划,作为一份职业来说,相比于其他专业,只要不过分追求大三甲医院,医学硕士的就业前景普遍较好。
把专业知识学好学扎实,以最短时间获得职业资质,留在普通市级医院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医生,就是资质平平,学习平平,家境平平的人学医后的理想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