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文书如何打造独具一帜的格式?Top30院校录取文书赏析

从入行走到今天,我自己对美本文书究竟应该如何创作其实也产生过很多疑问,同时也进行过许多反思。不过我始终坚持的一点是,作为一个文书老师,我会通过深入了解学生来帮助学生挖掘到适合创作的素材,而不是单纯用所谓的技巧去编造一个故事。

这也是我在UCLA extension的writer’s program课堂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最打动人的文字永远是那些真实的细节,那些其他人不曾有过的洞见,那些很多人模糊的感知到却不曾明确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01、顶级文理学院Swarthmore录取—S同学

我今天的第一个例子来自录取顶级文理学院Swarthmore的S同学。这是一个阳光大男孩,我们见面之初他的家长就跟我讲这个孩子从小就非常坚强独立,孩子自己也认为这是他身上非常重要的一项品质。

在素材挖掘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他七年级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他当时作为一名寄宿生不小心从双层床的上层跌落下来,脸和胳膊都受伤流血了,但是他很坚强,自己像个小士兵一样一个人走到校医务室,校医帮他包扎的时候称赞他懂事坚强,这么痛都没有哭,而他对校医说,因为crying for pain is useless.这是他从小被教育和他一直信奉的一个想法和理念。

如果故事停在这里,仅仅用来凸显S同学坚强的品格就显得有点平淡,或者说这是读者非常自然会得出的一个结论。而我当时被crying for pain is useless这句话吸引了。于是我和S同学沟通,看看能不能围绕这个idea被challenge或者改变做点文章。其实好的文书一个重要的标准是能否见性格,见成长。

就像我们看一部电影,从开头到结尾这个主角一定要有成长和变化,如果是一成不变地讲这个人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优秀,其实是缺少吸引力的。观众也好,招生官读者也好,很快就厌倦了。

我给S同学的建议是把这个内容和他后来课外活动中作为校报的记者和拍摄公益微电影的事联系起来。这两个活动都属于为公众为他人奔走发声的行为。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写了S同学对crying for pain is useless这句话的反思:如果大声哭喊是为了积极寻求帮助,是完全没有用的吗?结尾的段落我们选用了S同学联系公益组织为骨癌患者拍摄视频,又联系红十字基金会发起捐款最终帮助到患者及其家庭的故事。从而得出结论crying for pain is not useless,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或者无力为自己的病痛困苦发出声音的人们,S同学的发声可以切切实实帮助到这些人。

最终反思的部分S同学提到在中国社会人们往往特别能压抑和忍耐,或者认为说出来也改变不了什么,而S同学要做那个改变社会观念,替社会底层的痛大声疾呼的人。这篇文书不但为S同学带来了录取,我们的录取信上还有录取委员会所写的一小段话,专门提及了S同学的这篇文书,里面说你的这篇essay为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同学乃至东亚国家同学打开了一扇窗。

这篇文书成功的点在于从非常日常的一段经历、一句话出发,写出了很重要的观察、反思和行动。学生本身坚强的这个优点变成了陪衬,轻轻带过去,也不会显得刻意。同时学生的情怀、思考成为了主要的部分。

02、康奈尔工程学院—H同学

第二个例子我想分享录取康奈尔工程学院的H同学写的关于他研究全息投影(空气介质成像)的事情。最开始学生交来的主文书稿子完全是一篇why major,按照惯常的做法我们一般会让学生选其他的素材来写,以避免学生的形象过于单一和单薄。不过H同学在沟通中很坚持,说这就是占据他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的事,于是我尝试引导H同学围绕全息投影来讲非学术部分的细节。

接下来的一稿中,H同学写出了想要实现全息投影的初衷和动机,因为他来自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小时候经常只能通过线上聊天和妈妈视频,所以自那时起他就非常希望能从屏幕里把妈妈变到身边来。学生这一稿的结尾落在这项技术可能给未来生活和人们带来的便利上。这个写法不仅俗套,而且依然让整个文章的重心围绕着全息投影技术而不是学生本身。

经过跟学生更深入的沟通,我了解到H同学一直和爷爷一起生活,爷爷用当时几个月的退休金给他买了电脑,鼓励他去看更大的世界。H同学在给我的素材里写到,爷爷说得很少,但给我很多。他对爷爷深怀感恩。这一点非常触动我,甚至超过了故事开头父母离异后守着屏幕等待妈妈的画面。

我于是和H同学商量,看是否可以把主题定为gratitude.接着我们描述了H同学在探索全息投影的过程中接受到的来自老师、同学、甚至完全不认识的学者教授的善意与鼓励。

文书的结尾H同学在一次科技大赛上终于完成了在空气中投影的一个点,这是由无数的激光束交汇形成。虽然这在探索真正的全息投影之路上微不足道,但是H同学把它看做是自己科研之路真正的起点。一个给小时候那个哭着要求见妈妈给自己的礼物,一个对爷爷做出的会去探索更大世界的郑重承诺,一个对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的virtual thank you,以及,最重要的,它是H同学梦想的投影。

这篇文章胜在朴素,都是非常真诚朴素的情感,也符合一个理工科学生的世界,通过全息投影串联了学生从小到大的经历,有点惨,但完全没有去博同情,而是去刻画学生对所有的人和事都心怀感恩,目标坚定。会让录取委员会觉得这个学生未来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也能坚强微笑着去面对。

03、西北大学新闻学—X同学

第三个例子是录取了西北大学新闻学的X同学的主文书。这位同学的经历比较特殊,她在美国出生,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在中国度过,随后又回到美国。在她身上一直有个纠结,作为亚裔美国人,到底是亚裔还是美国人?所以一开始X同学选择了从她有中文和英文两个名字写起,串联了她分别融入中国和美国社会并获得成长的故事。

我们很早就写了这样一个初稿,但6月再拿起来审视的时候,我觉得不太满意,和X同学的几次通话,我都说,透过这篇essay我看不到太多你的性格,不能说这篇文章不能用,但我感觉能写得更好。

所以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语音1个小时来讨论素材,在我的push下,我们渐渐找到一点感觉,身份的纠结这一点是X不想舍弃的,那么我们是否能从更广的角度去谈论这一点呢?比如亚裔美国人本来就是既是亚裔又是美国人,到底是什么让X纠结着必须要有取舍呢?

在这个思路下X同学又找到了几组她纠结的事情,比如她明明更偏爱粉色,但小时候当别人问起她喜欢的颜色,她会回答蓝色,那个时候似乎单纯是一种莫名地叛逆。

而从她开始练习钢琴和被选入数学特长班的时候,当别人说,你数学好弹琴好是因为你是亚裔的时候,她开始对自己的叛逆有了理性的思考。就是不希望被刻板印象所定义。

她发现这种刻板印象会体现在很多事情中,比如她热爱摄影。于是会有同学质疑她的作品够不上审美意义上的摄影,认为她更多拍摄纪实风格的作品,因而不能被称为艺术家。X同学开始也会因此烦恼,但她后来反思为什么不能两者都拥有呢,所以她争取到了当地日报做新闻摄影实习记者的机会,同时创立了学校第一个摄影社团,她要去寻求一条能融合所谓的两种摄影方式的道路。

粉色或者蓝色?艺术家或者新闻摄影家?亚裔或者美国人?她发现曾经的自己陷于这种分类和标签中,而对于所有不同的个体来说这明明是最不正确的方式,她从下意识的反抗,到认识到自己无意中也被这种刻板印象影响,到最终主动去打破这种定义方式。

她可以在舞台上演奏肖邦贝多芬,也乐于为窗外嬉戏的孩子们弹奏迪士尼;她教美国朋友如何正确打开小笼包,也组织刚到美国的亚洲移民来一次后院的BBQ。

她现在的房间有三面墙是粉色,一面墙是蓝色,去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个思路下我们不但写了关于X同学最想表达的关于亚裔美国人身份的问题,也从更深的层次挖掘了她性格中遵从内心,追寻热爱,敢于突破边界,主动融入不同的文化与人群,擅于思考,积极行动的侧面。同时不会让招生官觉得她在喋喋不休地讲关于亚裔美国人身份的老生常谈。

04、卡耐基梅隆大学—W同学

第四个例子我想讲讲录取了卡耐基梅隆的W同学的主文书。W同学非常喜欢戏剧,所以他一开始交来的素材集中在怎么揣摩角色,主角配角分配,这样一些比较司空见惯的事情,没有太多新意。

为了打破这个僵局我启发他围绕戏剧这个主题先列出20个浮现在他脑海中的词,然后我们逐一去拓展从这个词能关联到的事情。

我记得很清楚他最后一个词写了真实。跟他其余列出的词都不同,我俩几乎同时都对这个突然出现的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说是刚好在尝试写一个小剧本。戏剧创作的老师一再强调说创作最重要的是真实,但是他却觉得舞台上不可能不夸张,而且那么多琐碎的细节怎么可能都搬上舞台?到底怎样才算是遵循了真实的原则呢?

到这里似乎又有点卡住了,我则想起在之前的素材沟通中,W同学提到过他为什么虽然特别喜欢戏剧却很坚定的把物理作为第一专业选择,他说因为他觉得物理不会骗他。

于是我提问他觉得物理的真实和戏剧的所谓真实是同一种吗?是的话为什么?不是的话两者有什么区别?W同学对这个问题很兴奋,在讨论中W同学提到自然界中或者实验室里我们看到很多复杂的物理现象,但最终我们可以把各种物体运动规律抽象成为公式。

很难说现象是真实还是公式是真实,两者可能都是真实,但是是不同的表达。与此相似,生活的真实与剧本艺术所呈现的真实,可以类比物理现象与公式。

在这篇文书中W同学最重要的两项爱好找到了交汇点,同时他乐于思考和思辨,在艺术和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追寻的形象也得到了很完满的呈现。这篇文书更加坚定了我一直都在使用的先素材再思路的文书沟通方式,素材有了,思路有时候会自然地浮现出来。我记得当时我们把思路定下来的时候,我和W都异常开心,而且我俩也一致认为,如果不是先有这两段素材,我和W同学绝对无法想出这个巧妙的连接。

05、NYU Stern商学院—K同学

今天的最后一个例子我想分享录取NYU Stern商学院的K同学的common主文书思路。在和K同学沟通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让她罗列生活中重要的turning points的方式,很快K同学就找到了她曾在北卡州一所中学交换学习时打手球的经历。

这段经历之所以让K同学印象深刻是因为一向自诩开朗自信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挫败。手球这项运动是她去美国前完全没有任何了解的,她清楚地记得当她询问美国同学要怎样打手球时别人像看着外星人一样看着她的表情。

在文书的开头我们就写了美国同学越过了在站在最佳位置上的K同学,将球传给其它美国同伴的场景。在K同学的初稿中,她更多描述了怎样努力练习,最终收获了一些认可。

修改时我建议她将重心放在剖析上面,写她如何理解美国同学的做法,换位思考,她将如何做。于是我们有了文书中比较深刻的一段,站在美国同学的立场上,他们也只是想赢得比赛,对于身材比美国同学娇小、技巧比美国同学差很多的K同学来说,她既然没有把握得分,那么自然没有很多人愿意把球传给她。

从小在中国社会中成长,并且一直顺风顺水的K开始能理解作为某种意义上的minority是何种处境和感受。这次经历也让她反思,是否丛林法则就是这么绝对,没有任何办法能兼顾既赢得比赛又帮助到弱势的人群吗?这也是后来她在很多社团中成为领导者后致力于做的事情。

文书后半段着重写了她在学校的商科社团中开创了一项young leader孵化计划,面对一些没有任何商科活动经验,但是展现出强烈兴趣的申请者,K同学允许她们进入孵化计划,也就是跟随当选的leader见习所有的决策和工作过程。

文书的结尾K写道,任何人的都存在弱点,并且可能无可避免地在某个时刻被置于不利的位置。当我们希望别人能够在我们自身处于弱势地位的时候包容我们和给予我们机会,那么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处于决策位置和有利位置的时候能够担负起行动的责任,先给予他人成长和扭转不利位置的机会。

在这篇文书中K开头引入的小故事可以让招生官了解到她有在美国生活学习融入当地文化的经历,同时也将她的同理心、领导力、思辨能力进行了非常好的展现。

通过这篇文书,我们能直接看到K同学的成长,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成熟的leader,全面地思考集体和社会发展的规则,能够推己及人,平衡赢得竞争和给更多人机会两件事。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也希望这些案例能给大家的文书创作带来一些灵感或启发。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东8月1日提交截止!TCR历史论文竞赛提交要求说明

下一篇

最吸引中国留学生的Top6留学地是哪里?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Molly老师
留学行业8年服务经验,擅长初高中留学背景提升及英美留学规划。VX:mollywei007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