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SAT亚太考难度分析

22年3月亚太SAT今天中午刚刚结束,机构 SAT教研组再次精准命中了本套卷子的小说、社科和自然科学双篇。我们说的精准命中,是指机构公众号的推文以及机构 SAT背景知识研习课所配发的英文教材和卷子上的Passage一模一样。

本套卷子机构的第一个精准命中:

推文精准、完整覆盖了本次考试的原文。

3月亚太考情回顾:TD再次精准命中小说、社科和自然科学双篇

机构 SAT教研组2021年11月30日推文截图

本套卷子机构的第二个精准命中:

推文精准、完整覆盖了本次考试的passage 5-1和passage 5-2。

3月亚太考情回顾:TD再次精准命中小说、社科和自然科学双篇

机构 SAT教研组2021年7月30日推文截图

本套卷子机构的第三个精准命中:

3月亚太考情回顾:TD再次精准命中小说、社科和自然科学双篇

机构 SAT教研组2021年11月5日推文截图

p.s.以上三个passage的英文原文同时被收入到机构 SAT背景知识课配套教材中,学员都在本次考试前数周提前领到了该教材

如果考生提前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读到SAT阅读部分的英文原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搞清楚文章全部难点,这应该是可以帮助考生提分的。对这个问题,有过备考SAT经验的同学和老师,应该会明白。

接下来是本次考试的详细考情回顾:

阅读部分

整体难度适中,伟大文献、社科和自然科学双篇文章有一定难度,小说和另一篇自然科学文章难度不大

Passage 1 小说

作者叫弗朗西斯·德·庞兹·皮布尔斯,出生在巴西,成长在美国迈阿密,曾获欧·亨利小说奖。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的巴西拉帕市(21年8月亚太考的小说发生在另一个足球强国阿根廷)。选段是讲“我”通过遵守行规,慢慢融入了当地盛行名叫一种“圆圈音乐会”的青年词曲家聚集的音乐创作活动,并给一个曲子填了词,和朋友维尼修斯联合创作完成了一首歌曲。

那时候举办的“圆圈音乐会”是一种仪式,是一个活动,而不是一种表演。你肯定要问,活动和表演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表演是给观众看的,而“圆圈音乐会”这种活动是给我们这些参加活动,演奏、歌唱、作曲的人自己而举办的。如果你不属于“圆圈音乐会”的一部分,那么即使你在现场,也相当于并不存在。

“圆圈音乐会”是一种只有音乐人才能参加的活动,不经过邀请你就不能参加。在那个年代巴西的拉帕市,每天晚上都举办几百场乃至几千场这种小型的“圆圈音乐会”。不过,这些小型音乐会的规则都是相同的。

新参加活动的人,都只会被冷漠对待。即使你弹吉他、弹四弦琴或玩魁卡鼓或者作曲的水平世界第一,不经邀请,你也不能参加一个“圆圈音乐会”。加入音乐会后,也不要想很快就可以凭自己的高水平在音乐会中领先,新加入的人只能跟着玩。

巴图卡达这种即兴演奏的打击乐,就像海中的一群鱼,有时候大家一起慢慢地游,有时候猛地往前冲着游,速度快到你跟不上,你必须努力才能获得当领头鱼的权利。唱什么歌曲?唱那种漫不经心的狂欢节歌曲是不行的,那是一年唱一次的,给旁观的人看的。在“圆圈音乐会”中,演奏桑巴舞曲也是不行的,你如果演奏桑巴舞曲,就是在笑话自己了。你会感到孤独,会感到自己的演奏既漂亮,又可怜。

即使桑巴舞曲获得了很多录制的订单,在收音机上被播放,即使桑巴舞被宣布为巴西的国乐形式,“圆圈音乐会”在巴西仍然拥有神圣的地位。在“圆圈音乐会”上,谈论某个歌曲有多时髦,就是在亵渎音乐。要成为真正的桑巴舞曲作曲家,你反而必须认为桑巴舞曲不是一种可以售卖的产品。

一支曲子是可以被录制被售卖道德,但是桑巴舞曲整体是一种艺术,是不能被世俗的买卖交易所沾污的。如果你保持对艺术的虔诚真诚,那么你不需要去谋求成功,只要你一心追求艺术,世俗的成功只是伴随而来的,就好像一不小心意外碰到了成功一样。

我一开始被允许晚上旁观“圆圈音乐会”,但是并没有真的被允许参加。会上,那些男青年音乐家给我倒啤酒、递烟,帮我拉开一把椅子,让我坐在维尼修斯的身后,然后他们开始“圆圈音乐会”,把我屏蔽在“圆圈”外,他们一遍演奏一些管乐,一边编歌曲。有时候他们会故意改动人人都熟知的传统桑巴舞曲的歌词,改着玩。维尼修斯总是领唱,他的歌声清晰、平实,就像让听众坐下来听他诚恳地谈天。

在连续一周到西阿塔家来旁观“圆圈音乐会”后,一天晚上,我也和着他们的音乐用指甲拍打金属桌面,跟着打起了拍子。又一天晚上,我敲击空的玻璃啤酒杯,跟着打拍子。又一天晚上,我摇动一盒火柴跟着打拍子。每过一天,我就把椅子拖得离他们的圈子近一些。终于,有一天,我的位置不是在维尼修斯身后了,而是挤到他旁边了。一点点地跟着打拍子,和他们一起跟着节拍做动作。所有人都低头演奏自己的乐器,音乐一直在演奏没有中断,他们也没有人抱怨(我加入了他们的圈子)。我心里感到狂喜,但又想掩饰,就更加专注地跟着打拍子。

这种令人晕眩的幸福感觉,在这次终于混进“圆圈音乐会”圈子的体验之前,我只体验过几次:一次是第一次在圣伊莎贝教堂听我们的第一次音乐会,还有一次是我模范收音机报时,工人们听了鼓掌赞许;还有一次是我第一次参加少女舞蹈演出。之前这几次幸福,都是格拉西亚和我在一起体验的。这次混进“圆圈音乐会”圈子的幸福,格拉西亚不在我身边,是我一个人体验的,或者说是维尼修斯在我身边。

有一天晚上,我们在西阿塔家待到很晚,整个拉帕市都安静了(全市的人都入睡了)。在房子外面只有我、维尼修斯、泰尼、科奇恩四个人。我的背因为刚才靠折叠木椅子靠久了,有点痛。我的嗓子因为抽烟有点刺痛。泰尼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打鼾。科奇恩给我们卷了一根很粗的雪茄,他说是用他独家才有的烟草卷的。维尼修斯用吉他谈了一个调子。在黎明时分的宁静中,调子听起来清脆,让人惊醒。我闭上双眼,脑中给维尼修斯谈的曲调配上了歌词:

我在这里,他们说。我们永远在你身边。我给你买吃的。我给你整理床铺。我会把枕头放到你的头下。但是你没有注意到。你不在乎。你以为我会永远在你身边。假如我离开你,会发生什么事呢?没有人注意他们呼出的空气。

“你怎么了?” 维尼修斯放下吉他,问我。他把手放在我的手上,凉凉的。我睁开双眼。

“你不喜欢我刚才谈的调?”维尼修斯继续问“那个调是不好听。”

“不,那个调很好听”。我轻声说。我不希望科奇恩听到我说话。“没什么,只是……我好像从这个歌里面听到了什么东西”。我摇着头说,有点尴尬。“没事,你继续弹吧。”

“不,你把你听到的东西和感觉告诉我吧。”维尼修斯很认真地说。

我看了一下泰尼和科奇恩,然后看了一下我的手。维尼修斯放下吉他,站起来走到吧台前,发现了一张纸和一支铅笔。

维尼修斯对我说:“把你想到的歌词写在这张纸上吧。”

维尼修斯拿起吉他又重复弹刚才那个调子。我把歌词写到纸上。其他人在旁边看着。写完,我把纸递给维尼修斯,他看了以后,下嘴唇伸了出来,一下一下摇头。

“你写的这一段可以当一个歌曲的副歌部分,”维尼修斯说:“这段副歌的名字就叫:没有人注意到他们呼出的空气。这歌词相当不错,小子你写得不错。”

Passage 2 心理学

通过一系列实验来研究“小圈子偏见”(in-group favoritism),文章带图表。题目题干长,设计理论概念也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

我们通常会有这样一种错误的思维习惯:高估我们自己和同一个小圈子的其他成员的相似性,夸大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和圈子外的人的差异,在“我们小圈子里的自己人”和“不是我们小圈子里的外人”之间划一个泾渭分明的线。

比如,我们会认为北方人是一类人,南方人是一类人,只要是北方人,就很大方,只要是南方人,就都很小气。我的朋友里面,某甲是北方人,我也是北方人,所以某甲和我一样,为人很大方,所以我就喜欢某甲。而某乙和某丙是南方人,他们一定很小气,所以我就不喜欢这两个人。研究人员给这种错误思维习惯取了个名字,叫“小圈子偏见”。

“小圈子偏见”的危险之处在哪呢?就在于我们这样做并不是怀着恶意才这样做的。有了这种错误的思维习惯以后,我们本来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却总是带着一种小圈子、排外的偏见。总是对和自己同一个小圈子的人有好感,对圈子外的人就不喜欢。

我们对同一个小圈子的人获得的成功,就更容易赞赏,还容易期待同一个小圈子的人就会对我们好一点,也更容易被同一个小圈子里的人说服。心理学家们发现,各种年龄、文化背景、群体中的人,都容易受到这种“小圈子偏见”的影响。深刻理解这种把人分成“跟我同类的”和“跟我不同类的”两类,然后觉得“非同同类,其心必异”的思维习惯,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排外现象。

3月亚太考情回顾:TD再次精准命中小说、社科和自然科学双篇

一位名叫塔菲尔的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带领团队做了一项研究,清楚展示了什么叫“小圈子偏见”。他做了一系列“最小圈子”实验:请一些彼此互不相识的人来当志愿者,用一些最随意的标准,或用一些最细微的事,把这些志愿者分成小群。在一个实验中,用抛硬币的方法,把志愿者分成小群。在另一个实验中,根据志愿者不同的音乐兴趣分。还有的实验中,让志愿者猜一个屏幕上有几个点,说有五个以上的,分一个小群,说有五个以下的,分一个小群,总之都是些乱选的标准。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实验,是请志愿者看两位抽象画家(A画家和B画家)画的看起来差不多的抽象画,然后问他们喜欢哪幅画,再分成“喜欢A画家组”和“喜欢B画家组”。

在实验中,所有志愿者彼此都不认识,不知道其他人姓名。实验过程中,所有人都没有进行互动。因为没有任何互动,所以实验过程中,一个人不可能因为跟另一个随后被划到自己同一个群的人有什么愉快的互动而对他产生了好感,也不可能因为跟另一个随后被划到自己不同群的人有什么不愉快的互动而对他产生了恶感。此外,分成两个群以后,两个群也不需要竞争,去争什么奖金或者稀缺资源。

实验结果让人惊讶,就这样随便乱分的群,分好后两个群也没什么争的东西,仍然是只要群一分,人们就会对和自己分到一个群的人产生偏爱,对跟自己不是一个群的人产生讨厌和歧视。这个偏爱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分完群后,让志愿者给其他志愿者打分,结果所有志愿者都是给自己同一个群的人打分就高些;让志愿者决定分些钱给其他志愿者,结果所有志愿者也都是给自己同一个群的人分得多些。尽管一个人偏爱跟自己一个群的人,不一定就必然讨厌和歧视跟自己不是一个群的人,但这种偏爱和歧视还是经常伴随出现的。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把志愿者分成不同的群后,然后给志愿者两种分钱方案,让他们选。第一种方案是:凡是跟我不是一个群的人分到4美元,凡是跟我一个群的人就分到3美元。第二种方案是:凡是跟我不是一个群的人分到1美元,凡是跟我一个群的人就分到2美元。

结果所有志愿者居然都同意第二种分钱方法。也就是说,所有志愿者都同意,我们这个群的人可以吃点亏,只要跟我不是一个群的人吃更多亏就行。

以上实验表明,把一群原本互不相识的人随便贴上个“跟我一边的人”和“跟我不是一边的人”的标签以后,人们就会像对待亲友一样对待“跟我一边的人”。塔菲尔后来带研究团队到了好几个国家,请不同的志愿者把上述系列实验重复了二十多次,实验结果都一样:人们仅仅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个群体,就会偏爱和自己同群体的人,讨厌和歧视和自己不是同一群体的人。

Passage 3 自然科学

传统合成氨气方法存在缺点,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叫“钌”(Ruthenium)的金属元素来当催化剂的方式来更高效地生产氨气,未来发展方向是开放成本更低廉的生产方式,同时提高氨气产量

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可能有助于为氨生产(该国最大的工业之一)提供更有效的催化剂。

该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宋振说:“氨是美国产量第五大的化学品,在需要最多能源生产的化学品清单中排名第二。” “确定一种更有效的合成氨方法可能会对氨生产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布鲁克海文的科学家们发现了有关金属钌微小颗粒的结构和反应性的细节,这使他们相信这种金属在氨生产中可能比目前使用的催化剂更有效。

氨是一种用于制造肥料、纺织品、炸药和许多其他产品的氮/氢化合物,它是在催化剂(通常由铁制成)存在下,在高温和高压下将氮和氢结合起来产生的。钌催化剂在相同温度和一半压力下显示出高 5 到 10 倍的反应速率,但很少使用,因为它们保持活性的时间不够长。

这个问题是由于钌所在的表面或“支撑”。目前,最好的载体类型是“活性”碳,一种具有层状晶体结构的多孔石墨。然而,石墨在催化过程中不稳定,容易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气体,因此消耗缓慢。

宋和她的同事研究了石墨载体如何影响钌颗粒的结构和反应性,以试图了解为什么活性炭——尽管有缺点——优于科学家测试过的其他材料作为钌载体。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支持材料。

首先,他们发现钌可以在石墨表面“外延”生长——模仿下方表面的有序结构,形成扁平的结晶颗粒。这使得石墨独一无二,宋说,因为其他表面不鼓励相同的外延生长。

他们还确定了扁平钌粒子的原子结构。该结构表明,钌颗粒具有高密度的“活性位点”——这些位置允许它们参与氨合成。这使得扁平颗粒的性能优于通常在其他类型载体上生长的圆形钌颗粒。

扁平颗粒还有另一个关键特征:它们是分层构建的。这些层形成能够容纳氮的阶梯和平台,氮是氨的成分之一。从那里,氮可以参与氨合成反应。

“这些结果告诉我们,为了找到活性炭的替代品,科学家们应该寻找一种支持来鼓励像这样的扁平、分层的钌颗粒外延生长,”宋说。“具有这些特征的粒子是有效的催化剂。”

由布鲁克海文化学家 Jan Hrbek 领导的研究小组计划继续研究钌催化剂。例如,他们可能会研究如何使用称为促进剂的添加剂来提高钌的有效性。

Passage 4 伟大文献

节选自一位女权主义者给美国国会写的公开信,时代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文章的主要观点是,美国声称自己和德国交战,是为了世界民主,但是却不给女性选举权。如果一直这样,人们不会相信这样一个不肯给自己的国民平等发言权/投票权的国家是一个民主国家。美国军人通过参军或者普通民众也全力支持,工人在后方煤矿劳动,妇女通过在纺织业劳动,为将士织补衣物,给前线提供支持,因此她们应该享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平等的权利。

语言较浅近,整体难度不大。

3月亚太考情回顾:TD再次精准命中小说、社科和自然科学双篇

Passage 5 自然科学(双篇)

一个行星上是不是必须存在板块构造运动,才可能产生生命?对这个问题,在科学界存在不同观点。P1和P2的观点不是完全对立,算是难度不是特别大的天文学文章

3月亚太考情回顾:TD再次精准命中小说、社科和自然科学双篇

地球的外观像一个蛋壳碎了很多裂缝的鸡蛋,而且表面破碎的蛋壳还在不断一阵一阵地互相挤互相撞。这就是板块构造运动(Plate tectonics,也叫板块构造论或板块漂移)。这种现象可能是使得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孕育的基本条件之一。 地球的表面是许多个板块,漂浮在地幔上。漂浮在上面的板块就像是冷却凝固了的巧克力块,板块下面的地幔就像是煮得沸腾的巧克力浆。

如果两个板块相挤相插,会使地表出现山峰;两个板块分开,会使地表出现大洋;两个板块相擦,会产生地震;一个板块往另一个板块下面钻,这种现象叫潜没(subduction),会导致火山喷发。

太阳系中的几个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也只有地球上存在板块构造运动,所以就有科学家觉得这两件事是互相联系的。那么到底有没有联系呢?是不是一个行星上必须存在板块构造运动,才可能产生生命?(之前人们考虑一个行星上有没有可能出现生命,主要只关注这个行星上有没有水) 从地球的历史看,可能确实是这样。

大约25亿年前有一段时期,照射到地球的阳光很冷,地球表面的大洋照理说只能全部冻住,地球应该会冻成一个雪球。冻成雪球,就不会有生命了。但是有证据表明,并没有冻住。那么为什么没有冻住呢?科学家们认为,就是因为有板块构造。持续不断的板块构造,起到了一个恒温调节器(thermostat)的作用,拯救了地球。有持续不断的板块构造,才有持续不断的火山喷发,使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中,形成温室,在地球最冷的时候保护地球让它不至于全部冻住。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照射到地球的阳光的温度升高了,这时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太多,又把地球捂得太热了。于是地球上又会开始大量下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又会随雨水回到地面,落到裸露的岩石上。雨水与岩石发生的化学反应会使岩石中的碳和钙等矿物质析出,并随着河流汇入海洋,形成碳酸盐岩、以及贝壳等有机物。这些碳酸盐岩位于海底,其所在的板块发生潜没之后,碳元素也就随着潜没进入了地幔。

接着,等火山再喷发的时候,碳元素再次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冲出地表,再次进入大气。正是这个以数百万年为一个周期的碳循环,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这才孕育出了生命。 没有板块构造运动的行星上,也是会有火山喷发的,但是这些喷发基本上都不能持续很长时间。

太阳系中最大的几个火山,不在地球上,而在火星上,可是这些火山早已经是死火山了。因为这几个大火山没有能够持续喷发很长时间,所以排到火星大气中去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够,无法为火星保温,导致火星表面一直非常寒冷,无法出现生命。

总之,长期持续不断的板块构造确实是保持行星表面温度恒定的最好方法,所以存在板块构造可能确实是行星上能有生命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银河系中有些岩石行星/类地行星(rocky planet/telluric planet)因为体积比地球大得多,也被称为“大地球行星”(super-Earths)。因为体积大,其内部储存的热也比地球多得多。

又因为热是驱动板块构造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哈佛大学的一位女科学家(名叫戴安娜·瓦伦西亚)在2007年提出,所有这些内部非常热的“大地球行星”上几乎必然存在板块构造运动。

她还指出,太阳系中的几个岩石行星中,地球的体积最大、只有地球上有板块构造运动,也只有地球上有生命。这可能不是巧合。体积比地球再小一点,就无法出现板块构造运动了,也就无法孕育生命,所以板块构造很重要,行星的体积也很重要。

而地球的体积实际上是刚刚好达到一个行星上能存在板块构造运动的最小体积,即地球的体积处于一个临界状态(borderline)。我们人类是幸运的,地球上出现生命是很巧合的事,假设它的体积稍微小一点,或密度稍微小一点,都不可能出现板块构造,也就不可能出现生命。

亚利桑那州大学的另外一位科学家(名叫昂特波恩)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那位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在研究行星上可不可能存在板块构造时,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她只考虑了行星的体积,而没有考虑“行星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这个问题。

原来,板块构造要持续不断进行,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漂浮在地幔上的地壳板块的重量和密度要足够大,大到底下的地幔的浮力已经浮不起上面的地壳板块了,地壳板块才能开始并持续往地幔内部潜没。即使一个行星的体积很大,内部热量很高,但如果其构成元素质量很轻,那么其表面的板块是无法潜没到地幔里去的。

也就是说,板块构造运动即使开始也会进行到一就卡住(stall)停止不动,碳元素无法实现循环,行星要么会变成特别冷的雪球,要么会变成又热又闷的桑拿房一样,生命无法出现。所以一个行星并不是体积大,就必然会出现板块构造。 因为目前人类无法直接观测位于太阳系以外的行星(exoplanets),所以昂特波恩带领的团队就想了一个办法:根据与系外行星各自对应并同时形成的恒星的构成来确定这些系外行星的构成。

结果发现,在大部分太阳系外的行星(exoplanets)上,由于构成板块的元素太轻,板块沉不到行星内部去,都不可能有长期持续的板块构造现象。只有大概三分之一的行星上可能存在板块构造运动。不过好在整个银河系中有大约400亿颗和地球大小差不多的行星,所以即使只有三分之一也不少了。

3月亚太考情回顾:TD再次精准命中小说、社科和自然科学双篇

我们总结一下,两位科学家的相同之处是,他们都认为存在板块构造是行星上有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两位科学家的不同之处是,瓦伦西亚认为银河系中有很多体积大的行星上都肯定存在板块构造,而昂特波恩认为瓦伦西亚只考虑了行星体积这一个因素,还应该考虑行星的构成元素这一因素。

昂特波恩认为,银河系中只有少部分行星上可能存在板块构造。 还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一个行星的地幔又硬又结实,那么这个地幔一开始为什么能够裂成好多块?在板块构造的大循环之前,首先要先裂成一块块的板块啊,太硬了可能裂不开。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还没有搞清楚。

语法部分

本次语法考试全部篇章文本难度中等,题目难度中等,除个别词义辨析和主旨题外,其余题目都比较好做。四篇文章涉及到的大致内容为:

第一篇:是关于supernova超新星的,属于天文学领域的文章,中心思想是确定某个地方的天体到底是white dwarf(白矮星)还是其它星。

第二篇:写关于狗的嗅觉实验,实验者会给狗两种礼物,一种是狗意想不到的,一种是狗熟悉的。研究者发现,如果给狗熟悉的礼物,狗就会果断拿走,但是如果给狗不熟悉的礼物,狗就会犹豫要不要。有趣的是,在见到不熟悉的礼物以后,不论再给狗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礼物,狗都会更犹豫。

第三篇:讲述有一个人,其工作是为线上的服装购物平台做测评师,相当于预测衣服的未来销量会怎么样。因为这个平台的customer base还挺大,这个人的工作就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不同地区的人们的喜好等。

第四篇:讲的是把种树与写作结合起来的一个项目,种100年的树,写100年的文章,种好了树可以砍树做成纸,进而做成书,书可以去书写种树,从而通过写书与种树的相互呼应来纪念相应的文学作品。即,从2014年开始种树,每年找一个著名的作家写一本书,秘密地放在那个人的图书馆里。到了2114年,人们就可以到那个图书馆里去读。

部分具体涉及到的考点如下:

词义辨析

在狗的嗅觉实验一文中,文章说到,regardless of ____, the results have…。选项有divergence、dissidence、disagreement等“di”开头的词,需要我们加以辨析,本题应当选divergence,因为是描述结果的一些不一致,类似我们在实验室中得出了两种情况下不一致的数据,我们也会说结果出现了divergence。

在种树的文章中,考到了tended、handled、regarded、shepherded的词义辨析,本题应当选tended,表示“照顾”

状语

在supernova的那篇文章中,说到了天体爆炸之后就会冷却,从而怎么样,选项有“, making it mor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和“to make it mor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答案应该是前者,选现在分词做伴随状语,前面加个逗号,表示伴随状态

表达风格

考到了savvy和slick还有两个非常口语化的词的风格问题,在此类题型中,口语化的选项是不能选的,那么在这两个选项中savvy是偏口语的,牛津词典给出的解释是:

( informal ) ( especially NAmE ) having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sth; having common sense 有见识的;懂实际知识的;通情达理的

因此本题应该选slick,表示done quickly and smoothly,类似skillful

篇章理解

在关于种树的篇章中,考到了哪个选项最符合作者那个种树图书馆的purpose,有的选项说是为了writing(record the writing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100 years),有的选项说是为了记录历史(chart history for the past 100 years),大多数同学选的是chart history的选项。本题较难,同时本题所在的种树这篇文章,算是四篇语法文章中最难的一篇了,主旨比较难以理解

所有格

本次考试考到了是否需要在名词后添加所有格的问题,“that of the average person"和 "that of the average person's",答案应该是前者,因为已经有of结构了,不需要在person后面再使用's的所有格形式,of和's这两种所有格的形式是不能同时用在同一个词上面的。

数学部分

本次数学考题整体很比较简单,难度偏低,具体分析知识点方面:

Linear Function永远是考察重点,具体涉及Slope的计算和理解等等,比如3x + 4y or 4y + 3x 的区别,都是OG上十分类似的出题角度,难度较小。

另外有1道涉及根的个数判断,解题是结合图像判断即可。不等式a+b的取值问题,只需要根据条件范围做简单判断。

另外,涉及统计部分的内容也是熟悉的考点, 但范围较广。有2道题,根据对图像表格的判断和理解基本概念就能选出。

二次函数重点考察根的问题,需要结合图像判断。几何部分圆的专题内容考察了一般方程化成标准方程求半径,容易算出r=5。

其他按照惯例有一道利用三角算边长,通过斜边利用sin算出即可,比较简单。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帮筛选 帮规划 帮协调 一站式服务

上一篇

2022年浙江省大学生高等数学(微积分)竞赛报名通知

下一篇

2022年NEC经济比赛赛题解题思路分析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