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提问热度居高不下,内容是关于:如果不依靠导师,自己能成功发表SCI论文吗?
仔细看看高赞回答,我反手就是一个好家伙!“我博士期间发的第一篇SCI,99%是靠自己完成的”。其实关于“我自己写的论文,导师算不算作者”这个问题,我们也曾收到作者的询问,并得到了专家的回复:根据 ICMJE 指南,
1.对课题概念或者在设计、获取、分析或解释数据上作出重要贡献
2.撰写工作,或者对重要的知识内容进行关键修改
3.核准最终发表版本
4.同意对工作负责如果导师符合以上条件,那么就应该将他列进共同作者。
除了培养独立科研能力等原因之外,近年来导师不够资格、导师学生冲突频发等事件也成为了“学术必须靠自己”的导火线。那么,导致二者出现裂痕的原因是什么?
过于严苛的负责人会让实验室走向错误的方向
学术圈竞争激烈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做出重要贡献和突破性发现的人能领跑。这也是实验室负责人的压力来源,而这个压力会向下延伸到博士后身上。
佛罗里达大学生理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系主任Charles Wood说,有些实验室是采用“执行”模式,PI(本文说的PI和mentor通常是指导师)会先设定特定的实验结果,要实习生把这些结果做出来。
Wood表示这种预期和压力可能会带来惨烈的后果,因为它让实习生几乎没有空间偏离预设的结果,甚至没有办法从错误中学习。有些博士后为了满足PI的期待 ,甚至用不端的方式做出要求的结果。
对博士后职业生涯表现出不支持的态度
博士后在独立走向自己的科研生涯之前,一般都会跟PI工作几年的时间。一个支持博士后的PI对前者的科研生涯能否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博士后离开实验室的时候,有些mentor会让他们将做到一半的项目带走继续做。
这能给博士后们带来直接的帮助。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Ben A. Barres就表示:“这种“项目移植”对年轻科学家的成功是非常关键的,也应该是每个博士后的基本权利。”他坚信好的引导对科研进展至关重要,并强调mentor应该和自己的实习生讨论职业发展的话题,需要时给予大力支持。
过强的竞争意识对博士后和mentor都有破坏性的影响
延续上一点,如果实验室领导让博士后把项目带走,但却直接与新实验室竞争,这对经验不足的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挫折。他们的经验和经费有限,很难与mentor经费充足的实验室竞争。
另一方面,Wood点出了另一种竞争意识,那就是实验室领导坑实习生,让大家比谁先做出结果。哪个博士后“胜出”,就能得到署名资格等等好处。这会导致实验室工作气氛紧张、充满猜疑,不利于学习和合适的引导。
博士后阶段是早期研究人员投身独立科学事业前的跳板。由于当前科研界僧多粥少,发展迅速的同时竞争激烈。找对导师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它可以让研究新手借助博士后阶段得到一份好工作并拥有满意的学习体验。
博士后该怎么选择好mentor?
mentor 对博士后的未来有长远的影响,但博士后也需要对自己的科研生涯负责,在接受实验室岗位之前,审慎评估。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Thomas曾建议:
在接受任何岗位之前,博士后应该要仔细调查所有细节,包含自己的责任范围,有什么机会,还可以参考已经从实验室出去的其他博士后求职的行情。
大部分的实验室都有相关的政策,考察博士后是否仍在离开实验室之后进行同样的研究项目,这些都可以在加入实验室之前讨论。
Barres补充道:“研究生应该要调查实验室的培训记录,跟导师、项目领导还有毕业口试委员讨论自己考虑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