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结识了一位留学生家长朋友:红藤留学的龚老师。细谈之下,感觉相见恨晚,不光有很多共同的同事和朋友,龚老师深度打造的“留学家长课”和“学生阅读营”也是自己一直在探索的行业方向。
其中,龚老师就“为什么绝大多数的高中生推荐书单都是没用的?”这个话题的展开,也恰恰是我深表赞同的。笔录如下: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高中生推荐书单都是没用的?
1、四个维度的缺失
首先,时间维度。出国留学赛道的高中生时间表太饱和了,很难再有时间开展书目泛读。即使算上初三暑假,到12年级秋季申请季结束前,我们的学生实际只有最多30个月的奋斗时间。在这期间,学校GPA、托福SAT标化成绩、社团活动/竞赛、申请文书,每一项都需要学生马不停蹄地执行和完成,时间就是最大的奢侈品,留给学生广泛阅读的时间太少了。每年读4-6本书,已经是很多学生的极限。
其次,方法维度。在高中阶段,还没有养成主动读书习惯的学生,实际是缺少基本方法论支持的。比如,怎么选书、怎么泛读、怎们精读、怎么用30分钟以内的时间就能迅速判断这本书适不适合自己。这些都是有方法支撑和经验积累的。我见过有不少高中生每年能读20+本、5000+页的书目,做很多本读书笔记,但实际方法的养成是在7-9年级,真正10年级以后,就是实践为主。
再三,氛围维度。很多留学生家长只知道读书很好,但不能身体力行。在家庭里,并没有给孩子营造出读书的氛围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长自己不读书,天天刷手机短视频,却希望孩子能自觉自愿读书。我见过很多爱读书的学生,实际是家长就爱读书,水到渠成。
最后,付费维度。家长们可以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国际学校、标化补习、活动文书、出国旅行等付费,但唯独认为读书是可以只通过买书来完成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书单千千万,但用处几乎为零”的根本原因。真正会阅读、懂阅读的学生,实际是不太需要市面上的推荐书单的,因为触类旁通,由一本书引出一串书是常事,同时他们也知道向博览群书的师长求助。反之,不会阅读、不懂阅读方法的学生,拿着书单也没用,就算照着书单都把书买好了,也只是摆在书架上吃灰。
2、如何帮助学生真正养成读书习惯?
正是由于以上四个维度的缺失,我们认为,泛泛地给中学生推荐书单并不能切实帮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因此,我们做了一件很“笨”很“重”的事情:
以月为单位,把读书纳入到与学生的定期沟通中
一对一进行辅导与引导
比如,如果是新10年级的同学,在秋季刚开学的时候,我们就会安排留学规划老师直接和学生沟通,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和可能的研究方向,选择一本书,进行深度阅读。
在学生开始读书前,我们的规划老师会给学生先讲清阅读方法,如泛读&精读要求,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金句摘抄与专有名词提炼等。同时给学生布置三项阅读作业:读后感、短视频分享、活动推广。
比如,在和一位同学深度交谈后,我们发现他对航空航天特别感兴趣,那么我们的规划老师就直接推荐他读《马斯克传》,同时让他思考中美在科技前沿领域的制度差异和比较优势。一个月后(实际学生不到两周就把书读完了,因为感兴趣),当规划老师和学生再次见面时,学生已经拿出一份3000字的读后感,以及自创书单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学生和规划老师说,他现在思考的已经不只是航空航天的问题了,而是金融在科创中的作用,以及应该如何看待资本、政府、大学之间的联动关系,很希望在这个方面多做深入了解,自创书单以及未来3-6个月的社团活动/科研方向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做的。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学员案例中,太常见了,数不胜数。这也是我们对学生在高中阶段读书的定义:把读书当成工具,哪怕带有短期的实用功利主义色彩也没关系。
因为高中阶段,学生的时间太紧张了,根本不可能在这么少的时间内,还开展大撒网式的广泛阅读。反之,“大力出奇迹”,规划老师通过丰富的经验阅历,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及时推荐一本经典“母”书,一旦真的合拍了,后面的“子”书单则会络绎不绝。
这个“一对一读书营”计划看似简单,实际对留学规划老师的要求极高。首先,不得不承认,哪怕是身处高学历泛滥的教育留学行业,真正爱读书的规划老师也是凤毛菱角,不夸张地说,每年能读20本书留学老师真心不多,能占20%就不错了。
如果一位留学老师平均每年辅导8-12名学生,按照我们推荐的每月一本书计划,按10位学生算,一年就是120本书的阅读量,就算50%是重复推荐的,也要每年50-60本的阅读量。这么一算的话,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我们只能做小而精的留学服务了。毕竟,做留学规划,有经验,有责任心,又能有每年50+本阅读量的老师,在行业内一定占比超不过5%。幸运的是,我们目前合作的几位留学老师都是这样的人。
除去学生在高中阶段前30个月的读书计划外,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读书项目,也是深受广大家长和学生欢迎的,叫做“马后炮计划”,专为申请季结束后8个月的12年级学生服务。如果说,前面的两年半,我们给学生的阅读建议是实用+功利的话,那么高中生最后的6-8个月,回归到真正的人文素养上,也是应有之义。
这也是我从自己孩子的培养过程中领悟的道理。她高中阶段在人大附ICC,本科就读于UCLA,研究生在卡耐基梅隆,现在美国工作生活。
可以说,作为留学生家长,我陪伴着闺女完整走过了她人生重要的十年积累期,我把这称为“为孩子未来10年+专业探索”。作为过来人,我也希望把我在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得,更多地和现在的留学生家长们分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