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哲学赛区的第二题:Do girls have a right to compete in sporting contests that exclude boys?(女性有权参加排斥男性的体育比赛吗?)
这是什么样的比赛?
这道题目中的 “sporting contests that exclude boys” 有很多种解读方式,其中最符合直觉的一种是“分成男、女组别的比赛中”的女子组赛事。
例如,奥运会和其他大型综合运动会中的女子田径、游泳、体操等单项比赛,或者女子足球世界杯、女篮世界杯、女排世界杯等团体项目世界大赛。
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比赛设立单独的女子组别,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公平竞争的考虑。
单独的女子组别:起源
历史上,现代体育运动最初由男性主导,女性参与程度较低。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意识觉醒,越来越多女性投身体育运动,但常常遭到歧视和阻挠。
为扩大女性参与,打破性别偏见,许多赛事主办方渐渐开始组织一些女子组的比赛,但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如男子组。
二战后,在追求男女平等的大背景下,女子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1960 年代,女性才获准参加奥运会所有项目(马拉松除外)。
1970 年代,美国通过《教育修正案》第九条(就是去美国留学很多学校会教的 Title IX),要求学校对男女学生一视同仁,极大促进了女子竞技体育。各项女子锦标赛应运而生。
因此,女子专项组的设立初衷其实是“机会平等”的竞赛理念驱使。
这里还要提一句,直到如今,占据长期统治的男性组别体育赛事依然在各个方面有别于女子赛事。职业体育的商业化运作使得男子比赛通常更受关注和赞助。
由于历史上男性参与体育的时间更长,积累了更多的明星效应和话题度,男子比赛往往能吸引更多观众,产生更高的转播收视率和门票收入,因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男子比赛的统治地位。
性别的两个维度
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在讨论生理性别 (sex) 层面的参赛权,但实际上也涉及了社会性别 (gender) 层面的话语权。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一个人的 sex 和 gender 应该是一致的。生理男性就应该阳刚,生理女性就应该阴柔。这种性别二元思维也影响了人们对体育的看法。
当我们说“男孩的比赛”或“女孩的比赛”时,不仅指代了运动员的生理性别,也预设了某种性别气质和特征。这种预设本身就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
而当我们谈论将男孩"排除"在外的比赛时,也隐含了对女性参与体育的边缘化。这似乎在说,只有排除男性,女性才能获得参与空间,而不是强调两性应当平等参与、共享资源。
因此,我们真正需要讨论的,应该是基于二元性别认知,无视个体差异的比赛设定及其规则存在的正当性是否能够被动摇。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梳理的本题相关解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