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医生真的不愿下临床了吗?

自从科研实力成为医院排名和评比的标准以来,医院以“科研成果”作为医生晋升指标,导致医生教授们“纸上谈病”现象屡见不鲜。各大医院的年轻医生也纷纷忙于论文、晋升,临床技术越来越退步的观点更是甚嚣尘上,但这是因为现在年轻医生真的不愿下临床了吗?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坚定地回答“不是”。

年轻医生不是不愿下临床,而是不能下临床,究其原因内里是医院的评价体系在逼迫年轻医生不得不先搞科研,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年轻医生对临床抱有的热情从未停歇

我为什么坚定地说现在年轻医生不是真的不愿下临床了,是因为作为一名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我非常清晰地知道从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学习开始,大家付出了成千上万倍的努力,都是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临床医生。每一个人进入临床医学学习的初心,都是想要“成为一个心外科/肾内科/骨科……医生”。

当大家终于毕业,成为一名年轻医生时,泡在临床学习、打磨自己,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好医生也是绝大多数年轻医生的想法。我的硕士同学在毕业后,就进入了市级医院成为了一名肾内科医生,天天和我们分享地最多的就是她在临床上能看到患者一步步好转的成就感、能有上级医师教导临床经验的幸福感以及对自己成长的满足感。

作为一名年轻医生,我们的热血并没有冷却,都在向往着成为《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等等这样的“酷”医生,能掌握一手精湛的医术,时刻准备着在临床上发光发热。

再者,从实际意愿角度上来说,只需要在临床上工作,一步步积累经验就能晋升,对于年轻医生来说反而工作压力更小,他们可以尽自己所能专注于一件事情。相反,科研才是年轻医生临床工作以外的额外负担,如果选择可以不用进行科研,几乎绝大部分年轻医生都会愿意仅从事临床工作,毕竟能少做点与饭碗无关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层层加码才是阻止年轻医生去临床的首要原因

现在大医院里的年轻医生常常身不由己,一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就被迫作为新鲜血液去为科室、医院的科研指标进行努力和贡献。博士同学Y女士今年进入了一所部级省三甲医院,但入职时与医院签订的协议便是三年合同制,明确规定了三年考核期内要达到种种科研要求,如申请国自然基金、发表论文几区几篇等等,才能在三年后转为正式编制,不然就自动离职。

而她所在的科室也在为申请重点学科而努力,对于新进的年轻医生也寄予了不一样的厚望,希望她能先在实验室专心脱产搞科研,“先一鼓作气趁早把科研要求达到,临床什么时候再学都来得及。”Y女士说,这是科室主任在入职谈话时对她传达的中心思想。

就国内大三甲医院和科室的发展需要来说,以科研评价为核心早就是全国的大趋势,全国的知名医院,协和、华西、同济、湘雅、齐鲁等等在临床诊疗技术上都是拔尖的,已经不能拉开很大的差距了,但医院的名气、国家的扶持等等总需要依靠一些实际的指标来确定,而科研就是这个除临床外的首要标准。

科室为了获评重点学科、医院为了获得排名晋升,都将科研指标一层一层加到年轻医生身上,让这些年轻医生不得不脱离临床,专心去搞科研。

这些加码的压力,已经让年轻医生不得不为生活所迫,“搞科研才能保住工作,才能获得晋升”。

而他们也会把类似于这种“经验教训”一般的言论作为宝贵经验传递给学弟学妹们,让他们重视科研,“让以后的路走得更顺利”。造成了在大众眼中,许多年轻医生不愿意下临床,更喜欢进实验室,在收入不低的同时,还能更容易出“科研成果”,职称晋升也相对更快。

这实在是属于因果倒置了就像大家写“八股文”,是由于写其他文体就不能中第,而不是大家喜欢写“八股文”才不愿意写其他文体。若是要解决这一现象,不是靠劝年轻医生多下临床,而是让他们可以不被迫做科研。

年轻医生能否临床科研两不误

既然年轻医生愿意去临床,而医院的科研指标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完全取消,有人就会说“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科研不负临床?”。从个人的经验来看,有但不多。“全才”固然是好的希冀,但是对于年轻医生来说,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都不是简单而又轻松的事情,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才能出成果、有成绩。

成为科研人才不是想象之中那么简单,再加上外界“卷”的因素,导致科研不再是可以简单的分析和汇总临床数据,往往需要钻到实验室里“在分子、细胞、动物等等上拿出实质性的验证证据”。

因此,现在的年轻医生为了避免“什么都做,什么都不行”这样无用的努力,总需要在临床和科研两者中做出一个权衡选择。再加上晋升和留任的指标已经卡死需要科研成果,大部分年轻医生在初期的重心都会向科研倾斜。而且医院规模越是大型,这样的倾向就会更严重。科室往往也不会同意年轻医生既在临床上,又在搞科研,以避免造成严重的临床失职。

要求年轻医生在临床和科研上做到两全其美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做法。

年轻医生人微言轻,这类“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的现象也不是由于年轻医生急功近利所导致的,而是被现如今的评价制度卡脖子的无奈选择。

要想改变这种“医生不去临床”的荒诞现象,还是要从评价制度上出发,为年轻医生设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让他们能专注于临床技术的锤炼,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论文决定医术”的不合理。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现在年轻医生真的不愿下临床了吗?
收藏 0
上一篇

多校官宣!研究生学制延长!

下一篇

2023年十大最难学A-Level科目新鲜出炉!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Molly老师
留学行业8年服务经验,擅长初高中留学背景提升及英美留学规划。VX:mollywei007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