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炉的QS 2024世界大学排名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关注和讨论。无论各学校排名高低是否有争议,中国内地学校上榜表现不俗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北京大学蝉联前Top 20,另排名第23位的哥伦比亚大学望其项背。
6月初,哥伦比亚大学单宣布终止和US. News排名合作,US. News仍然强行估算出了哥大的排名为第18名。从第2名猛降至第18名,笃行致远的八大藤校之一的哥大怒而掀翻合作的小船。
让我们来盘点下这波闹剧的始末。
哥大以优雅退出的方式,企图打响反排名的第一枪。之后美国当地多著名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宣布,他们将不再参与US. News的相关排名,哥大的法学院和医学院也在其中,随后其护理学院也拒绝与US. News网合作。
US. News 官方紧急回应这一事件:将继续对符合条件的学校进行排名,在高等教育成本飙升、入学率降低的大环境下,更应该有一个公正的平台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有效数据与建议,帮助他们择校和申请。同时,我们呼吁社会各届批评的方向不该只停留在排名这个单方面,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
01 、 留学届的“货不对板”
US. News的排名数据全部依托各大学自主汇报,没有专业机构参与审计。虽然这种排名流程无法预判其中是否存在人为干预的可能性,一直被美国大学诟病,但它仍然在学生和家长心中有一定信任度,起码他们认为这是客观的。
事件爆发后,他们也在今年的5月19日调整了自己的排名算法:不再将校友捐款、班级规模、被录取学生在高中的成绩以及教职员工中拥有领域内最高学位的比例等指标纳入排名计算。
直到今年早春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Michael Thaddeus公开发表了一篇名为《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s Behind Columbia's U.S. News Ranking》的报告正面打假,尘封的“遮羞布”终于被扯下来了。
在该份报告中Thaddeus教授对哥大在U.S. News中获得美国最佳大学排行榜第2名的结果表示质疑,他拿出了这份几万字的报告,以详实的数据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指控校方与U.S. News有数据造假之嫌。
Thaddeus教授表示,哥大能从第三名上升到第二名,很大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强大的毕业率。但U.S. News这份报告中毕业率是不包括转学生的成绩的,而哥大2020年秋季转学生人数就占新生人数的30%,让人很难不质疑这毕业率其中的水份。
一贯崇尚小班制教学(小于等于20人)的哥大,实际比例大约在62.7% 到 66.9%之间,而在榜单上哥伦比亚大学的小班制教学比例竟高达 82.5%。除此之外,Thaddeus教授还指出U.S. News 榜单上的哥大师生比更是从2008以来维持在6:1的状态,经过计算正确的师生比应为11:1。
除了在师生比例造假,还在公示的财务报表中发现哥大在教育经费上的夸大,甚至美国其他同类高校的支出。
在最新的U.S News排名中,哥大96.5% 的非医学教师是全职的,但实际联邦报告的数据则是 74.1%。榜单坚称所有的教职工均拥有博士学位,但是根据Thaddeus教授根据官网的数据分析得出,有66名教职工拥有本科及硕士学位,他们其中不乏有学者和艺术家,还有杰出作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当外界得知这所八大藤校之一的学府在教学、师资、经费等方面出示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渲染,如同卖家秀和买家秀般货不对板。
哥大官方东窗事发后宣布退出U.S News的排名,此举令该校在社会公信力方面不禁唏嘘扼腕。素来指引家长和学生择校的明灯榜单,属实有些滤镜碎一地。
02 、“注水排名”为哪般
US. News、QS排名、全美大学排名、文理学院排名......这些被数字量化的排名,令高校之间引发一场没有硝烟的排名争夺战。哥大凭借第2名的“战绩”来招收更多生源,巩固自身在学术圈的知名度,板上钉钉的“注水”排名让人排名机构和高校渔翁得利,坑的最惨还是那些不了解美国大学的学生和家长们,还有吃瓜的七大姑八大姨,排名成了量化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
其实,公之于众的始终只是冰山一角,早在哥大退出排名之前,类似的事件就屡见不鲜。
2012年,Emory University(埃默里大学)官方调查发现,其工作人员为了让数据更好看,故意谎报了至少10年的数据,将录取学生标化成绩、班级排名、平均成绩报成了入学者的数据。
2019年,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cripps College (斯克里普斯学院)、Mars Hill University(马尔斯希尔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俄克拉荷马大学)也都同时因夸大校友捐赠而被除名。
可以想见,“注水”排名已经成为了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有了市场需求才会下有对策。
我们衡量学生优秀的准则是否是正确的,尚且不可妄下定论,只是这个事件里我们发现一个可怕的现象:如果把送孩子出国上大学比喻成削苹果,过去家长买来 “苹果”,洗净削皮并切成块,精致地摆个果盘然后送到孩子嘴边就好。
而现在,这个“苹果”它变得不简单了,它逐渐被量化为商品级别。首先,家长在去市场上买“苹果”前,需要提前在一份排名清单上仔细比对。这份花哨的清单它向你展示了苹果在土壤、种子、树苗、培育、养护等不同阶段的状态,以看似详实的数据让你选出与自身和孩子能力适配的最优“苹果”,最后你满心欢喜掏出自己的积蓄买下那个最优质的“苹果”。拿回家后发现它吃起来和普通苹果也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因为它可能被陈列在高端的商超里罢了,可是家长们已为教育商业化过载后的价值买了单。
03 、 写在最后
从《U.S. News专访-美国留学形势与就业前景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出,过去不管是美国的雇主还是中国的雇主,大家都看重名校背景,而现在过去学校的比赛正在转型。大家看重的是对毕业生所在学校的专业排名,你是否具备实质性的能力,这个关键点决定你能否获得面试和拿到offer的机会。
学生来到学校,选择一个专业就读,关系到他们未来的职业方向、薪资水平、生活质量,眼下的选择与往后的人生路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该只是聚焦在那些浮于表层的条件上,而更应该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学习氛围、价值观、对留学生的态度,这些才是我们可以调度的资源。
回归到教育本身,愿学校是一个为社会培养人才,启迪教育真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