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期间,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为研究生提供科研的基础条件,指明研究方向,研究生是导师课题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的同时提升自身能力,获取学位证和毕业证。
然而,研究生与导师的相处过程并非一直顺风顺水的,在其中也会因各种原因引起波澜。为什么?怎么办?需要我们搞清楚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毕竟愉快且完整的研究生生涯对于我们而言太重要了。
01、研究生与导师为什么会存在分歧?
第一种可能的原因是科研兴趣以及论文选题造成的观念差异。相比于硕士生,博士生由于理论基础更牢、学术底蕴更丰厚、科研经验更丰富,因此对于实现自己心底的兴趣目标则有着更多的实力资本和自信期待。因此,当对待导师安排的科研方向不感兴趣时,就会选择无视、反对、抵制,固执己见,更严重地甚至会搞到影响毕业的程度。
诚然,科学研究确实需要有兴趣作为基础和一定的主见,不过如果升级为执念,缺乏更深次地理解和本质意义上的宏观视野,那么这种执念不仅是影响眼下的学位获得,还是未来事业征途上的绊脚石。第二种可能的原因则是由自身的基础差距所致。
很多研究生尤其是跨专业研究生,由于之前知识结构和学科背景是不同的,因此往往会用原有的专业视角、分析框架和思维模式来“生吞活剥”现在所学专业的理论范畴和对应问题,而对原有专业的一定的掌握程度又强化了这种做法的自我感觉,从而会与导师形成比较强烈的专业交锋,而这一类研究生还有可能会将这种交锋当做自己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真实表现。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学生的问题。我们也必须正视现在存在的一些情况,即导师对学生“放养式”的指导,不尊重学生想法、大搞一言堂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由于身份地位、成长背景以及性格脾气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生和导师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可能不一致,进而发生意见分歧甚至言语冲突。那么,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02、面对分歧,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进一步激化矛盾。如果与导师达不成一致意见,可以向导师表明暂时无法接受导师的观点,自己要认真思考后再与导师进行沟通,不能使用侮辱性言语或发生肢体冲突,以免关系难以修复。
冷静之后,客观分析自己与导师之间的分歧以及分歧产生的原因。是战略上觉得跟导师合不来,或者自己完全不喜欢这个环境,想及时止损?还是战术上觉得这个任务执行起来难度太大,想降低难度,改变任务?或者只是最近身心疲惫了,想休个小假?
分析清楚矛盾的实质,理清自身的目标需求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行动啦。
此外,也可请几位要好的朋友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听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避免自己钻牛角尖。
其次,要与导师进行有理有据地交流沟通,促膝长谈。如果研究生对自己的科研兴趣与论文选题十分自信和坚持,想导师面前争取一下话语权和论文自主权,那么就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要几乎是360度无死角地去考虑到该选题所可能面临的一切质疑,包括选题的学理正当性与必要性、现实价值与适用性、可操作性与可行性、时代性与历史传承底蕴的统一性、逻辑的顺畅性与内容层次的清晰性、核心观点的学术开放性与政治正确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实证性等等。
这些问题考虑周全,还要有相应的论辩逻辑、内容方案来应对,这样才有可能会在导师面前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才能有可能说服导师,才有资格坚持己见。
职场上有一句话,叫做“一定的个性要以一定的实力作为基础”,这话用在攻读学位上也十分重要。想要坚持自己的科研兴趣,想要以此作为学位论文,就要有看起来毫无破绽、丝丝入扣、严谨精确的论证体系来支撑。如果这些能够做到,导师会看到远超同门的学术素养,是有可能选择让步甚至青睐的。
但是,如果认识到是自己错了,要向导师诚恳地承认错误,并按导师的意见或要求去做。最后,如果觉得导师错了或者分歧严重侵害了自身的利益,在沟通无效的情况下,建议寻求研究所分管领导或学院研究生科、分管领导的帮助,希望他们能帮助调解,建议研究生不要轻易换导师,换导师对研究方向、研究进度、个人声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有可能影响到导师间的关系。要相信学院会公平公正地处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矛盾,并接受学院调解的结果。
总之,好的师生关系不应是僵化的,呆板的,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平等的,生动活泼的,互动频繁的,互相学习的。在师生辩论过程中,双方都要严格秉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以理服人、用逻辑与推理展开辩论等基本原则。
最后,老师想跟大家说,科研这条路不好走,作为学生,当和导师发生矛盾时,关键是要调整好心态,理清问题的实质,多管齐下积极沟通,大多数矛盾都能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