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工作后感觉落差很大该怎么缓解

有粉丝在后台留言:自己某985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去到了某中型互联网企业就职,但是真正入职之后,发现领导时刻准备PUA,任务量大、加班严重,根本不是自己期望想象中的工作生活,几度想辞职而去。

还有粉丝在毕业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后选择高校新开辟的“科研助理岗”获得暂时喘息机会,但身为硕士的他对于这份打杂的工作并不满意,在不断受挫后开始怀疑人生,发现现实比自己当初的预期要残酷得多,质疑自己当初选择读研的决定,早知如此还不如早点开始工作。

看着粉丝的留言,老师心里也是五味杂粮,毕竟自己努力读研、努力上进,不就是想有个好的归宿、幸福生活吗?可现在很多同学在研究生毕业后的生活却并不如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落差呢?老师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原因:

01客观的就业环境使得就业越来越难

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就业压力加剧。这意味着今年应届生相比2022年,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再叠加目前的经济趋势,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据追踪裁员数据的网站显示,自年初以来,已有403家科技企业裁员,裁员人数高达11万人,这使得就业市场更为拥挤,导致人才供给量大于市场需求量,造成了就业难的局面。

两方面的因素,使得我们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十分被动,即使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太满意。另外,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用人企业已步入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用人进入成熟稳定期,吸纳硕士研究生的能力相对有限。

很多企业为了迎接新挑战,在人才上做了必要的准备补充,储备了一大批高校毕业生。而新的就业增长点主要是一些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用工将大大减少。

由于对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预测,随着髙等教育日渐普及,像产品型号一样批量生产出来的硕士研究生必然过剩,同类专业设置过剩必然导致同一专业的毕业生膨胀。

研究生工作后感觉落差很大,该怎么缓解

02学校培养机制下滑专业不具优势

研究生的学习应该是更加专业化,但事实上一些院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本科生差不多,没有强调知识的精细性与专业性,课题不够新颖,前沿性、尖端性课程少。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跨学院、跨学科选修的课程很少,导致学生知识面窄、见识不够广。

同时,大部分课程结束时的主要评价方式也是以论文为主,为了学生不挂科,老师一般都不会为难学生,只要能交上来都可以通过。多数研究生在网上东拼西凑写一篇文章交给老师就算完事。

由此导致硕士研究生除了在学历上优于本科生外,能力上并没有过多的优势。当然,求职的难易程度很多时候也与专业有很大关系。比如工科类专业尤其是处于风口浪尖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找工作就很容易。不过换句话说,这些专业本科就业也不难,甚至更有优势,因为年轻时反应更快,身体更适合加班,第一份工作往往也更稳定。

而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学了不少理论,却发现与工作的结合度不高。之所以要求硕士,只是对招聘单位来说更体面,以及被普遍的学历泛滥情况硬生生拔高了。同样作为新人,硕士做的工作也和本科一样,只是起薪可能略高几百。

03、预期过高与现实反差过大

硕士毕业生的失落还来自于对自己过高或错误的预期。很多研究生以为有了硕士学历后,找工作时的竞争压力会小很多,不会像本科时那么残酷。而事实是,竞争确有缩小,但很多专业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学的人太多,其实从考研时的难度就应该能感觉出来。随着硕士生越来越多,招聘单位也不断调高招聘要求,过去本科生就能做的工作,现在改成了硕士,还要求本科似乎有些自降身价。

因此,硕士生发现与自己对应的招聘机会质量和工作内容,并不比想象中的更高大上。此外,很多研究生会错误高估自己的身价和市场的出价,即便是保守的学生,往往也认为自己应该比同等专业条件的本科生工资高出1000-2000。但在企业眼里,这一差别往往只有500,最多800,已经是对你2-3年青春时光的尊重了。

工作与自己的预期不符,这是当前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很难改变这种社会趋势,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首先,我们要对自己有个明确的定位与认知。

在全社会平均学历大幅提升的今天,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我们已经显得并不稀缺。人们不再以高级专业人才来称呼硕士研究生,许多硕士研究生一毕业就可能被抛进了失业大军。硕士毕业只是具备可能成为人才的基础条件,说到底,硕士研究生还不是人才。

不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出于无奈继续考博士,戏称之为“就业缓期3-5年执行”。要知道,在社会消费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下,大学专业教育已不能等同职业培训,专业不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十分注重培养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侧重单一知识结构的系统学习和理论层面的科研创新,造成了“三多三少”的不利局面:学术型人才多,应用型人才少;对学术前沿动态了解多,对社会现实需求研究少;专业技术人才多,懂技术能操作的复合型人才少。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常态,使研究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岗位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对薄弱。

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要有适应社会的心理调节能力、人际关系处置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书本之外,需要研究生自身去体会、去磨炼才能得到。

其次,我们要明白工作就是赚钱,别赋予太多意义。记得之前看到过一个段子,她说“谁说金钱买不到时间,你问问我的老板不就知道了吗?”虽然只是一个段子,但是却透漏了工作的本质:校招或者社招给你再多的工资,你创造的价值、付出的时间永远都是高于你的工资的,否则公司怎么赚钱。

所以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工作是为了生活,如果工作真的让自己难受,被迫偏离自己预设的方向,工作是没有意义的。此外,大部分人的工作是可替代的,真正不可替代的是工作之外的身份,我们要学会滋养自己的小世界。

最后分享一段,最近被人民日报治愈的话:“你跑得快,22岁有个家,身边全是赞叹,你跑得慢,30岁还在路上追求梦想。有的人为了车房拼了一辈子,有些人买辆摩托车走遍大好河山。

有的人喜欢狼吞虎咽,有的人喜欢细嚼慢咽,允许别人做别人,也允许自己做自己,一岁有一岁的味道,跟着自己的心就好。不是所有选择都必须要做出正确选项的,只要你想,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选项。

沿途的花会一直开,以后的路也是,祝你也祝我。”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放平心态,努力工作,认真生活,要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逾越的,每个阶段都是一次新的旅程。下期见!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NYT竞赛获奖评分标准分析

下一篇

2024年AMC8竞赛考试时间/难度分析/冲1%备考规划!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