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底,新冠疫情全剧终,2023年2月,香港恢复全面通关后,我们就一直致力于SAT考试相关的信息更新和考情普及。理由很简单,正是因为疫情造成的断档,使得很多在2019年及以前顺理成章的家长/学生代间信息传递失灵。
由此,作为SAT行业老兵中的一员,我们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向广大家长和同学普及有关备考的基本常识。 本次,我们一一列举SAT考试相关的坊间误传,分析原因并予以纠正:
误传一:SAT最多只能考3次
误传原因: 这是有关SAT最常见的误传之一,几乎遇到的大多数家长或学生都或多或少提起过类似情况。我理解的误传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学校的升学指导老师不太希望学生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考太多次SAT考试,更不愿意为不同学生的不同考试时间而批假,造成学校内部行政管理上的麻烦,因此会直接提出这个说法。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通常是要托福达到90+/100+分之后,才开始准备SAT的。按这个标准计算的话,大多数学生开始接触SAT已经是高一寒假或者暑假之后的事情了,由此,真正能够有效备考的时间有限,实际考试的次数也就是在2-3次的样子。因此,大多数人也就最多考3次。 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假以时日,以讹传讹,也就成了有关SAT的最常见误传之一。
事实真相: 事实真相是,无论是CB官方还是美国大学的招生网页,都没有SAT考试次数的限制。只要是学生自己凭本事考出来的成绩,都是真实有效的。当然,作为标榜综合录取的美国大学,也是并不推荐学生们过多花时间在标化考试上,而耽误其他能力的成长空间。这里的其他能力,包括但不限于GPA、活动、文书等。
误传二:SAT考试有效期是2年
误传原因:
把托福有效期与SAT有效期搞混了。托福是2年的有效期,之后官方不再提供考试记录。
事实真相:
SAT目前是不清空之前的考试记录的。也就是说,若干年前的考试成绩,至今还在保留着。如我们2016-2017年的学生,现在还能查到他们的考试记录。
误传三:SAT机考相对纸考变简单了
误传原因:
每次考试改革后,都会有各路专家对其难度进行评价。这时就分成讨喜和不讨喜的两类评论类型。
讨喜的评价,或者说对自己有利的,是直接说变困难或变容易,不给详细理由。变难是吓唬家长和学生,变容易是诱导家长和学生,毕竟基本盘永远是小白居多,各自吸引各自的客户群体。不讨喜的评价,是相对深度地分析改革的目标和动向,最后推演出实际只是考试重点变化的结论。后者更多适合素质较高的学习型/分析型用户,但这种用户总是少数派。
事实真相:
现有SAT机考与之前的SAT纸考相比,与其说是难度大幅度降低,不如说是由于考试形式的改变,考查重点发生了变化,而考查的基础能力和底层逻辑变化不大。
以阅读为例,还是考查词汇运用、议论文/小说阅读、逻辑思维。目前我们接触到的学生案例,比较适合开始备考SAT的托福起步分数,是95+分。这也变相说明,没有好的语言基础,准备SAT会有很大瓶颈,即考试难度并未大幅度降低。
误传四:托福不到100分,就不要开始准备SAT
误传原因:
很多学生和家长把SAT的目标成绩定的过高,比如1500分,而忽视了自身实力以及准备周期。尽管人总要有梦想,有追求,但如果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和追求,就更像是幻想了。当直接把SAT成绩定位到1500+分时,潜台词实际是学生的托福成绩要在105+或110+分,由此才会有“托福不到100分,就不要开始准备SAT考试”这种误传。
事实真相:
尽管SAT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接触到的最难考试之一,但也是分为基础分和拔高分两部分的。数学和语法部分,合计约1150分,这两个模块对中国学生是相对友好且容易拿分的,很多学生充分练习后,都能够拿到不错的分数。
即使是难度更高的阅读部分,也有70%的内容是基础分数段,只有30%的难题,如词汇题的生僻词、最后部分的逻辑类题目,是拉开分数档位的。
因此,很多托福不到100分的同学,经过努力和指导,最终可以达到1450+分的成绩,也会为自己的申请加大筹码。反之,如果学生非要等到托福100+分后,才开始准备SAT的话,很可能面临时间不足,仓促上阵的问题,最后连基础分都拿不全。
同时,还有一个情况是我们多年教学总结出来的,就是托福和SAT的备考实际是互为补充,互相印证的,或者说,SAT的备考实际对托福是有反哺作用的。这些也都是我们建议学生在托福90-100分的水平线,也可以开始第一轮准备SAT的原因。
误传五:美国大学需要学生提交所有SAT成绩
误传原因:
这个误传与“SAT最多只能考3次”是孪生兄弟,互为因果。因为美国大学需要学生提交所有SAT成绩,所以不要考太多次,省得让招生官看到不理想的成绩。那么,最多考3次吧。看似顺理成章,但存在很明显的漏洞,即把美国大学当成一个整体看待。
事实真相:
实际上,美国大学的本科申请,是很讲究院校特色的。这个话题先不展开讲,要不5-6篇文章也讲不完。这里先说结论,以中国留学家长偏爱的美国Top50大学来说,每个大学的标化要求都是不太一样的:有的必选,有的可选,有的不选;提交时,有的需要所有成绩,有的只需要一次最好成绩,有的可以接受拼分。不一而足。我们每年会综合数据后,发布详细汇总表格。
误传六:标化可选政策使得SAT考试不重要了
误传原因:
客观原因是疫情的产物,美国大学在特殊时期纷纷公布标化可选政策,导致标化考试的重要性在降低。主观原因,不得不说是国内出国留学行业细分之后,因为隔层越来越多,导致每个人的角度都不同。很多机构为了盈利的目的,很难说公道话,存在误导学生及家长的行为。
事实真相:
随着疫情的结束,很多美国大学也在重新评估标化考试的重要性,除加州系大学无视标化成绩外,其他Top50的美国大学,标化必选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即使是标化可选的美国大学,学生提交标化成绩的比例也是在上升,而非下降的。同时,由于标化可选政策,使得选择提交标化成绩的学生,成绩中位数也在提升中。如果再考虑到标化本就是中国学生最拥挤的赛道之一,可以说,标化成绩对中国学生的重要性依旧很大。
总的来说:
1、GPA最重要;
2、Top30—Top50,标化作用明显;
3、Top15—Top30,标化外,需关注夏校、竞赛、活动;
4、Top15,竞赛大奖、认知、成熟度(文书)极其重要。
笼统优先顺序(非重要程度):
GPA、托福、SAT、活动、文书。
误传七:SAT考不到1500就上不了TOP30
误传原因:
这种是另一个极端,直接代入的中国高考思维中的“成绩决定论”。
事实真相:
美国大学本科阶段的基本录取标准是整体录取(Holistic Review),我们一般会将其分为五个常见因素,即GPA、标化成绩、背景活动、申请文书、运气,以及特殊因素加成,如家庭背景、巨额捐赠、特殊教育背景等。
常见因素是多数中产家庭共有的竞争池子,特殊因素是中产家庭稀缺、上层社会独占的池子。由此可见,决定一个学生本科录取的因素很多,标化成绩只是其中的一环。这也是整体录取(Holistic Review)的精髓所在:证据表明,将标化考试只作为录取中的要素之一,就可以同时促进卓越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