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升学和留学机构怎么选?

1五月假期间咨询了一个正在准备美本2025Fall申请的家庭。整个过程中主要由学生妈妈来问来讲,学生爸爸一直认真听,学生对妈妈的很多观点颇有意见,但又不得不屈服于妈妈的强势。

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所以我并未觉得尴尬,对方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顺带普及一些自己对申请和文书的看法。

也许是学生妈妈对我前面的回答还算满意,几轮问答下来,就索性说出了咨询到目前为止(之前了解过几家机构)的主要纠结——是就在校内接受升学老师的“普通指导“,还是在外找留学机构来做“精致包装”?

之所以有这个纠结,是因为她认为:一方面,学生成绩算不上很优秀(要进Top30不容易),如果目标不定那么高,跟着校内升学老师的步骤走就行了(潜台词是校内指导不那么有针对性,但申请一般学校问题不大);另一方面,即使学生成绩不特别优秀,但如果找到厉害的留学机构,把学生的背景重新打造一番,做到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她讲了两个某某机构宣传的案例),就能进到更高排名的学校。

2显然,这是一位非常关心并决定深入参与孩子申请的妈妈。有以上观点,她应该是做过一番详细的咨询、对比和分析,绝非是道听途说。校内的升学指导作为学校应有的配备,她怕不够优秀,且感觉对出录取成绩(相比机构)也没那么急迫,关键还是一位老师对多名学生;优点则是方便,而且已经交过了钱。

留学机构则不一样,签约是饭碗,成绩是关键,所以必须更加专业,专业到似乎能帮所有学生进名校;缺点是(相比校内)不那么方便,要另交钱,万一被骗。

乍一看,这位妈妈利弊考虑比较全面了,但稍微往深一挖,就会发现问题。比如,校内升学老师是一对多,留学机构的老师就不是一对多么?其实,除非客户签的特别的价格、项目和老师,否则大概率还是一对多,只是看不见罢了。

再比如,留学机构在某种意义下是要比校内升学更在意录取结果,这使得它们更积极主动的去想办法获取好的录取,可正是因为这点,导致它们为了宣传而宣传,夸大宣传,甚至虚假宣传,既给广大学生和家长制造焦虑又开出药方。其实,对于孩子要去美本读书的家庭,从下定决心那一刻开始,精力和财力的投入就已经源源不断。所以哪里接受指导更方便,服务费多点少点,都是小事。

绝大多数家长的核心诉求,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往上冲刺,去到心仪的名校。这也是这位妈妈在孩子已经在学校有升学老师的前提下,还辗转于各家机构间做比较和分析的最主要原因。显然,让这位妈妈焦虑的选择,也是不少家长正在或将要面对的难题。只是这些看似精明的比较分析,其实并没有真正抓住重点。

3诚然,校内升学和留学机构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或者往好处说,有自己的优势吧。而且,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机构,它们各自的优势也不尽相同。

在谁都说自己很行以至于夸大事实的时候,在谁都说对方不行以至于相互揭短的时候,家长是难以分辨的,甚至很可能被误导。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怎么看呢?从最更本质的角度看,我认为,美本申请只用看两点:看指导老师,看学生自己。

首先,看指导老师。不论选校内升学还是留学机构,实际上最关键的都是指导老师。别看现在市面上这么多升学老师,机构导师,海外学长,个人工作室,优秀且经验丰富的美本指导老师一直都是稀缺的。可能有人会说这个说法有问题,因为任何行业优秀且经验丰富的从业者都稀缺。

稀缺是相对的。那就索性拿美硕指导老师来做比较吧,我们不妨把申请目标设到要求最高的藤校,很显然,有经验和能力指导学生获得录取的美硕老师远比美本申请好找。既然这样,那怎样才算是优秀且经验丰富美本指导老师呢?

对申请文化和西方教育有深刻见解,在英语写作指导和文字修改上有独门技能,能把各种文书题目的要求和背后逻辑理解透彻,有创意、善于沟通等等,这可太多可以讲了。如果大家对这个感兴趣,我可以另起一篇专门聊下。而这里,我更想谈大家平时容易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两点——热情和阅历。对于许多正在或将要给孩子选美本指导老师的家长,不妨试试从这两点入手来考虑。

4热情,顾名思义,是指申请老师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在尽职尽职责开展并完成各项工作之外,展现出来的一种热爱这份工作的感情。

有了这份热情,申请老师才会把学生的背景和故事放在心里,才会不分工作和生活时间来思考学生的案子,才会对学生任何时刻提出问题都第一时间回复,才会对各种可能的文书方案都愿意一试,才会无限耐心的沟通和反复修改文字等等,要知道,这些工作内容在实际的申请过程中是很难量化的。

有家长会问,最初咨询时,老师有没有热情,实在不好判断。这里,我介绍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方法:注意看看,当老师在讲自己以前学生的故事时,或者在了解你的孩子的情况后询问或评价时,眼里有没有光。

相信我,对这份工作有热情的老师,这时已经不是在做普通咨询,而是在做一件他们自己爱做的事情,他们充满好奇心,喜欢分享,即使只是聊聊并未签约也没关系,因为他们喜欢这样的交流,在这一刻,他们希望能帮到学生点什么。

相反,如果某位老师偏爱列举自己的录取成绩,又或看准家长的需求点,然后在上面做文章,比如某学生成绩还不算特别优秀但想进好的学校,这位老师就说刚好他手上有好几个低分高录,只要做好文书“包装“就行,比如某学生看似眼下没有亮眼的活动,这位老师就说不用担心他这儿可以帮助做背景“提升”,这时,家长不应该放心,反倒该警惕了。对方讲的都是家长想听的,担心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只是,那些成功案例(假设是真的)并不具备普适性。

5说到阅历,似乎就不得不得罪一些老师了

因为年纪较轻且才入行不久的老师,显然是缺少阅历的。当然,肯定有天赋异禀的年轻人,比如某位毕业不久的海外学长,即使人生阅历还有不足,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讨人生智慧。只是,这样的概率不大。

家长可以稍微反思一下,在生活上,你们把孩子从小养大,中间有多少经验教训;在工作上,你们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中间又有多少成长和挫折。而那些道理,你们在二十年前除了字面上懂,有更深刻理解吗?有家长也许会问,为什么有足够阅历才能指导学生做好申请材料?不是说才毕业不久的老师和学生年龄差距小,有更多共同语言吗?是的。但有共同语言不代表能一起高质量完成内容(这个话题太大要打开只能另起一篇)。

简单说,美本申请中思考的“我是谁”,“从哪儿来”和“想去哪儿”是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命题。比如藤校录取文书中的思考和认识,那种深入浅出的表达,那种举重若轻态度,如果缺少有丰富阅历的人指点,靠十几岁的学生来悟是极难的。

这样一来,不是把年轻的指导老师都排除在外了吗?也不尽然,根据多年的行业经验,我认为平时爱读书和写作的老师可以算作例外。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人和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的反思这些知识并形成理解。

所以,虽然年龄小些阅历少,但这样的老师对于道理的认识一样可以深刻,对于文书故事的思路甚至可以比年龄大阅历多的老师更灵活更开阔,只是这样的指导老师很少。

家长下次咨询时,不妨也问问老师平日空闲时爱干什么。

6看到这里,家长可能已经发现水深太难了。还没完,热情和阅历都是宝贵的,但要把这两样都集中到一位老师身上,更难。为什么?因为这两点本身似乎有点儿相互矛盾。

年轻老师容易有热情,但阅历尚浅,指导时要上一个高度很难。有十年二十年经验的年长老师,阅历够了,但很多早已没了热情,职场和生活已经磨平他们的棱角,工作养家,保持好的职业操守就已然难得。另外,说得再现实点,留学行业不大,发展空间有限,改行换业的优秀老师也不在少数。

所以,当家长在咨询中发现既有热情又有阅历的老师,就一定不要放过了这样的稀缺品了。从概率上看,在留学机构发现他们的几率大于校内升学,主要是机构从业者基数大,且内部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更易留住人才,而校内毕竟还是以教学为主。机构里面,又更推荐以美本为主,甚至只做美本的机构。

它们规模小,业务更聚焦,一般情况下更加专业。另外,前面说到一些从机构出来准备改行换业的(或自己开工作室)指导老师中,也有不少这样的稀缺品,只是这种相比校内和机构,可能缺乏保障,家长签约前一定要甄别好。

7看了指导老师,再看学生自己。美本申请指导是一项价格不菲的付费服务,家长在咨询时主要考虑的是对方能提供什么指导,或者说通过这样的指导能帮助学生申请到怎样的学校,因此,多数校内升学或留学机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为了赢得客户,都不遗余力的围绕申请指导打造各种产品来迎合客户需求,标榜自己的能力,巴不得把所有学生都签下来。

基于这样一种背景,在现实的咨询中,学生情况属于哪一类,真正适合怎样的指导,反倒没有得到重视。

这就给后面申请过程中产生的效率浪费和不好体验埋下了伏笔。论证这一点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美本申请指导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顶尖优秀的学生,是学生成就指导老师。

那些最后能申请到藤校或Top10的学生,不说完全,但大都是自己的功劳,指导老师只是顺手推了一把而已(这里不展开细讲)。所以,这些学生不论选择在校内还是找机构,大概率都成功。

当然,无论他们在哪里,你丝毫不用怀疑给他们提供指导的是那儿最有热情最有阅历的老师。不过,一旦有了顶尖录取,校内和机构肯定是要借此宣传一番的,而且用各种分析讲解以体现自己的专业。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广大家长就不必太看重了。如果你的孩子是顶尖优秀,那么一定哪儿都争着要,因为到哪儿都是明年的广告,有的校内给奖学金,有的机构甚至免费做;如果你的孩子不是顶尖优秀,那么最重要的还是找到最有热情和阅历的老师,而这样的老师是稀缺的,不论到哪儿,首要任务是找到并确定他们是直接、全面的指导学生的申请。

8非常优秀的学生,是学生和老师相互成就。也就是说,在申请指导过程中,老师的水平和学生的投入都很重要,任何一方不给力都有可能不成功。一般而言,指导老师这一方,对待非常优秀的学生还是很重视和投入的,因为这类学生不仅要求高,也很有可能出成绩。但是,学生这一方,就不一定了。

现实情况是有不少家长和学生被一些宣传带偏了,认为录取是靠“鲜明的人设”(以前叫“包装”)和“出彩的文书”,总是怀着一种把申请委托给了老师的心态。

另外,归功于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国人“卷”的文化,非常优秀的学生,在申请前,那都是奔着顶尖学校去的。虽然最终他们能进到藤校或Top10的是凤毛菱角,但这的确不妨碍他们有更大的梦想,只是为什么要把这个梦想寄托在指导老师的魔法上而自己不尽全力去争取呢?

也许这就是他们暂时还没成为顶尖优秀的原因之一吧。当然,市场的不良竞争也起到了很坏的作用,它们总在暗示它们“专业”的经验和办法是最重要的,似乎家长和学生交了费用就能高枕无忧。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属于非常优秀的学生且有更大的梦想,就一定要在申请中加倍的努力。在这个层面,学生和指导老师是相互成就的。不要相信进藤校或Top10是指导老师一人的能力办到的,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所以,反过来看,如果你的校内升学或机构老师让你把自己的分数搞好就行,剩下的事情放心交给他们处理,那么,他们大概率就没有真正认为你能你录取到梦校,或者,他们压根就不是在这上面能帮到忙的那种有热情有阅历的指导老师。

9一般优秀和差点儿优秀的学生,就真的是指导老师成就学生了。这类学生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自己的申请。学校的学习、标化刷分、活动科研等等已经让他们难以应付(当然,他们也需要享有私人时间来放松),取得好的硬性录取条件就是他们的目标。

另外,他们也不是被宣传误导而是真的没有精力不太愿意参与到申请中来。申请到Top30就是很满意的结果,而且取得这样的结果主要靠指导老师的水平。

为什么这儿反倒最需要老师水平了?我们回过头再看,是不是清楚些。顶尖优秀的学生对应藤校和Top10,两者都在金字塔尖很合适,除非学生自己搞砸,不然录取就是水到渠成。非常优秀的学生录取Top30,也是合情合理,要再往前,学生的加倍努力很重要。

而一般优秀和差点儿优秀的学生,是绝大部分,对应的本是Top50甚至再后一点,如果要去冲刺Top30这个相对有限的空间,在学生只顾得上把自己的硬性背景弄好的前提下,就真全靠指导老师了。

可惜的是,似乎现在的市场宣传和产品设计都对这个体量最大、最需要帮助的学生人群视而不见。也许是因为发现了只要做好头部,即所谓高端,就会生源不断,所以市场宣传上,以藤校和Top10的录取来吸引目光。

也许从商业角度看,要引入足够的背景提升项目、海外导师甚至前任招生官,才能保证利润,所以产品设计上,总是用各式各样的噱头来体现专业。全然不顾这类学生几乎没有机会进藤校或Top10,没精力也用不上这些项目和这些人。

10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就能很好理解前面提到的在申请过程中产生不好体验和不必要的效率浪费的根源在哪里了——顶尖优秀的学生,若遇到了没实力的校内升学或留学机构,被它们的吹嘘忽悠住了,后面就会发现对方除了说大话外,连推自己一把的力气也没有。

虽然这样的概率很小,但并不是没发生过。非常优秀的学生,若昏昏沉沉的把申请委托给老师了,后面就会发现申请中即使有所谓的“鲜明的人设”和“出彩的文书”,也不是有血有肉的自己。

当然,受害最多最大的还是一般优秀和差点儿优秀的学生。他们不仅老实的学习辛苦的刷分,还要一直为自己没有足够好的背景担忧,被动参加这个科研那个志愿者活动,甚至被安排与这个学长那个前招生官聊天,花了大堆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标化不满意,活动参加了不少但也没什么特别体会,交流那么多但也没什么特别收获。

最后的最后,也没录取到Top30的学校。整个感觉就是,做了一堆为了做而做的事情,没有物质上的收获(录取)也没有精神上的收获(成长)。

可是,这类学生代表了大多数啊。大环境让他们认为只有打肿脸充胖子才有可能冲刺成功,他们也大都被真的打肿了脸,以至于招生官看到每个人的材料都差不多,个个都是肿脸。

反倒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虽然不够优秀但真实的,让人看得见、感受得到某个潜质的简单的申请者,还占了上风,拿走了自己想要的录取,你说气不气。所以,这类学生在申请过程中往往有最不好的体验或最多的效率浪费。而讽刺的是,整个行业要吃饭,他们的贡献最大。

11抱歉越写越远了。文章标题是讲校内升学和留学机构怎么选,现在收回来。一句话,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可以选。因为,关键还看指导老师和学生自己。对于美本指导老师,除了那些广义的标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热情和阅历,这两点要求使得优秀的指导老师是稀缺的。对于学生自己,申请前一定给自己一个理性的定位,不是说后面就一定一成不变,而是说在这个有些扭曲而使得资源配置经常错位的市场里,找到对自己的申请最有效的办法,并取得满意的结果。

最后补一嘴,笔者认为对于现下的大多数学生的申请材料,不应该做加法而应该做减法。申请形象的同质化太严重了。

不论是专业兴趣和个人爱好,还是生活经验和价值观、世界观,我们应该从真实出发,从一个正常的十几岁的高中生的角度,去挖掘一些思维的深度,探索一些朴实的道理,而不是总想着高大上,堆砌各种素材,制造各种闪光点,妄想像爽剧的效果一样击中招生官。毕竟,他们都是有阅历的人。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