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大学学报刊登了一篇名为《放弃绩点——成绩评定改革在“生科”》的文章,内容主要为推行取消GPA排名,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有的人庆幸“终于不用为了高绩点卷生卷死了”,有的人担忧“这会不会带来新的不公平”。保研er们也提出自己的疑惑“如果都是A,保研时要如何排名呢?”取消绩点又会给保研er们带来什么影响呢?
GPA——全称为Grade Point Average,是平均学分绩点。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与质的计算单位,是目前国内大学评价学生的关键指标。奖学金、保研资格、留学申请,都与GPA息息相关。
GPA计算会将每门课程的绩点乘以学分,加起来以后除以总的学分,得出平均分,因此,学分不同的课程在GPA中的权重也有所不同。
文章中提到:
“感觉像是回到了高中的时候一样,卷绩点的同学都藏好自己,和成绩有关的概不透露。”
“很多同学会在考前刷往年题,平时还很热衷刺探大家的情况,生怕少刷一道题,抑或笔记又少记录几个字。”
“为提高实验课绩点,我们会耗费很多精力充分讨论实验报告的排版、实验步骤,死抠每个小细节,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实验的原理和流程。”
……
对于GPA的无限追逐,让大学过成了一年又一年的高三。这是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大部分本科生追逐绩点的现状,是北大学生内卷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全国大多数本科生为保研而内卷的一个缩影。
为了改变这样的内卷现状,北大提出“放弃绩点”,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那么此种评定方式究竟有何利弊?又会对保研er们又何影响呢?
多所学校实行“等级制”
01 北京大学
经过几次调研和座谈,北大生科院决定从2020级开始,在本院开设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的成绩评定中推荐采用等级制。《生命科学院学院等级制成绩评定方式试用方案》明确表示:学生的成绩可以采用
A(相当于85分或以上)
B(相当于75-85分)
C(相当于65-75)
D(相当于60-65)
F(不及格)五个等级
成绩的综合评价用优秀率(A%,成绩为A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和优良率(AB%,成绩为A和B的课程所占的比例)替代GPA。对于单门课程而言,则与以往相同,成绩优秀率不超过40%,不及格率不超过5%。
图源北京大学官网
02清华大学
其实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已开始实行等级制,百分制已成为历史。依据考核方式的不同,学生课程成绩以A+、A、A-、B+、B、B-、C+、C、C-、D+、D、F形式记载,其中获得A+的人数不超过该课程修读总人数的5%;或者以P(通过)、F(未通过)形成记载。
图源清华大学官网
2019年5月20日,清华又率先取消了“绩点制”。方案提出,“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是教师的学术权利,教务部门尊重教师的学术判断,不在成绩评定工作中设置指导性的优秀率指标,”同时,2019年及以后入学本科生的成绩记载方式将不再有“对等百分成绩”。这项改革把打分权交还给了老师,充分给予了老师“评价自由”。
03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同样实行等级制度,但仍然与绩点挂钩。成绩以A、A-、B+、B、B-、C+、C、C-、D、D-、F形式记载,其中获A和A-成绩的人数不得超过该门课程修读总人数的30%。
图源于《复旦大学学籍管理规定》
也就是说,竞争是相对的,不是努力了就会有A,还要看在同学之中的相对水平。不同等级间绩点差异也比较大,这也引起了部分复旦学子的不满。
图源于小红书
图源网络
04上海科技大学
2019年,上海科技大学公布了新的《上海科技大学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办法(试行)》,里面也提到以等级制记录成绩。
图源上海科技大学官网
成绩发布以等级制成绩为准,但又要求任课教师同时提供百分制和等级制成绩,两者的换算关系由任课教师决定。并没有取消绩点制。
图源上海科技大学官网
05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分为五级制、三级制、百分制三种。课程考核的总评成绩采用等级制记分。
五级制记分为优(A)、良(B+)、中(B-)、及格(C)不合格(F),A的比例一般不超过30%
三级制为优秀(A)、合格(P)和不合格(F),其中A的比例一般不超过30%
百分制的评定方式为:首次参加该课程修读的学生,百分制记分成绩低于60分者,其等级成绩直接转化为F;百分制成绩大于等于60分者,由电脑排序,然后按名次比例转化为等级成绩。
与上科大一样,华东师范也没有取消绩点制。
图源上海科技大学官网
为什么要取消绩点制?
01 分数膨胀现象日益严重
很多学生为了高绩点,会更倾向于选择老师给分高的课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水课”。但学生在这种“水课”中又能真正学到多少呢?大学生只是为了获得高分数而选课,并不是为了学到真本领和真知识而选课。选课的本质早已变了味道。越来越多的学生裹挟在寻找更多高分课程的漩涡中,分数膨胀现象则愈演愈烈。
分数膨胀带来的后果还有“过度学习”,把大学过成一年又一年的高三。保研的名额就那么多,蛋糕就只有那么大,谁都想要得到一块。所以保研er只能更拼,拿到更高的分数,从而拿到更高的绩点。
02 等级制带来解压效果
北京大学2020级陈佳璐深感GPA限制了自己的课程选择:“尽管学习数理课程非常有必要,我自己也很喜欢学,但为了绩点,我只能选择尽可能少选这些课程。”
也有同学说:“其实等级制是一种解压,能够让我更好地平衡科研和学业,将来不论是读研还是出国,我都会给自己更多的备选方案。”
GPA带给了大家更多课程选择上的束缚,而等级制可以给自己更多的选择。
03 大学打分制度的不统一化与随意化
尽管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绩点制度,但不同大学相同的专业,有着相同专业排名同学的GPA却大相径庭。相比高考较为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大学的期末试卷和打分制度,受到老师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有些老师平时成绩设计也会不合理,将平时成绩的比重设置过高,导致学生在考试中得到的好成绩无法反映在总成绩中。这也就形成了全国大学生通过比较GPA来判断是否优秀中潜在的不公平性。
但取消绩点制实行等级制后,奖学金评定、申请出国、保研等一系列学生关心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如果都是A,保研时又该如何排名呢?
01 降低成绩占比,提高其他方面的占比
对于选择保研和继续读研的学生,北京大学生科院副院长王世强表示,“生命科学领域的导师在录取研究生的时候,对北大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求是很低的,导师们主要是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兴趣、研究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英文水平等。
科研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经历很多挫折而提升。学生将精力投入到把成绩从90分提高到97分这件事情上得不偿失。我们取消绩点,改成等级制,正是为了减轻大家的课业负担,优化时间利用。”
“能不能保研实际上不在于他的学习成绩好不好,而在于他对科学研究是不是有好的理解,是不是有科学思维,是不是动手能力比较强,这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从研究生的角度上来说,不太看分数。”
总之是降低成绩占比,提高其他方面的占比。比如科研论文、科研竞赛、英语成绩等等,这些的比重会加强。因此,若等级制大面积推广,那么对同学们综合素质的要求就更高了,更“纯粹”地考察学生们的学术科研能力。
02 按排名赋予等级
这一政策已在新高考中实行,即对考生选考科目的成绩进行等级划分,然后根据考生卷面成绩排名所在的等级区间赋予相对应等级的分数。同理得大学等级制中,分数排名越靠前,越容易得A。但是这样仍然无法改变“追求高绩点”的本质。
03 正态分布困境仍然存在
2021年中南大学吴嘉老师怒怼教务处“正态分布”事件,让大家对“正态分布”有了一定的认知。正态分布简单来讲,就是高分段和低分段学生较少,大多数人的成绩处在中分段。所以得A的同学仍然占少数。
图源网络
如果放弃正态分布,就会出现同一门课程有的老师给分低、有的给分高的现象。但是在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这就很难反映学生学习、掌握学科知识的真实情况,也会助长教师降低教学和考试难度,给学生高分。所以“正态分布”作为原则性要求,仍然具有其合理性。
如何平衡学生差异化需求和学校教学成果可视化,是学校方面需要着重研究的地方,不能让学生们的学习“困”在数据系统里。
北大取消“绩点制”,主要是为了淡化排名、引导兴趣、提升素质。大学一方面希望能让同学们从兴趣出发选择课程,减少功利心,更加纯粹地学习,这样才会收获更多有用的知识,也可以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专业。另一方面,却仍然不得不面对激烈竞争下的无限内卷,理想和现实差距甚远,实在是无可奈何。
对于这种情况,大家只能尽可能地在满足个人志趣的情况下提高绩点,才能适应这个“游戏”的规则。北大的选择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之后如何让大学培养体系更加合理、有效,还需各方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