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时,还有不到2天时间,2023届的学子就要踏上征途,迎接人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次挑战。
很多人说选择大于努力,在努力完高中三年之后,高考志愿可能有着不亚于高考分数的作用。一时的不谨慎可能带来的是长时间的后悔,和人生方向的迷失。因此正确把握好高考志愿,对于即将考完的同学们,有着无比大的现实意义。
其实高考志愿填写的维度并不复杂,总结下来最大的有以下3个因素,地域——学校——专业。弄清楚这三点之间的权重,和优先级排序,就基本可以帮助你从茫茫多的高考志愿选择中,缩小范围,找到答案。
方便讨论,我们来对考生分一些类别,来聊一聊不同类别考生这3大因素的排序建议。
理工科考生:专业 》学校 》地域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大部分情况下,理工科对口行业的进入门槛是明确,是相对较高的。你的专业能力就是未来就业最重要的砝码。别说什么跨专业跨学科的人才是趋势,那是针对顶尖一小撮的创新创业者,或者高级管理者来说的,对于大多数应届毕业的学生这些螺丝钉来说,人家企业要的,就是来之能战的即战力。专业不对口,任凭你口吐莲花根本毫无优势可言。哪怕顶着985的牌子,干不了活,等于啥也没有。
至于地域呢,在老观念里,大城市,尤其一线城市的资源和所谓“眼界”对于一个18岁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早些年有大量的学生为了地理优势,降低一个档次去北上广深,比如有省城985的分,去一线的211。有当地一本的好专业,去一线的二本差专业。为了就是这么一份软性价值。
这种思路呢,对于某些专业依然正确,但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相对没有那么重要。尽管理工科学生也需要在本科阶段寻找一些实习机会,但是就像上边提到的,理工科对口的工作,要求是相对明确的。1+1在哪里学都等于2,在哪个厂上班也都等于2。
不是说见识和资源多寡不重要,而是相对专业的硬能力来说,没有那么重要。你可以在阿里字节腾讯找到大量的全国各地优秀的IT人才(华科,哈工,西交等等),但你在律所,广告或者券商那里是能看到明显的大城市院校毕业生(尤其京沪)的巨大比例优势的。
所以总结一下,理工科——以专业实力为第一择校要素,以院校档次次之,可以不太顾虑地理位置的问题。
而对于社会人文类的学生来说,则几乎相反,地域 》学校 》专业。
古话说得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科除了经济与法律之外,大多数专业其实并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纠结专业的好坏其实意义不大。
反而是地理位置加成非常明显,上面提到了一些文科生对口的行业,比如法律,金融,财务,广告,媒体等等,在这些行业的一些头部企业,你会看到非常明显的大城市院校背景倾斜(比如外经贸,或者上财这些211在这些企业的校友数量,是远远超过一些二三线城市的985相同专业的)。地理优势可见一斑。
同时呢,上文提到的诸如“眼界”等等软性优势,社科人文类的学生也会比理工类的学生更加需要。举个例子说比如创意行业尤其明显,我有一些学广告设计的朋友,课堂里学到的内容最多占到10%-20%,绝大多数想法和实践都来自于海量的展览或者行业交流。这显然在小城市是很难遇到的。
除了文理分科之外,学生和家庭的志愿填报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决定因素,比较典型的还有比如学生的家庭情况。说起来有点残酷,如果家庭条件不足以支撑你在一线买房落脚,自己的能力也不是清北复交,或者至少C9这种顶尖直通绝对高薪工作料。那么即便你在一线能很方便的找到工作,距离你能真正留一线城市的概率是很低的。
本科或者研究生都差不多,都留不下。就拿某人力网站上海去年的数据,应届本科5800,硕士7600,5年后分别是9100和12300。甭管你觉得是高了还是低了。就算这个数字翻一倍。你想要在上海拿下一个上班1小时能到的房子,都几乎不可能。
因此如果没有家庭助力,不如直接着眼于自己本身的省会(湖北的武汉,四川的成都,陕西/乃至整个西北的西安)或者某个自己喜欢的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的苏锡常,渤海湾的青岛大连?珠三角的珠海东莞等等?),一来可以充分利用好区域中心学校在本地的资源优势,获得在本地更高的职业起点。二来可以直接从大学开始就积累本地的人脉(因为大部分人还是会留在本地的未来),比起在北上广深混到快三十,再黯然回来的人,不知道强了多少。更别地本省学校对本地生源终归会有些许倾斜,同一分数,你也许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当然,填志愿还有很多其他考量,比如网上每天喷的天坑专业 - 生化环材是否真的巨坑无比,土木机械老哥是否真的没有希望,现在这个AI创作满地爬的时代,再学个普普通通的文学,未来是否真的干的过电脑?
我只能说,有些信息有道理,有些信息就是幸存者偏差。其实在自己搜集信息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向当事人寻求答案。不信你试一试,你问任何一个人,不管是他的大学,还是他的专业,还是他的行业,不敢说99%,至少90%以上,会给你挑一大堆问题。最终的结论就是告诉你千万别来。
网上一堆清华的老哥,也一样说自己学校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进了鹅厂拿着大几十万起薪的IT精英,也大谈计算机课千万必能选等等等。你问他们就跟没问一样,除了坑你,不会有任何用处。教大家一招就是需要什么信息就搜什么信息。需要知道学IT哪家强,就把每年这些IT厂的高校招聘会捋一遍,自然知道哪里的生源更被认可。要赶紧考研,还是赶紧进厂再学。看看人才学历比例就知道,如果是上市,尤其是外资,类似信息到处都是。
自己去搜来这些生信息,自己加工处理就好。千万不要去咨询什么专家。给你意见的专家既然做的是这一行,就意味着他不在任何热门产业中,自己学历也肯定不高,除了利用你的焦虑骗你点钱,其他都是一些一文不值的大道理。
除此之外,高考填志愿还经常破坏着很多家庭的和睦,尤其是子女和父母两代人之间的认知误差。其实同学们,家长们,各位都大可不必。我觉得大家可以在自己各自的领域发力。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通过互联网检索获得的新世界的认知,为自己的专业把关。而父母长辈则根据自己对于自己家庭状况的认知,以及对于国情文化的理解,对于地理位置提供更多的建设性意见。彼此的意见往中间凑一凑,也许就是个漂亮的答案。
不管怎么说,高考志愿没有完美解,人生的路还很长,即便设定好了目前完美的教育计划,未来也可能遇到更多新的,目前还意想不到的问题。放平心态,踏实前行。祝愿所有几天后的高考学子都旗开得胜,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