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定留学的时候,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会思考几个连环问题:首先我适合留学吗?其次我要做些什么才能达到理想大学的要求呢?美国大学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是偏爱“小镇做题家”还是“精英家庭孩子”,是深度研究者还是“斜杠青年”?其实,很多案例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名校要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申请者,是摒弃“自说自话”自我包装后那个最适合的你!
中国申请者“自说自话”的自我包装
去除了种族主义的考量,美国大学录取仍然秉持了一套主观的、模糊的、考察所谓申请者品性的选拔标准。美国私立大学由美国的精英阶层创办并资助,其选拔体制维护的自然是这个圈子所认同的价值。换句话说,这套选拔体制除了学习能力的择优,也是一种文化壁垒。这是美国精英阶级圈子文化的高墙。
后来发生的故事大家可能更熟悉了,犹太人逐渐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而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来了。虽然中国学生刻苦、坚毅、成绩优秀,但美国社会的公民精神、批判思考、个人主义,其文化土壤并不在东方。在我们这样一个单一民族国家,美国人所提倡的所谓“种族文化多样性”也并不是中国学生所能真正理解的。
这种文化冲突和鸿沟最终所产生的结果是,中国申请者激进地刷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和学术项目获得安全感,并通过对美国精英选拔制度偏好的盲目臆测进行并不高明的表演,最终导致并不理想的申请结果。这是一个很显然的问题:多数中国学生在美国文化语境的选拔体系中自说自话。
不夸张地说,80%的中国申请者都是在自说自话中被这种文化壁垒筛选了出去。他们可能压根就忽视了申请竞争中文化语境的存在,盲目追求单一的成绩优秀;或者恰恰因为他们模糊地意识到这种文化语境的存在,但通过道听途说臆想出来了一些所谓优秀的标准,并以此来刻意包装自我,最终却因拙劣的表演被筛选出去。
中美两国教育价值观差距
美国大学把特长、课外活动、性格、教师推荐书等计入考量内容的申请系统,让很多中国学生感到有些无所适从。除此之外,在英语培训产业逐渐完善的今天,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高分也不再鲜见,对于从小在应试系统中长大的中国学生来说,大学申请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了。
许多中国及其他亚裔申请人也认为,他们由于招生系统中考虑种族平衡的政策而受到了某种不公平对待,甚至歧视——尤其是在性格评价这样的主观条件上,他们怀疑自己因为美国社会中对亚裔人士的刻板印象而受到了影响。
其实,很多时候这种矛盾核心在于中美两国的价值观的差距。在国内应试系统的时候,目标很明确,就是一直向前跑。但是在申请出国的时候,目标好像没那么清晰了“东亚文化中有非常深厚的勤学、谦虚的根基,这样的土壤并不在西方。美国招生官在衡量学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更重视一种美国标准下的优秀。他们的标准是西方的,脱胎于希腊城邦对公民的要求:有领导力、关注社区并活跃于社区活动。”
那么,在读高中与申请大学的过程中,中国学生如何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对此,似乎没有什么固定答案。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和传统的高分学生区分开来,很多家长为子女选择了在国内似乎不那么流行的课外活动:冰球、马术、去非洲的义工旅行。具体选择什么样的课外活动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其实只有两个字——收获。
一个出色的申请人需要具备什么?
美国大学录取是很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的招生官在选择学生的时候会根据你的各项指标和你的背景,综合判断是否适合学校符合学校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将学生打造成一名独特背景的申请者的重要性。
美国核心录取要素主要分为:
- 非学术核心要素包括个人品质,课外活动的深度、成就和影响力,申请文书以及对该校表现出来的兴趣等等;
- 独特要素包括学生是否是该校员工子女等等,这些都会成为学校评判学生是否发放录取所要考虑的因素。
名校的招生
名校要招收各种各样的适合(Fit)学校要求的人才,而且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地招揽人才,特别是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人才。
大多数被名校录取的学生都是具备多方面才能和影响力的全才。这些学生在学业、课外活动以及个人特质上(如人格、领导力、求知欲、创造力和对学习的热忱等),都有杰出的表现。
校方认为:这些多才多艺的学生,能在各方面投注相当精力并取得不菲成就,在将来的大学甚至往后的人生中,他们更可能以同样的态度去持续地获得荣耀。校方期待这些具备突出个人特质的学生,能在大学四年里互相影响和学习,并于毕业后在各地为母校发挥正面的影响力。
名校也会录取很多不是全才,但在学术或课外活动中拥有卓越成就、而且个人特质表现突出的学生。
对那些极具学习精神求知欲强并提供学术成果的申请人,学校更看重他们的学术成就,并视他们为最有潜力的学术新星,期望他们现在或将来能在学术方面为学校争光。
那些在课外活动表现突出并具有某些方面特长的人(艺术、美术、开公司、搞慈善或竞选等等),学校认为是他们的人格特质促成了他们的成就,希望他们入学后能在各种学校活动中继续发展,特别是具有杰出领导才能的人,将来很可能就是学校的荣耀或大金主。
而那些体育好的学生,学校需要他们现在就能替学校赢得比赛。
名校招生的多元化,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学校的发展后继有人,同时也要后继有钱。
因此,名校还会招收不少富翁和名人的子女。学校肯定希望他们的家长,现在就能多给学校捐钱和其他政治以及社会活动上的支持和帮助,因为这些子女将来成为金主的可能性比一般人大。
写在最后
在美留学的,正在努力申请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一抓一大把,高校并不需要另一个中国人,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你”。一个有独特经历的,风格鲜明的你。要记住,成绩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我们要记住的是藤校只收最合适的学生,而不是最优秀的申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