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注机构的朋友们,可能会留意到我们上周办了一个线下的活动,以学生个性化规划的价值为主题,通过机构团队和家长们的沟通,机构也有一些感悟和收获,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中考一直被视为学生人生中的第一道重要关卡。然而,随着国际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考虑放弃传统的中考之路,转而让孩子进入国际高中学习。本文将通过三位深圳妈妈的亲身经历,探讨这一教育选择的背后逻辑、挑战与收获。
01、Z妈妈的决定:追求个性化教育
Z妈妈的女儿小Z目前就读福田贝赛思,从小学习舞蹈、钢琴、画画、艺术类。
小Z自小就展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早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了舞蹈、钢琴、画画等多门艺术特长。但传统的中学教育似乎并不适合她的发展。Z妈妈发现孩子回家总是闷闷不乐,只有在提到要去上舞蹈课的时候才会开心起来。
经过深思熟虑,Z妈妈决定让孩子放弃中考,转入一所注重艺术培养的国际高中。在这里,小Z不仅得到了专业老师的指导,还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交流,开阔了视野。
Z妈妈认为,这样的教育模式更符合孩子的个性和未来职业规划。
02、L妈妈的担忧:文化差异与适应挑战
L妈妈的女儿小L目前在深外国际部就读。但让人惊讶的是L妈妈分享到,自家孩子是从公立初中考上深圳国家交流书院,后来又转学到深圳外国语学校的。
她这样说道:‘大家也不用神话深国交,好的学校对孩子而言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只有最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好的。’
我们了解到,小L原本成绩优异,但L妈妈发现女儿在应试教育下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小L回家后常常向她抱怨:‘我们老师说这个不用记,因为考试不会考’,‘老师讲课就是照着书本念一遍,这和我自己看有什么区别?’
为了让女儿找回学习的动力,L妈妈选择了国际高中。起初,女儿面对全英文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教学方式感到非常不适应。L妈妈也担心女儿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女儿逐渐融入新环境,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L妈妈意识到,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虽然艰难,但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03、W妈妈的反思:综合素质与未来竞争力
W妈妈的儿子目前就读于深圳国际交流书院,她分享到自家孩子也是考了两次考上的,第一次通过了笔试,后续没有收到offer,第二次才顺利收到梦校offer。 W妈妈的儿子从小表现出色,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还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锻炼了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是W妈妈发现,传统的高中学习阶段,并没有太多可以让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所以她认为,国际高中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更多适合锻炼孩子的机会,恰好和深圳国际交流书院开放自主的学习氛围不谋而合,这对孩子未来的大学申请和职业生涯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她相信,尽管放弃了中考这条路,但儿子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经历将为他的未来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每一种教育选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放弃中考,选择国际高中,是家长们基于对孩子个性、兴趣和发展潜力的深刻理解所作出的决定。 三位深圳妈妈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选择哪条路,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模式,并在过程中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家长去不断探索和努力。
04 考虑因素
教育理念的差异
国际高中通常采用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这与传统的中国教育体系强调基础知识和应试技巧有所不同。因此,如果家长认为国际高中的教育理念更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那么选择国际高中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未来规划的考虑
国际高中的课程设置往往与国外大学的教育体系更为接轨,有利于学生将来申请海外大学。
如果家庭计划让孩子接受海外教育,那么国际高中无疑是一个更好的起点。此外,国际高中的学生在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方面通常具有优势,这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是一个加分项。
个人兴趣与特长
案例中提到的三位深圳妈妈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如艺术类学习、个性化需求、更多锻炼的活动和平台。
国际高中通常提供更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果孩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那么放弃中考选择国际高中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实际操作层面的考量
经济条件:国际高中的学费通常较高,家庭需要评估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
学校选择:不同的国际高中有着不同的教学质量和升学记录,家长和孩子需要仔细考察和选择。
适应能力:国际高中的学习环境和文化背景与中国传统教育有很大差异,学生需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放弃中考选择国际高中是一个重大的决定,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深入讨论和权衡利弊。在做出决定之前,建议家庭充分了解国际高中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毕业生的升学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孩子的个人意愿和发展潜力。
最终的选择应该是基于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最佳预期,而不是单纯追求某种教育形式的潮流。
教育是一场长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向。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是引导而非强迫,是陪伴而非替代。愿每一位家长都能找到那条通往孩子心灵深处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