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考研成绩已经公布,几家欢喜几家愁。近几年来随着疫情的肆虐,找工作越来越困难,很多大学生把目标瞄准到读研,期望通过读研暂缓就业压力。根据统计数据,考研人数已经突破457万!这个数字在未来只会增加。
考研前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选择好目标院校。这不仅关系到你的复习进程,还有上岸难度和未来发展。首先每个学校的竞争难度就不一样,你报考的院校层次越高,竞争难度就越大,一般情况下,985>211>普通一本。其次只有你选择好目标院校才能确定复习规划,要考哪些科目,用什么复习资料。方向选不对,越努力走得越偏!
不同于高考先出成绩再选学校,考研要先选择目标院校和专业,再参加考试,就相当于立下了军令状。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同学犯了难,一方面担心选的专业不适合自己,另一方面担心选了学校考不上。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目标院校和专业呢?
01明确目的
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都要想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选择目标院校也是。有些同学的目标就是搞学术研究,期望去更高层次的院校,那里能提供更高水平的师资,更高端的实验仪器和更充足的经费支持…有些同学的目标是就业,研究生文凭能让他毕业后拿到更高的工资或者是更好的晋升机会。有些同学有“名校情结”,为了去某些知名大学不惜选择一些冷门专业。这无可厚非,人各有志。
很多同学选择目标院校都是根据大学的排行榜,如QS、USNEWS等,但要知道一点,这些排名可能并不适用,因为他们的排名是考虑一所大学的各项评价综合得来的,比如发论文数量、院士数量、经费支持、校友会和社会贡献等。如果你的目标是科研和学术,那么目标院校应该在学科评级上靠前;如果你的目标是工作,那么目标院校应该在工程能力和应用上靠前,或者是就业机会丰富的地域;如果你的目标只是文凭,那么完全可以考虑一些冷门专业,减少竞争压力。
02是否跨考?
如果不准备考自己的本科学校,就要考虑考研中的“三跨”,即跨地区、跨院校、跨专业,它们的难度依次递增。跨地区即从一个省的学校去另一个省的学校,因为研究生在哪里上,基本上以后就在哪里工作和生活,在复试时老师也会问的同学们的未来规划。跨院校即从自己本科院校考到另一个学校,一般来说同学们都会选择更高层次的院校。跨专业即从自己本科专业跨考到另一个专业,类似于大学的转专业,但考研转专业的难度更大。
首先考虑自己的本科院校层次和专业评级。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大多数学校和导师希望招收院校实力强的考生。二本、普通一本院校的考生在复试时受歧视的问题比较严重,在网络上也是一个争论很激烈的话题。跨考的层次越大,意味着你要付出的努力越多。其次想好自己要考哪个专业,隔行如隔山,经过本科四年的培养,你和其它专业的差距会非常大,跨考意味着你要学习其它专业的课程,而且要和其它科班考生竞争!因此建议大家如果跨考,尽量选择同一学科下的不同专业,或者是本科期间课程重合度高的专业。最后选择是否跨地域,去外地读大学的同学们可能想在研究生回到家乡的学校,未来在本地发展。也有同学特别想去某个城市生活。总之考虑好伴侣、就业、住房和父母赡养等问题。
03自我评估
高层次院校固然受欢迎,但现实情况是供小于求,选择目标院校前一定要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实力,想想自己能吃下多大的目标。如果自己本科阶段成绩不错,差一点就能保研,而且本身也有很多科研经历和竞赛成果,那么一定要冲刺更高层次的院校,不如就浪费了三年来的努力;如果本科期间成绩一般,可以考虑自己本科院校或者同一层次的院校;如果本科期间成绩不理想,甚至有挂科,那么建议选择自己的本科学校或者是层次低一点的学校(如果不介意的话)。
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一点:不要拿你三年前高考的学习状态判断当下形式。有很多人都想:高考难度那么大都过来了,区区考研算什么。或者是想自己大学三年学习能力、认知水平都有很高的提升,三年前的竞争对手不足为惧!但成长的并不只有你一个,识别三日刮目相看,更何况是三年。本科考上清北比你高考考上清北要难得多,因为高考本身就筛选掉了很多竞争对手。考研的战场上,和你对战的精英更多。高中尚且有老师、父母督促,大学管理条件宽松了,大多数人其实是退步了。因此务必客观评价当下自己的实力!
04信息搜集
信息搜集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渠道: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s://yz.chsi.com.cn/)和你目标学校研究生院网站或目标专业学院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你可以查阅国家政策、招生信息、考试安排等内容,另外报名,查成绩也要在这里完成。目标院校相关网站可以帮助考生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比如当年的招生人数,初、复试参考书和考试科目,更有用的信息需要你下一点功夫搜集复习,比如历年的初、复试名单,你大致能推测出上岸大概需要怎样的水平。以上方法能解决考生们的大多数问题,还有一些更加细节的就需要找当事人了。例如在校园贴吧、考研论坛上咨询历年上岸的学长学姐。
05观察局势
考研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的考研难度极大,那么下一年的考研难度就会相对降低。但难度降低带来的结果难以预测,可能因为难度降低导致某所院校的报考人数骤增,竞争压力相应骤增;也有可能难度过大吓坏不少考生,导致报考人数骤减。
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2021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了惊人的4300人之多,最终科软复试线达到了惊人的388分,一共有445名4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这吓坏了不少考生,结果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暴降一半以上,复试线大降!但这一点谁能提前想到呢?
本质上讲,目标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是一场信息战,如果选择正确能给自己增加不少的上岸几率!希望同学们综合自己的目标、个人实力、考研局势做出合适的选择,在这场博弈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