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selor,也就是学校中的辅导员或升学顾问,是学生的高中校园生活中颇为重要的一个角色。从学生的课业辅导,到升学规划,到协调学生与学科老师的关系,到寄送推荐信和成绩单,到心理疏导,都离不开这么一号人物。
但往往很多学生对Counselor的角色和作用都有不同程度的误解,并没有最大化地挖掘和善用Counselor这一项资源。
以下就来探讨一些学生与Counselor打交道时的常见误区,希望能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Counselor的作用,且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与Counselor沟通的模式,好让Counselor能在升学这条路上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提供最大的价值。
误区01
“Counselor是负责升学事宜的,所以他会主动来找我讨论申请大学的事。”
理论上Counselor确实是负责辅导监督学生整个大学申请的流程,但需要明白Counselor并非专属你一人的,一些公立美高里Counselor一个人需要负责整个年级超过700名学生的辅导工作,部分私立高中的情况稍好,辅导学生人数在50-200之间。
因此与其像古代妃子一样等皇上翻牌子那样等着Counselor在数百名人之中找到你,还不如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上,有任何问题或想法第一时间去约Counselor进行讨论,哪怕他很忙只能空出10-15分钟给你,哪怕需要提前几周才能预约上,也比零交流要好很多。
有很多中国学生即便去了美高或国际学校上学,很多时候还是会有“怕麻烦别人”的心态,有疑问宁愿憋着也不愿意主动向Counselor寻求帮助。其实大部分Counselor还是比较负责的,也很乐意解答学生的问题,且会默认你不去问就是you’re doing great,没有任何问题。
你大可以放下心理负担,有问题就尽快去跟Counselor商讨。有些Counselor会放出自己的时间表,空出部分时间接待学生,因此要尽快去进行预约,晚了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当然,也不要把时间都花在一些“蠢问题”上,在Google搜索栏一搜就能搜到答案的问题还是留给自己解决,跟Counselor沟通的时候可以多问一些与他本人经验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以往跟自己背景相当的学长学姐最后都被哪些大学录取了、哪些活动或竞赛是比较受部分大学青睐、以自己目前的基础还有哪些学校的资源可以善用等等。尤其是那些日常爆满大忙人Counselor,好不容易预约上一个谈话机会,千万要问有价值的问题。
误区02
“不到11-12年级准备申请大学,就用不上Counselor。“
有些学校确实在9-10年级阶段不会定下来Counselor的分配。但针对于从高中较低年级就开始有Counselor的学生,可以将以上这种想法从大脑驱逐出去了。
很多学生都觉得Counselor是在申请大学时才派的上用场的,甚至就是一个负责开推荐信和成绩单的“工具人”。确实,如果你与Counselor的交流仅限于此,那他的工作无非就是打开电脑动动手指头给你发送推荐信。资源就摆在那儿,能善用和挖掘到什么程度就看学生自己了。
如果你有幸在一家在低年级就已经确认好Counselor的学校上学,千万不要让自己和Counselor成为两道平行线,毫无交流。你的同学也许从9年级开始就积极跟Counselor讨论AP选课、课外活动社团安排、自己在年级中的排名位置等等,而Counselor可能连你名字是什么都不知道。交着同样的学费,更主动更有规划的小伙伴们却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和帮助,这想想都要原地窒息吧。
大家在善用Counselor这个资源时要拒绝佛系,从低年级开始就多与Counselor交流沟通,Counselor的一两句建议往往能帮助你在选课和参与活动竞赛这些重要方面作出更好的决定。你是第一次选课、第一次在各式各样的活动和竞赛中做出选择、第一次准备大学申请,但Counselor已经帮助过很多很多届学生去处理任何跟学业和申请相关的问题了。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虽不能保证Counselor给的意见就是百分百正确或最适合你的,但多考虑经验人士的意见总是百利无害的。
从功利的角度出发,一个从10年级开始就跟Counselor保持紧密联系的学生,和一个在11-12年级才开始向Counselor要推荐信的学生,Counselor会更喜欢哪个学生?对哪个学生的申请更为上心?
从低年级开始联系Counselor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也是为了在Counselor心中植入好印象,建立好的connection。硬条件摆在那儿,即便你不能直接左右推荐信的内容,多交流总归是能让Counselor对你更为熟悉,也就能让推荐信的内容更为丰富。要是Counselor压根对你的情况一问三不知,那希望他能把你的推荐信写出花来就实在是强人所难了。
误区03
“我成绩很好,课外活动也很丰富,就没必要跟Counselor经常交流了吧,反正他给我写推荐信内容肯定没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刚开始说的,Counselor需要辅导的学校从50-700人不等。如果你有幸在一所师资充足且学生人数较少的学校上学,且Counselor为人也是比较负责的,那确实成绩好活动丰富是占优势的。往夸张了来说,即便Counselor根本没有跟你有任何深入的交流,他单凭你的成绩单和活动列表也写不出一封差的推荐信来。但要说这就不需要跟Counselor保持联系了,还是一个过于绝对的看法。
能做到在成绩上名列前茅同时又能参与大量的课外活动,这样的你肯定是有过人的学习能力、毅力、抗压能力的。而你不出意外也是希望能冲刺顶尖大学的,名校的竞争之大相信不用多说。名校的最终录取决定都离不开GPA、标化成绩、课外活动、竞赛、社区服务活动、推荐信和申请文书等方方面面,即便所占的重要性有所差异,但这都是会被考虑的因素。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份申请中,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依旧会存在跟你条件相若甚至是履历比你更优秀的申请者。
在貌似“玄学”的招生审核过程中,可能就是这一份Counselor写的推荐信让你略胜了另一位竞争者一筹。要说申请文书中的各种essays大题小题,都是从你自己的角度出发扬长避短,难免有自吹自擂的嫌疑。推荐信作为一份理论上由他人撰写较为“客观”的材料,且在美国无论在求学还是求职等各个方面奉行推荐制度多年的大环境下,在审核中的重要性是无可否认的。
你既然都已经在学业和活动中投入了如此多的心血,何不再花多一点点时间与Counselor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这样他既能对你的认识更多一点,不再局限于纸质资料上的认识— “哦,那个GPA 3.9的学生。”,而是透过面对面交流真正认识到你这个人,你的性格,你的目标,你的想法,才能有助于他写出一篇不流于表面的推荐信。同时,你也能从他身上获取更多申请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申请规划。
申请大学没有绝对“稳”一说,尤其是top级别的学校。既然你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就不要在跟Counselor联系这个事情上犯懒了(针对于大忙人Counselor,想约他他都未必有很多时间,所以说到底费不了多少功夫),力所能及地让自己的申请万无一失,保证自己的申请材料,包括推荐信,都是趋向完美的。
误区04
“我成绩不好,神仙难救,找Counselor也没用吧。”
无可否认,成绩不好是个硬伤。Counselor也不可能把黑得写成白的,在推荐信中写你是他这辈子见过最出色的学生之一。但成绩不好绝对不是你躺平的理由,为什么说即便成绩就那样了,也还是有多找Counselor交流的必要呢?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一,还是功利论的“印象分”,第二,Counselor不仅仅负责写推荐信,也是你获取重要信息的其中一个来源。
第一个相信大家都理解,你成绩不好,那至少态度要好吧,至少情商要在线吧。如果你呈现给Counselor的形象就是成绩既不好,对自己的课业和大学申请也不上心,那你的推荐信确实就朝着要凉的方向一去不复返了(尤其是那种特别实诚的Counselor)。但如果你经常和Counselor交流,过程中也能体现出你在知道自己在成绩上不占优势的基础下希望在其他一些方面弥补的决心,这多少还是能加点印象分的。有些学生会在与Counselor见面之前打印简历,或者准备一下自己的活动、社团、竞赛清单,起码能表现即便成绩上没有很大的优势,在其他方面还是有所建树的。
同时,这样也能让Counselor根据你的综合背景去评估你接下来的选校定位和申请策略应该如何进行。这也就联系到第二点,Counselor相当于一个行走的信息库,你即使不从功利角度出发争取印象分,与Counselor沟通的过程中还是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资讯。比如说以你的成绩和其他条件能申请到什么档次的学校(包括过往跟你差不多背景的学生都去了什么学校)、ED和RD该怎么选、在已有的成绩基础上还能怎么弥补(SAT还考吗?简历和文书要怎么适当地扬长避短?)等等。成绩不好不等于世界末日,透过跟Counselor沟通能更明确自己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申请策略。
以上的这些误区你 踩雷 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