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留学圈内讨论得最多、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话题就是——“招生的公平性”。
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录取当中除了看成绩,还存在很多人为的、主观的因素,比如推荐信、种族、学生经历等等。
而“能钻的空子”也往往藏匿于此。
2019年媒体曝出美国高校史上最大招生舞弊案,轰动整个教育界,并以此制作了一部纪录片。
申请学生信息的真实性让不少人打上了问号。
那么在大学申请中撒谎是一件很普遍的现象吗?今年年初的一份调查报告能告诉大家答案。
01、申请材料的空子都往哪些地方钻?
在今年1月初,Intelligent.com调查了1600多名在读四年制大学的学生,以及过去五年内从四年制大学毕业的学生。得出的结果令人震惊。
61%的人承认申请信息造假
高达61%的人承认在大学申请中包含了“不真实的信息”。
在这61%的人群中,真的是“各有各的精彩”:
▶40%在简历中加入了他们实际上没有完成的志愿者工作时间;
▶39%的人伪造了工作经验;
▶38%的人伪造了课外活动;
▶32%的人伪造了实习经历;
▶30%的人伪造了推荐信。
要知道“润色”和“撒谎”仅仅只是一线之隔,过度美化自己的简历或者经历,那就相当于是提供虚假信息。
这不是在探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去把自己的申请材料整好看,而是道德和诚信的问题了。
大学招生和教育顾问Blanca Villagomez说:
“学生们感到压力很大,为了从成千上万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他们可能会觉得有必要牺牲自己的道德标准。”
但在申请大学时,诚实永远是最好的策略。夸大某些成就,制造虚假叙述,以及任何形式的虚假信息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34%的人在文书中 写了不真实的故事
文书向来在申请中是重中之重的材料,好的文书往往可以让招生官Get到申请人的特质,反败为胜,
但是调查发现一份真实的文书真的很难能可贵。
34%的说他们在文书中写了不真实的故事;
还有一部分人更贪图方便,找人代写或者抄袭,数据显示24%的人让别人帮他们写论文,18%的人抄袭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现在写文书都倾向于“卖惨”,而且必须是够惨或者是克服了什么障碍,引得招生官泪眼汪汪的程度才够。
否则不够惨的文书的结果就是进入垃圾桶,所以大家为了把自己的文书写得声泪俱下,添油加醋了很多情节。
甚至曾经有申请沃顿商学院的学生把自己的母亲写去世了,最后被招生官一个电话打去家里发现在说谎。
结果就是取消了其录取。
39%的人歪曲自己种族或民族
除了捏造自己的论文和校外经历外,许多受访者表示,他们在申请中的某些人口统计部分并不完全真实。
▶39%的人谎报自己的种族或民族;
▶33%谎报自己的宗教偏好;
▶22%谎报自己的残疾状况;
▶20%谎报自己的退伍军人身份。
通过前段时间的哈佛种族歧视案,或者是后来延伸出来的传承录取问题,大家应该很清楚在美国,申请人的身份是很难完全被避免的录取因素。
在2021年Polish进行的线上调查结果显示,34%的美国白人申请者会谎称自己是少数族裔,48%的人会谎称自己的印第安人。
而那些假装自己是少数族裔的人,有四分之三的人被录取了。
很显然,这些说谎的人希望用过一些身份在录取中的特别倾斜,而提高自己被录取的几率。
02、30%说谎被招生官发现行走在钢丝上的申请
那么这造假行为进行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就不怕被招生官发现吗?
调查结果显示30%的人被发现说谎。
其中62%的人表示入学资格因这一发现而被撤销或拒绝,而38%的人表示他们的入学资格没有被撤销或拒绝。
这是一场行走在钢丝上的“极限运动”。
Villagomez说道:
“如果一所大学发现申请人提供了虚假信息,他们的录取通知书可以随时被撤销,即使学生已经进入大学。
其他风险包括失去已经获得的奖学金或经济援助奖励,或者在更严重的情况下受到刑事指控和法律诉讼。
总的来说,任何风险都会损害学生的声誉,并在未来产生连锁反应。他们被其他大学录取,甚至找工作都会变得更加困难。”
另外许多人认为他们的高中是这场骗局的同谋。
过去有记录的案例表明,高中如何在将学生送到大学之前篡改学生的成绩单,以使学生被竞争激烈的学校录取。
当被问及他们是否认为他们的高中参与了这种做法时,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有点”(29%)或“非常”(19%)可能是这样的。
03、申请中掺水的“红利"并不会持久
从上面数据来看,在申请中掺杂这水分似乎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并且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人是认可这件事的。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在申请中撒谎有助于他们被录取。
61%的人表示他们“多少”(30%)或“强烈”(31%),认为在申请中加入不真实的信息有助于他们被录取。
有趣的是,当被问及美国大学录取的公平性时,大多数受访者似乎对目前的录取过程和制度没有意见。
▶17%的人认为录取过程“非常公平”;
▶33%的人认为“有点公平”;
▶25%的人认为“既不公平也不公平”;
▶18%的人认为“有点不公平”;
▶只有8%的人认为“非常不公平”。
名校申请的难度高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因为感到有压力而在提交的材料中造假,说谎,以此提高自己被录取的几率——
这是应该被认可的吗?
劣币驱逐良币必然催生新的竞争方式
造假、说谎的部分肯定是那些认为达不到名校录取标准的情况,当大部分人都为了更有利于自己被录取而进行这一行为的时候;
必然名校录取这部分学生比例会提高,换言之精英学校极有可能录取到的学生实际上都是不符合自己标准的。
而那些真正不造假的一小部分,有可能就被别人更夸张、更戏剧性的简历被挤压下去,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Offer。
这样的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当真正入学之后,学校发现学生们都跟不上,达不到学校想要的效果,学校必然会去想尽办法提高录取标准。
比如前段时间,澳洲八大之列的悉尼大学发现有大量中国学生利用造假的高中文凭和语言测试作弊,获得入学资格。
悉尼大学后续的做法就是在考虑对中国学生,实施更加严格的入学规定。
在教育中一旦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届时就会催生出新的竞争方式,这些没有“真凭实料”的人,依旧会被哪些真正有实力的人给PK下去。
诚信的品质不应该因为逐利而丧失
对于个人而言,诚信的品质不仅仅只是一句空话,丧失这个重要的品质更是会影响到整个人生。
曾经有一位宾大学生叫Mackenzie Fierceton,除了是藤校学子,还是罗德奖学金得主、牛津大学博士录取获得者。
但后来有人匿名举报Fierceton提交的文书涉嫌造假,编造自己是一个在贫困和家庭暴力中成长的女孩。
经过宾大调查,Fierceton父母虽然离婚了,但是其母亲是一位放射科医生,物质生活无忧,并且培养了如骑马、跳伞等高端的爱好。
最后宾大扣留了Fierceton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由这个事件我们能感受到,为了当时的短暂利益而做出的造假行为,结果是会让人悔恨终身的。
Fierceton不仅仅只是说失去荣誉、名校光环,而是这个造假的黑点会跟随其一辈子,其人生轨迹已经和当初设想的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实际上美本申请中的材料审核都有其机制,如果任何一类材料被查出有造假的嫌疑,那么申请人全部的材料都会被视为一个整体,并且被标记为“造假”。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取消录取资格。
不仅如此,美国高校之间更是会把诚信记录信息共享,换言之一所学校发现了这个学生造假,其他学校也会被共享到这个消息。
所以影响的不仅仅只是一所申请学校,而是多所。
对于国际学生而言,学术造假更为严重的是会被遣返回国,或者是被剥夺入境美国资格,或者是罚款、牢狱之灾等。
总结
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个体角度来分析,一时的造假或许会有的人尝到甜头,然而一旦被发现其后果很很多人难以承受的。
学术诚信一向是精英名校的红线之一,目前也有很多名校是加强对学生的诚信监管。
比如:
布朗大学在2022年增加了申请者信用审查制度;
加州大学会对文书查重,还会随机抽取申请材料进行真实性验证;
杜克大学、哥大等学校只认可能证明推荐人可靠性的邮箱;
甚至有的学校会增加面试,通过真实的交谈去了解提交信息的真实性。
因此如果在开局就有这种投机取巧的想法和行为,哪怕当下没被发现,但是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必然会有吃亏的时候。
所以比起想方设法地钻空子,大家还是要多从自身入手提高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千万不要迷失自我,做出令自己悔恨终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