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留学的浪潮一波又一波,越来越多家庭加入到海外名校的申请大军中。
然而留学并不是简单地“挪个地方”上学,更多是中美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碰撞。我们从中会发现有很多有意思,或者说是刷新各位家长认知的现象。
其中讨论热度最高的是:
发现自家孩子到美国学习之后,在思维、性格、处事方式上都仿佛换了一个人。
很多家长对此是既惊喜意外,又有点想不明白。
明明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学习在国内国外都是一样在好好努力。 但是为什么留学后,却感觉整个人的精神内核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变化。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完美直达就来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有意思的现象。
孩子赴美学习后 明显的四大变化
变得“不太听父母话” 不少美国留学生的父母都会感受到,自家孩子在留学之后,变得不太那么“听父母话”。 当然这里“听父母话”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内孩子的一个状态。
国内很多孩子对于自己想做什么、怎么做,很大程度都是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走。
当问孩子们“你们的想法呢?”“你们觉得怎么样?"“你喜欢哪个”的时候,很多孩子其实会觉得很茫然的。
但自从孩子去美国留学之后,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更有自己的想法了。
这很大原因在于美国的教育模式是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光明日报》评论部副主任董郁夫,曾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写了一篇《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学的文章》。
其毕于耶鲁大学的儿子董一夫,随后写了一篇文章回应了自己的老爸。
其中董一夫在谈到他在美国学习的时候(小学),提到有个细节。
当时美国的学校老师要求每周提交读书笔记,当时董一夫以为就是像国内那样写个“读后感”,用个模板交作业就可以了。
在头几十篇读书笔记中,老师几乎在每一篇批语中,都写着:
“我需要你的reaction”“你的thought呢”“你的idea是什么”“给我你的viewpoint”……
董一夫当时才意识到,原来看别人的书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产生自己的想法。
每天完成的作业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成绩,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学会思考。
因为在后来为了完成这种要有自己的reaction、thought、idea和viewpoint的作业,他不得不看更多的书,上网找更多的资料。
但这种每天要自己主动产生创意想法的作业,在回国之后就中断了。
董一夫当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与其说是让你从阅读中发现什么,创造什么,还不如说是为了让你记住某些“别人”希望“教化”你的几点结论性教条。
大家可以从这个做作业的小细节可以发现,在美国教育模式中,他们并不是简单地把观念、总结直接塞给学生,让学生背诵。 而是去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这种能力恰恰就是孩子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变得更善于表达自己中国人的感情内敛含蓄,很多学生对于表达自己这件事会感到很困扰。
但我们会发现当孩子去美国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变得更善于沟通,善于去表达自己想法。
老师们都会非常鼓励学生们去表达自己,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美国学生,他们不畏惧和别人沟通交流,也不畏畏缩缩地去表达自己想法,而是有一说一,不藏着掖着。
另外学校也会组织很多的聚会、活动,提供足够机会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关系。
变得更不惧怕犯错在美国教育中,犯错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虽然在国内人人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在中国教育中很难做到。
大家更多倡导是“一步错、步步错”。 因此从一开始就要赢在起跑线上,小学成绩不好,那就初中危险,初中危险,高中就追不上了。
所以从小品学兼优是中国体制内孩子的目标,听着父母和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
但在美国文化中,他们更看重犯错之外,学生是不是能够勇敢地承担错误,承担责任,如何去改进。
这样培养的孩子会更有责任心,也有更有勇气。
变得更有自信此外我们还会发现在美国学习的孩子,他们会变得更有自信。
这是因为美国教育是注重去发现每个学生的特性和优势,然后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这类孩子的自信心是建立在他们对自己自身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成绩好”的自信。
因此虽然有的孩子可能在美国学习成绩一般,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孩子并不自卑。
会积极地努力提高自己学习,同时对自己非常有自信。
这是因为孩子知道自己虽然成绩不好,但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属于自己的亮点。
为什么孩子会发生 这么大的变化?
中美教育目的有所不同
孩子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美两国的教育目的不一样。
在了解美国院校过程中,应该家长们看到不少学校的信息都会有着“培养未来领袖”诸如此类的话语。
这在中国教育体系里是很陌生的一个词汇。
因为美国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至少是达到减少学生反社会行为的目的。
在这个基础上,越是优秀美国学校,他们的价值和目标就放在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上。
既然是要培养领袖,美国教育就不仅仅把教育重心放在学习上,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沟通社交、自信心、个人特性各个方面都有涉及。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的教育中不仅仅只是只有学业,更多是关注孩子的成长,这一点是从幼儿贯穿到大学,甚至是更高的学位
而在中国教育体制中,目的也是要培养人才,但是我们更多是需要培养“实干”类的人才。
因此我们会注重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教育的普遍性,关注基础性教育,到了大学更注重技能的训练。 但往往容易忽视孩子个人特性的培养,注重“人”的教育。
其实近些年来,许多教育专家也意识到中国教育在成绩上太卷,容易忽视素质教育的情况,所以也在逐渐做转变。
但无疑,这种转变是需要时间的。
中美受教育目的有很大区别
在中国接受教育是一条阶层跨越的路径,甚至对不少人来说就是改变人生的唯一路径。
从古至今,大家更崇尚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不仅家长会对孩子有这样的期望,就连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认知也是如此。
因此在受教育过程中,很多中国学生和家长就是盯着“分数高”这一点在一路狂奔,很少去真正停下来问问自己想要什么。
但在美国我们会发现,他们对学习的理解并不是仅仅只有升学这个路径。 相反“学习”在他们的概念是非常广阔,是终身都在学习的。
无论是辍学去某个公司入职、还是说Gap year等等,在美国都很普遍。
因为很多美国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当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路,就会为之奋斗,为之学习。
没有对错之分 只有合不合适之说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能发现中美教育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但我们无意去抨击谁对谁错,谁优谁劣,这个我们不作评论
在不同的环境、体制下,教育情况有不同是必然的。作为家长和孩子,我们最重要的是把不同的教育情况取长补短。
毕竟对于个体来说,我们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够成长得更优秀,并且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的人才。
因为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想要获得好的资源必然是需要去竞争,无论是美国的教育资源,还是中国的教育资源都是一样。
在教育这条路上,永远都没有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这一说,我们要根据大环境的变化,不断去调整,不断去适应。
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