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访谈
Mentor interview
對話
“爸爸?那些乞丐是怎么回事?”
“你要好好学习,未来能让他们不必要饭。”
——Blair同学
学姐是在考研失利后才转而去选择留学,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故事吗?
对的,大三时,我和闺蜜约好了一起考复旦。为了有充裕的复习时间,大三寒暑假都没有回家,我俩一起在本科院校附近租了房子,可能是因为大学期间没能形成自律的好习惯,以至于复习到最后,实在是看不动书了,特别是政治,模拟测试的成绩一直惨不忍睹。每次都是信心满满的写完肖八,结果最低的一套才39分。肖四就更惨了,34分,33分,31分。最后一份卷子我都没有勇气改完,因为选择题连错了7个。
差点要弃考的我依然选择鼓起勇气,去参加了考试,结果可想而知。看到成绩时,我整个人瞬间颓废了,基本上每天躺在床上郁闷,觉得自己好歹是国内名校毕业,怎么混成这样?我是不是不适合学术?或者我应该去找个厂上班?
那学姐最后是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的呢?
是因为陪我闺蜜去上海面试。她虽然也没考上复旦,但是读研的决心比我强上很多。给很多学校的招生办打电话,顺利拿到了几个面试机会。可是她一个人不敢去上海,得让我陪着。在她的“纠缠”下我答应了,顺便也能给自己放松一下心情。
等闺蜜面试的时候,我就和门口的几个同学聊天。其中有个人问我为什么不考虑出国,当时我并没有放在心上,总觉得现在申请可能太晚了,但晚上和闺蜜谈心时,她劝我可以先看看相关的留学讯息,我查了相关资料后发现虽然已经到3月,但是还有不少学校的申请通道没有关闭。于是我就开始考虑出国读硕士。我考研失败主要是因为政治分数比较低,专业课还是很不错的。我也想继续追逐学术梦想。
申请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小插曲之类的吗?
下定决心的时候比较难吧,作为家里的独女,一想到要出国呆一年,多少有点儿舍不得。
还好家里支持我出国留学,我至今都记得有一天晚上,爸爸把我喊到书房聊了很久。他和我说,这个年龄是可以容许我试错的,留学作为plan B 计划,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至于出国留学的费用问题,虽然家里并不是很富裕,但是只要我还在读书,家里人一定倾尽全力支持我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和爸爸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仿佛越长大,越独立,和家人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但因为那次谈话,我意识到了,成长从来都不是独立于父母,无论我多大,去了多远的地方,我永远都是他们的子女。而我在做每一个决定的时候,也永远有两个人在默默支持着我,让我义无反顾的勇往直前。
我非常庆幸我能出生在这么开明的家庭。我的一个同学,考研就差了5分。然而她父母极力反对她继续读书,并且振振有词:多读三年书不如有三年工作经验,因为毕业以后也还是要找工作的。
但她毅然选择二战。为了节约花费,她白天打工晚上复习,结果二战考的还不如第一次。后来她告诉我,二战期间经常是面对着大堆处理不完的工作,不仅耽误了复习进度,而且还背负着与家人反目的压力,经常深夜独自坐在电脑前崩溃大哭。
我很庆幸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而不是选择在一条路上跌倒两次。
有什么话想对还在准备留学申请的学弟学妹们说的?
我在申请硕士时,周学长给我讲的一个故事送给大家。也是因为这个故事,让我即使到异国他乡,面对着灯红酒绿都在坚持不懈的努力。
“爸爸?那些乞丐是怎么回事?”
“你要好好学习,未来能让他们不必要饭。”
国内考研的初衷是好的,它告诉学生,这场“孤注一掷”的竞赛中,没人在意你的家庭与过往经历,只需要努力,就能获得高分成功上岸的机会。但往往忽略了,赌注越大的考试,运气成分的占比也会越大,那些没有挤上独木桥的“失败者”,他们并非不努力亦或没有天赋。
出国留学,对这些“失败者”来说,或许是一场全新的冒险,去探索一个崭新的天地。留学的岁月教会学生去接纳一切,与自己和解,并时刻为改变世界贡献着微小的努力。
如此看来,考研失败,也许才是人生的重大机遇。全看你如何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