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申请季,一边是辞职季。未来美国名校会任命怎样的人做校长?他们又该如何应对类似的危机?
1月14号上周日,机构诚道在上海与学生/家长们针对今年早申的录取情况开展了一场线下的早申案例分析。
当我们还在思考“哈耶普斯麻喜欢怎样的学生”的时候,国外的学生们已经在思考“他们喜欢怎样的校长”了。
去年12月,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三所美国顶尖名校的校长共同参加国会听证会,关于这些大学里有学生团体在校园声援巴勒斯坦的情况下,讨论三位校长的立场问题。
三位校长在听证会上表示,从保护言论自由立场出发,认为学生有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但在外界一些人士看来,这样的行为不就是打着“言论自由”,然后不干事嘛。
因此,在沸沸扬扬的舆论声讨之下,宾大、哈佛校长前后辞职。
这不禁让人思考,校长要怎么样做才能消除误解,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干事呢?今天,我们不聊立场问题,也不聊学术造假。我们就从信息差的问题上,来聊聊“要怎么做好校长”。
既要又要,校长的“职责”竟这么多?
人就像是一座冰山。旁人从直观上仅能看见一个人浮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信息被掩藏在水平面之下。
因此,校长不能只是在走廊里走来走去,也不能只躲在办公室里进回复邮件。校长作为学校的运营和教学负责人,不仅需要维护好学校的运营与发展,还需要把控整体学校的教育质量。
长久以来,校长们都在为“我的工作是什么,学校管理我应该参与多少,教学授课我应该支持多少”的分寸感而争论着。
研究机构兰德公司2018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近98%的校长在为学校制定清晰的愿景以及为员工设定实现教学目标的期望等任务方面对自己评价很高。相比之下,80%的受访教师认为他们的校长在这些任务上做得很好。
最近,教育工作者对EdWeek一篇关于 "对校长的最大误解 "的报道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当中的内容体现了校长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与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在观念上的冲突。在 Facebook 上,这篇报道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校长的看法:
范德堡大学研究校长与教师看法的Ellen Goldring教授表示,虽然现在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种看法冲突有在加剧,但认知冲突的核心挑战依然存在。
此外,Ellen Goldring表示,自从学校重新开放线下授课以后,学生家长对于学校安全与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也变得更为迫切,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教师既希望校长成为强有力的内部领导者,同时还希望能够在纪律或课程事务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和指导。
控制信息的披露
Todd Dain作为一名高中校长,必须决定自己是师生的“保护伞”还是“漏斗”。
Todd Dain表示,在他任职期间经常会收到各式各样的学区指示。此时作为校长的职责之一,就是分析并判断要将这些信息告知教师们,还是像是保护伞一样帮教师们将之拦在门外。
与此同时,还需要能够帮助师生之间建立联系,分析出教师可以控制的问题和不能控制的问题。
例如,为了解决学生长期缺勤的问题,教师可以控制的是让课堂更具吸引力。但校长还会与其他学区合作处理逃学问题,与社会工作者和辅导员一起处理个案,采取干预措施等。这些是普通教职工职权之外的。
Dain表示,这些职责与繁琐的任务是导致他终日忙碌,而不太被师生们所看到的真正原因。
为此,他会每周安排其他五名副校长一起,相继在校园内巡查,以便活跃在全校125位教职工、1,500名学生的视野里。
同时,领导层每周还会向员工发送手写便条,认可他们在课程中所做的工作等。而且在遇到一些难题和困难的时候,校长必须让他们知道你正在研究解决方法,即使你没有立即找到。
消除误解的最好办法是主动解释
在一所教学规模较小的学校里,校长要与20名教师之间都保持沟通几乎不成问题。可当规模到达一定程度之后,许多领导层方面的决策改革所依靠的就是清晰的沟通。
教师们可能不同意其中的决策变化,但他们需要了解为什么。如果不知道为什么,教师就会感到与这些决定脱节。
主动告知领导层决策的原因,远比让他们自己去想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要好得多。
一位教师转任校长的人士指出,如果教师和校长都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就能弥补认识上的差距:
除了主动打破信息差以外,校长也会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实地感受作为教职工的辛苦。只有设身处地地思考之后,才能做出让他人更满意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