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非常合情合理的预测,今年9月开始申请的香港传媒社科类会进入一种空前白热化的难度。
最为明显的体感便是,前两年,不,也就前一年之前,大家还对于UCL KCL这种坐落于伦敦的大学们充满着滤镜式的向往。
而今年,几乎10个学生过来咨询,有7-8个都是把香港作为首选,英国作为备选。细致一问,为什么?大家不走心的回答就是,离家近。 走心点,细细品味‘离家近’背后蕴涵的玄机实则反映很多社会经济问题。
最大的问题便是全球经济的下行让大家对于教育支出变得理性谨慎再谨慎。 几年前,蒸蒸日上的经济环境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有希望的图景,这样的乐观蔓延到教育行动中便是我的一切投资一定会有回报,只要我是努力的。
而疫情过后呈现的世界堪称世界大战后的废墟,只不过这场废墟是坍塌在人们的希望当中,人们仿佛那两个很早就被描绘过的流浪汉,在等待着那个远方的戈多。
我们充满了迷茫,不确定,迟疑。 动物本性便是当我们对于未来不再乐观的时候,远方之于我们变得恐惧。因此,让我感到非常遗憾的便是,10年前的年轻人排着某某公知的新书发布会探讨着人类如何变得更好,谈着创业谈着远方,而今天的年轻人讨论的是如何在考公考编的羽翼下寻求不多的确定感。
如今整个时代的底色奠定了香港读研的火热程度。我们对于远方,对于西方文化,对于教育在心灵精神层面的影响报以最低的期待,研究生学历只是一个简单的通行证,而香港读研则是这种情况下最为体面,性价比和功能性高的折中选择。
整个香港的传媒类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计算机,金融类商科专业。这背后的原因是当老百姓手头没钱的时候,人文社科这类短时期内很难回本的专业就会更加考量投入和产出率,而英国连年上涨的学费成为了很多传媒出身的学生们选择香港作为诺亚方舟的最后一根稻草。
谈完香港传媒专业的前世,再说一些现状吧,港中文有个几乎所有传媒类专业学生心中的白月光:
企业传播(Corporate Communication), 这个专业录取双非的概率低到类似于雍和宫许愿可以成真的程度,几乎所有985/211的传媒学生都把它视为白月光的背后原因是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实践。它摆脱了传统媒体专业阳春白雪的思维批判式探讨,融合了媒介传播,公关,营销等多重因素,奠定了它实用的本色。
于是一堆人对这个专业垂涎欲滴,可谓是港校申请的媒体类专业头牌,没有一定的财力(均分)和权力(院校背景),轻易不要触碰这个专业。紧排其后的就是港中文的新媒体(New Media)专业,这是大众广为人知的典型新传类专业,因为是新媒体,所以攘括了数字化这类紧跟时代的因素,由此奠定了这个专业的江湖地位:港校传媒类专业的当家小旦。普通人也很难博她一笑。
根据港中文媒体类专业的门槛高低便可以看出来,文社科学生的最大痛点便是竭尽大学毕业的每一天都在洗涮自己的文科背景,拼了命的靠近数据和商业相关的元素,以便成为一个实用性人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港中文值得双非类选手关注的一个传媒类专业便是新闻学。张雪峰效应搞得很多家庭和学生不再愿意触碰新闻学专业,也就让港中文的新闻学专业不像刚才两个头牌小花一样炙手可热。
去年我有两个双非高均分的学生都拿到了offer, 这给我们的启示便是,假如你想去港中文这个很好的学校去读传媒类专业,新闻学应该是双非类学生的不错选择。
实际就业中,新闻学,新媒体,企业传播并无差别,用人单位主要参考的是你的院校title, 你的实习经历,你整个人散发出来能力的高低。与其纠结你是新闻学还是企业传播,不如踏踏实实干三个月的大厂实习在实际就业中更有加持。
除了刚才说的企业传播,新媒体,新闻学这三个港中文的传媒类台柱子,港中文还有个专业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那就是大名鼎鼎的Intercultural Studies。很不幸的是,这个专业也是被误会了半生的专业。
很多中介把它归类成传播类专业,但其实它是文化类专业。这个专业也颇有姿态,看重学生本身的文化积淀和态度表达。两年前我有个双非均分84的学生,由于文书太过文采飞扬(附在最后一张图)而一举被录。 由此可见港校的很多专业其实也在偶然例子中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不是均分,出身院校背景唯命论。但是这些极个别的案例不足以让某些双非学生在选校定位的时候过于激进。
这就好比,你不能看到别人街上溜达一圈拾到了黄金,你就觉得这条路哪哪都是黄金。适当的选择一些冲就好了。 简单总结选校定位思路:港中文难度骨灰级别,难度响彻整个香港半岛的传媒专业便是【企业传播】,【新媒体】这对姊妹花。这是冲刺级别的选项。如果是985/211高均分传媒出身选手,可以毫不犹豫的搞这两个专业,你们是这个赛道的选手。
稍微温和的一些便是新闻专业和跨文化研究,但是也绝非善茬。双非高均分,可以适当的冲刺以上较难专业,但是一定要搭配其他港校另外门槛较低的专业,以防失却整个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