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现在学生对于留学工作的信任度非常薄弱,于是乎,找一个老师写的文书,由于自己不太知道好的文书概念是什么,就各处去找点评,甚至还有一些人把自己文书什么公布在各个平台上让大家给点评修改。这个真的太冒险了!!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首先一个人假如挂着自己是算命先生的牌子,这种就带有一种上帝的PUA视角,从一开始就先入为主植入一种概念【我能看透你的命运】。所以很多找算命或者占卜的人群本身在心理潜意识就已经倾向于信任。
这个可以类比到找文书点评的学生群体,因为太过迷茫(这种深层次的迷茫源于极度的内核不自信),所以需要更多的声音去帮忙自己做决定。
可是,那些所谓做点评的人资质如何?是否真的了解某个学校某个专业的文书要求?
诸如我们最近有两个学生拿我们写的文书给了所谓的学姐意见。实际上,这些学姐都是一些机构,并不是个人老师。看到两个所谓学姐的点评后惊奇地发现竟然如此相似!
首先,这些点评并没有搞清楚特定学校的文书格式要求。譬如爱丁堡的文书是两个表格,把PS(个人动机+择校理由)和relevant knowledge(实践+学术)分开,各自500words。
其次, 这些点评貌似不懂专业知识,比如最最最根本的专业区分TESOL和Education就弄混。TESOL是英语老师,Education是教育局局长,俩人考虑的事情都不一样。
所谓上帝视角的点评对于原文写的一些专门的TESOl理论点评,说TESOL需要引入教育心理学。不是说教育心理学完全不存在于TESOL学习,而是比起二语习得这类理论,教育心理学是一个更适用于Education(广泛教育专业)的切入点。
还有,我们写文书一般会从学生的背景入手,例如从翻译跨到TESOL 其实很多专业共通的transferable skill,而这种文书点评主张的是减少学生自己的背景,直接谈Xxx。那么这种写法怎么体现个人化,体现文书为啥叫personal statement呢?所以,这些点评给的所谓意见到底含金量有多少呢?
!!最后的最后
请大家把文书可以给自己信得过,并且明确对方资质的长辈给一些自己的观点。
不然,很可能那种点评文书的机构可能会把学生的文书作为一个积累,最后学生被拒都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文书辗转流离,最终被那些不良测评机构套用到自己的学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