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驾到,新的一批实习生又将席卷各行各业,满怀憧憬希望做出一副样子,然后揣着全职offer回校撒欢儿。暑假实习可是学生时期最神气的课外项目了。这也是两年前的我:搬进纽约大学的暑期宿舍,小心翼翼地步入华尔街的玻璃高楼,好奇地打量在职的专业人士,然后每天排满日程、最大化利用仅有的两个月。每个细节都充满乐趣:西装革履的壮实门卫们打鸡血般问早,上电梯要按数字然后等后台分配,诺大的交易层上每个人都有不同数量的屏幕和对讲机,洗手间也有贴心设计。
两年后,这些细节早已不足为奇,一时的甜点变成了生活的主食,我从参观大厂变成了建成大厂的万千螺丝钉之一,从体验生活变成了创造生活。那么,我来分析一下在大厂全职和实习的5大区别,文末附上我实习时的往期文章。快准狠 VS 耐心
实习的时间非常有限,高速学习、目的明确、用尽招数是必备。银行的实习一般是9到10周,里面还包括2到3个不同的组,所以每天的时间都很精贵。实习生的项目一般框架明确,上手很快。我每天冲刺一般完成学习和产出的里程碑、坚持约一两位同事喝咖啡,了解对方的业务和工作状态,不断推敲我想要什么。
固定收益产品提升空间大但难自立门户?算法交易组的人总被对冲基金挖走?升级企业软件系统是个跨多年的项目?设计全公司的盈亏体系能理解当下市场?每天我都会聚拢大量信息,然后做判断:更开放的证券市场更有趣,算法交易能结合金融和数学,不要在银行里做软件,要站在前线。如此,我不断探索新的业务,讲究快准狠。
全职截然不同。你想快速搞定工作?那你需要时间理解更大的框架。你想每次准确有进展?那你没有挑战框架和创新。你想坚定地做抉择?那你只是盲人摸象。
全职以年为单位设定进展:第一年要充分学习业务的流程和方方面面,组里的重点痛点痒点全摸一遍,不能轻易下定论,像新生儿一样靠时间掌握足够常识。我喜欢冲刺、喜欢做选择,耐心可太难了:我要理清整个组的算法和盈利点,搞懂每位同事的关注点和计划,参与全天的业务管理,理解市场的脉搏,这都是用时间筑起的城邦。这个算法该不该改?先等一两周积累数据。
这些信号能更好地辅助交易?过来人说这里不该用信号。我适不适合这个组?总要一年半载找到默契。全职不再关注短期内快准狠,而是有效地用大量时间堆砌成产出和结果。正好,逼着我沉下心来,学会与耐心为友,多一个超能力。
新鲜感 VS 归属感
综上所述,实习充满了新鲜感,公司里的一切都那么有趣、与过去寒窗苦读的校园那么不同,那全职就是新鲜感过后的现实感,我称之为归属感。实习生可不提什么归属:学生时代充满自由感,在哪家公司混个实习都差不多。而全职后,公司成了365天朝夕相处的伴侣,朋友圈和信息网也逐渐来自公司。
新鲜感过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华丽的名头和光鲜的办公室不足为奇,转而变成了与公司一同成长的愿景,希望在此修炼自己,以此为起点去寻找下一次化茧而出。更直白的说,归属感就是管你爱不爱,这就是你的生活,你应该引以为豪、孜孜不倦地活着,不管刮风下雨都要风雨兼程。
尝试 VS 义务
实习像是烹饪体验课,老师傅手把手教你炒一个菜,好吃难吃都会鼓励你再接再厉。全职就是后厨里马不停蹄的厨子,催单了搞砸了着火了都要自己收尾。实习是新人与团队的快速匹配活动,实习生在估摸工作和团队是否理想,团队也在估测新人的能力和匹配度,于是,工作本身成了配角,只要努力尝试、自圆其说就好。
全职中,工作本身回归舞台中央,团队里的每个人头切分全组的负责部分,所以注重完成工作的义务,对质量有高要求。同时,全职不再有截止日期限定项目的完成度,一周不行就一个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我实习时只是泛泛地分析市场,因为实习生对内部数据和算法没有权限,所以更像被面试。现在我每天在算法和数据里翻江倒海,汇报新账户的效果或研究新算法,小组的目标就是我的目标。
体验感 VS 影响力
这么说来,实习生过得更滋润? 确实,实习强调体验感,既然两个月做不了太多,那该让实习生得到充分的好体验、更向往为公司效劳,毕竟HR还等着实习生转正提奖金呢。全职后接触面和体验感大大下降,一度让我觉得很慢很无聊。一位前辈点醒了我:学生时期做的事多但每件事都影响不深,现在事少了但每件都动辄上亿,影响力不在同个档位。
我总喜欢下一件最新最酷的事,但做好一件事讲究厚积薄发。实习不过是众多课外玩乐的一种,但全职却是倾尽全力博得行业中的影响力。
固定路径 VS 独自前行
每年暑假总有上百号实习生,大家入职和离开时间相同,工作内容和目标相仿,身边总有处境相同的伙伴讨论换组转正、面试选岗、还有回校后的打算。而全职后,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了。每个人的从业考试、入职培训时间轴都不同,在组里的进展、晋升的速度和契机各异,长线目标更是不同,孰走孰留都是自己的事。我很难参考周边人来分析自己的处境,因为大家的起点、过程和目的地都太不相同:有人想晋升主管、有人想一心顾家、有人想跳槽涨薪、有人想镀金单干,每个人都守护着自己的座右铭,更何况职场上大多人不会明说目的。
我前两天翻聊天记录时发现两位同事的名片消失了,再一查原来是离职了。我不久前约聊时记得她们都很喜欢现在的组,提到工作本身、上升空间和稳定性都很和胃口,一听就是要干到退休,没想到她们已准备行囊、跳槽到别的基金和项目了。我实习时曾问同事说我干一阵就跳槽怎么办,同事说她每年都会思考自我目标和当下状况,如果现在的工作是最好的选择才继续,不然市场经济中人就该流动到最合适的地方。
我想那两位同事应该是找到了更合适的地方,她们对待工作的热枕和专一会继续,而她们在哪工作并不重要。我们都在独自前行,同事或公司都只是一时的同路人。不再有前辈和HR告诉我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全职后我握着属于自己的地图、去寻找自己向往的那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