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上学本就不容易,持续两年的封关政策,让近3万名香港跨境学童成了“家里蹲”,部分有有足够经济实力的家庭会安排家长专门赴港陪读,但大多数家庭不得不面临两种选择。
要么继续等待香港内地通关,孩子隔着小小屏幕听课,没有老师面对面的督促,没有同学陪伴,没有校园生活。要么直接把孩子转学回内地,用香港身份走内地升学的道路。
从孩子成长角度来看第二选择似乎更好,也确实很多从香港转学回内地,导致香港多校缩少班级数量。
图源|网络
可港宝从香港退学,回流到内地真的如想象中那么容易吗?很多家长跟我们分享了转学之后的感受。
教育成本
由于香港实行15年义务教育,大多数跨境家庭的孩子一直享受着由香港政府提供的免费教育。疫情期间,每位学生家长的银行账户,都有数千现金到账,亦可免费申请用于网课的新款平板电脑。如有需要,跨境生可以向政府申请援助津贴,批准后一年可以拿到近2万元港币。
久而久之,他们已经习惯优质教育像空气一样免费且随处可见。如今返回内地想要避免子女教育降级,继续就读同水平的学校,则需要支付高昂的学费。不过香港身份也给这些孩子报名国际学校时带来很大帮助,不受户口国籍限制,直接入读纯外籍国际学校。
Tina今年读小学5年级,当年父母选择在香港生下她就是希望可以接受到更好的国际化教育,她也不负众望,在IB教育体系的公立学校中保持着中上游的成绩。
现在回到内地,Tina的父母只能让孩子继续读IB学校,以便更好地衔接。那么就只能选择课程相匹配的国际学校,这样一来不算孩子生活开销和兴趣班费用,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好在因为Tina是香港身份,在申请国际学校时没有身份门槛,比普通内地小朋友入学轻松容易很多(优质国际学校往往只招外籍或港澳台学生,内地学生不纳入招生范围)。
Tina的父母也坦言,不后悔为孩子规划的教育的道路,得益于之前在香港求学的生活积累,如今Tina在国际学校里外语能力数一数二,孩子也越来越自信开朗了。
升学途径
如果父母不打算让孩子就读国际学校,可以转战公立学校或者港人子弟学校。之前李女士一直在等待通关和转学内地之间摇摆不定,非常纠结。最后让她下定决心做出选择的是看到深圳一家港人子弟学校的招生简章。
学校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融合了深港教育优势,建校目的就是为了服务拥有香港身份的孩子,而且学费比国际学校要低很多。这样一来港宝的身份优势在升学时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其他内地同学只能通过高考升读大学,而他们却有更多捷径,比如DSE考试或者港澳台华侨生联考都是走进名校的跳板。
DSE考试相当于香港的高考,但是试题的难度以及考试的数量都大大降低,同时成绩受海外、香港、内地三方认可,选择范围更加宽广。港澳台华侨生联考顾名思义就是专属于港澳台华侨学生的升学方式,具有政策宽松、录取分数低等优势,200分升本科、400分上985院校,是重要的名校跳板。
英联邦教育体制,使得香港教育体系更与国际教育接轨,先不说在课程、课本上的差别,单从教育理念方面来看,就会给回流学童造成重大影响。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培养模式、全新氛围的校园环境、陌生的同学玩伴,能否适应,如何适应,都是跨境家庭需要思考的命题。图源|网络
来自深圳的周爸爸和我们说:“疫情让我和孩子有了更多相处的时间。转回内地上学后我明显发现儿子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很难沟通。”
后来通过班主任了解到,身为插班生的周秋秋很难融入班里已经形成的团体氛围,对于他时不时冒出一句英文的行为,班里同学总是在底下窃窃私语。或许孩子们并没有恶意,可这些在周秋秋看来就是大家排斥他的方式。
相比较周秋秋,小学二年级的Noble就幸运很多,他告诉爸爸妈妈,香港的同学和内地的同学没有区别,都是可以一起踢足球的小伙伴。而且因为上学离家更近了,他开心的不得了。
跨境学童的生活,可以说是大湾区多城生活方式的缩影,不同的选择意味着孩子不同的升学道路。家长可以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也希望香港可以早日控制疫情,争取在2022年实现通关,如此跨境家庭也能早日松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