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功利层面的回报有 博士文凭、较好的文章、科研思维提升、英语能力等等。这些每天咨询中来回来去说,老生常谈都快说腻了。今天不聊功利的,来说一说,出国读博的收获。
德国哲学家哈曼曾说:“一本书,价值就体现在与其他书都不一样的那些内容上,书是这样,人亦如是。”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那有什么个性?有什么魅力?有什么看头和想象力呢?
第一个收获:魅力
如果说物质条件好、颜值高、学历高是人生的加分项,那有人格魅力是直接加了一个零。
女神选男人、投资人选择创业者、群众运动选举领袖;进行真正的PK时,魅力是决定性的。这时候,以前再多条件的累积,往往都需要“魅力的发挥”来一锤定音。
可魅力怎么来呢?
吃过看过的人、经历了许多事对生活依旧热爱的人、看事物有不同视角的人、能从生活中发现诗意的人。就是有情有趣,能让别人喜欢你、和你一起做事的人。能影响到身边的人、吸引别人探索你的人。
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这个人有点东西、有内容、有丰富的经历和精神世界,这样别人才情不自禁探索你。因为大家感到自己的生活好像没有你精彩、有趣、有意义,所有才会不由自主地模仿你,这时候你就有了魅力,有了影响力。一比他人丰盈,二比他人笃定。
丰盈怎么来的?一场场音乐会,一次次美术馆,一个个闲暇的夜晚,一个个慵懒的午后,一点点沉淀下来的。笃定怎么来的?是见识了不同文化、地域、年龄的人,怎么生活。通过对比、参照后,自己才选择的,比随波逐流的人当然笃定。
第二个收获:视野
有一个记者曾说:“去到一个国家,只要采访3个人,随便聊聊人生,就能反向推测出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活动、教育文化”。悲观地说:人的自由意志是非常有限的,人是被环境驯化出来的,爱恨情仇的方式都是被塑造的。
人生最大的囚笼,其实是自己的思想,我以为我独立思考了,可是我用来思考的素材,甚至是思想的路径,都是被设计好的。研究一下宗教的朋友就会知道,任何文明,统治的关键就是把人的思想给控制住。
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更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你每天都在想着未来,但其实这个面正在下沉。可我们怎么能看到这个面呢,我们自己就在面上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看看还有别的什么可能没有,看看别人怎么活。
画家蒋勋有一次去吴哥窟,看到柬埔寨人的家时吓了一跳,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有。在台湾,老觉得自己缺什么。
可是到了这里,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是比他们富有多了。可当他看到柬埔寨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脱光光的在河里、莲花当中,彼此泼水、唱歌,顿时觉得他们比自己富裕得太多了。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让蒋勋开始反审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巴以冲突、不以意识形态这一个维度评判,人生成功与否,不以金钱一把尺子去度量,这些见识,需要视野,需要看过世界。没有看过世界,哪里的世界观。
看世界有两种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里。在今天,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加重要。高晓松讲过:过去的书都是好书,就那么多,可能一共就只有三千册,那些都是人类的精华。过去没柏油路,也没充气轮胎,行万里路的代价很大,路上说不定还有强盗劫匪梁山好汉。
现在不同了,有了高铁、飞机,不用西天取经走10年,我们也可以去另一个文明去旅行、去生活。至少实现的可能性增大了很多很多。
而今天的书,是什么情况呢?给大家一个数字,前年中国出版了40多万种书。其中,新书20多万种。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我们是要花很多时间去读一万本泡沫,还是,真实地走到这个世界。先行万里路,然后才获得了评判那些一年20万本书的能力,然后再从那里头挑几本书看看。这份视野,是出国留学很大的收获的。
第三个收获:人生意义
我不想说,出国读博能找到人生的意义。我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一个相伴一生的问题。虽然我们不用时时刻刻想着,却会在关键的时候冒出来,我这么幸苦为什么?做人到底是为啥?苏格拉底说: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在现代社会,所有终极的价值被消解了,宗教“祛魅”,上帝死了;中国家族伦理也在发生剧烈的改变,光宗耀祖生孩子这样的观念也慢慢淡化,生孩子是为了体验自己完整的生命,是享受与孩子相处的过程。那么,我提供一种人生意义的思路。
生命就是用自己的时间,去换属于自己的“历史”。
这个历史不是国家、社会的大历史,而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历史”。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去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它具有故事性,可以被讲述,值得被怀念被铭记,最后走完一生会觉得不虚此行。而且,人生的意义是一直追寻下去的。
就像美国哲学家麦金泰尔说的:“美好的人生就是一生都在追求美好人生的人生”。出国留学,去看更大的世界,是拓展自己生命经验、让自己的人生故事更加丰富和精彩,就是追寻人生意义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