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博士申请专硕你就别想了!

日常咨询中,有这样一类的问题:

我是专硕,实验室基本上没怎么待过,这样的情况能申请海外博士吗?

陈老师,我是专硕,底子差,你们说帮我申请,会不会是不好的学校?

那些排名高的、教授牛掰的、知名度大的机会,是不是都留给学硕了?

还有一些家长,孩子还在医学本科,面临读研究生选择的时候,也会来咨询:

陈老师,到底选择学硕还是专硕啊?哪个更好就业啊?哪个发展前景更好呢?

我自己也是学医的,这位家长的问题,也是我自己长期思考的,再加上做这个留学行业这么多年,展开讲,要分析方方面面,三言两语确实梳理不清楚。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讲下关于专硕和学硕在申请海外博士当中,条件上有什么差别?先定个大基调,学硕和专硕我都是从积极角度来分析的。

专硕:四证合一,毕业以后可以直接就业,节省时间。但是科研底子比较差,在医院发展比较受限。同样,专硕申请博士,尤其是欧洲的(英联邦网申也一样),相比较学硕,难度也要稍大一点。因为国外教授招收一个博士、一个科研上的伙伴,最看重的就是英语、实验基础、以及你这个人本身。实验基础属于三大要素之一。

但是,同学们也别灰心,还是有一些方法来补救。

比如说,拉长一点申请的时间,然后有条件的同学在国内找个线下的实验室(可以找同学,师兄师姐所在的实验室)去帮忙,熟悉1-2个月,如果实在找不到这样的机会,那么找一些相关的学习的视频,买一些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技能的一些书籍教程,反复看几遍,吃透后翻译成英文,一遍一遍学。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一步到位的去看某些网站上英文的实验技能讲解视频。

当然因为博士的录取,最关键的一步,是和教授进行面试,而面试顶多也就个把小时,提前准备,还是能顶得住的。

学硕:无论国内国外,读博都更有优势,因为已经有了几年实验基础了麽。但是,如果不读博,那么再规培,增加了几年时间不说,竞争力又弱于博士,有点不上不下。

上面说了,专硕同学通过拉长时间、补实验知识,也能申请到海外读博的机会。那么,我这个学硕不是白读了麽?亏大了。

其实并没有,一来这里给大家说一个情况,就是我们每年送出去的学生,前几年300个出头,现在大概每年有400个人的样子,过个3-4年,我们售后团队会追踪、回顾、关心这些同学的情况,大概其,总有个15%-20%的人,要么延毕了要么科研产出不理想,没什么(拿得出手)文章。(至于具体的原因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多种多样,有主观也有客观,或者运气不好的等等)

这里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这15%-20%的同学当中,学硕的比例要明显小于专硕出去的同学。原因很可能是,有点科研底子,虽然这点先发优势也不是很大,但是在到了国外的前几个月里,能更好地适应了,获得了教授不错的印象,然后一路比较顺利下来。所以说,功不唐捐。

另外,博士回国后,虽然要再进行规培,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地区或医院都是定岗规培,博士后规培并轨。虽然在规培,但是待遇和住院医差不多的,毕竟是本院正式职工了麽,心态也好了(不担心规培结束后找工作),其实时间并没有浪费。

好了,上面是最浅层的一点梳理,看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想:哎,真是麻烦,学医是条不归路,本来以为本科毕业能当医生,然后要考研,考完研吧,又要读博,上了贼船,进退维谷。教育成本真是太高了。研究生毕业已经不小了,我要赚钱,我要买房买车结婚生小孩,我还想带父母去旅行呢。

很能理解,我自己当年毕业以后就没有抗住经济的压力(家里特别穷),于是先工作,再创业,一通折腾,最后回到和医学相关的这个行业,现在做得还可以。当然,我也没有后悔。今天就不吐槽教育体制,医疗行业、各行各业目前怎么卷、大环境不好啊等等等等等。

对于这块,我也好,我的助理玛莎老师也好,经常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平台上发声,或者从微观环境,自己身边做起,在小事情上为更良善的社会贡献一点绵薄之力。(有人说我们这种人是摆摆姿态、或者说太理想主义了,如何如何?那也没办法,中国人么,骨子里总有一种儒家思想的关怀。)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我也有一种感觉,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像什么文艺复兴就是伟大时代啦,维多利亚时期就光辉灿烂啦,我是不信的,这是书里描述的,就像后人用今天书店里各种书籍来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你说,和真实生活一样吗?

如果大家有兴趣了解一下,这两百年来,无数公有制的乌托邦实验,搞公平,著名的有奥奈达、欧文搞的新和谐公社等等等,有上百次轰轰烈烈的社会实验,但是最后,人类社会只要有剩余财产、有好看的姑娘、有属于自己的后代,这三样。斗到最后,都差不多。可是,要是连这三样都没有,那活着还有啥意思呢?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成熟的人底色是悲观的,因为生命是偶然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宇宙也在创造之中。但是,“小人求全,君子求缺”,那不完美的部分,正是我们做事的机会,没有彻底的成功和失败,只有做一分就有一分的成绩。

日常和同学在沟通咨询的时候,我态度相对是比较客观中立的。如果同学决定去,那么帮他实现心愿,如果还在纠结甚至更眷念国内的稳定,我也不会过度引导,所以看起来,有点云淡风轻。

甚至不少的学生,在我沟通之后,我会主动劝退,比如年纪太大英语很差的,比如急功近利,想快速毕业的,比如经济压力太大对csc期待过高的,等等。我经常说,决策就是第一步,这个得你自己迈出来,剩下的99步可以交给我。

但其实,人也应该有较劲的一面

比如,我们医学留学这个工作,看起来做得不错,但也是这么多年,一点点的深耕,核心团队的几个伙伴,每天弄到晚上12点甚至凌晨一两点,数年如一日,约等于全年无休,随时在线。

你说,哎呦,努力如果有结果,那么,我也会努力的呀。

可我想说,这不是一个努力不努力的问题,里面还有很多战略上的选择,是不是要扩大业务?把研究生的市场也做?是不是重点不要只放在医学上?是不是短视一点,不管这么多,无论合适不合适,都把同学送出去再说?是不是自己可以轻松一点,不用每天研究那么多申请中的细节和“疑难杂症”,还是把这部分工作,授权给没有那么厉害的同事,随便做一做;等等等等等,其实背后故事也是一大堆,而且还是七八年如一日。

走错一步,过渡扩张,或者战略贪婪,或者目光短视把学生搞了不满意导致砸了招牌,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小女孩问:“人生总是如此艰难吗?”杀手回答:“总是如此”。

可往积极一点的方向想,人生如此短暂、数十寒暑,弹指即过,忽而老矣,岂不可惜。

良好的竞争,是创造的源泉

良好的竞争,不是拼努力,把自己卷死,也把压力转嫁给了自己的同类,而是尽可能巧干。往小了说,出国读博拿了好的科研产出,有利于就业,往大了说,出去几年,思维开阔了,出路并不止一条,被你冲开一个口子,比如我举例子,将来也做了留学?或者其他某块产业,咱们成了同行。

哎啊,今天说得有点激情澎湃,没办法,现在许多人都说大环境不好啊,什么的,我总是逆向思维,一来我相信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或者事物的周期,各种大小年),二来,别人悲观的时候,我们要乐观。

为什么呢?因为即使真的行情不好,机会少了3成,世上被情绪影响,士气低落的人可能有5成,一加一减,机会反而大了。

前阵子和一个大一的医学生的家长沟通,家长在看到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疗负面新闻之后,十分后悔和担心以后小孩学医行医的前途。

我分析到,医学在经历了过去十来年的报考热门之后,目前迎来了各种问题,集采,DRG,位置少,就业难,压力大,医患关系严峻,包括去年的反腐等一系列动作,所以这两年医学生转行的很多(包括毕业直接转行和就业几年后转行),可能接下来报考热度也会逐渐下降,那么等十来年之后叠加我们整个社会的老龄化,说不定等你小孩再就业的时候,医疗行业解决了这些问题中的部分,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股神巴菲特说“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虽然说的是炒股,但是对应到思维的思考,人生的抉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下一篇

《世界历史》Glencoe World History 北美中学及国际学校指定历史教材详细解析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