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中学科学奖——不是竞赛的竞赛 如果说申请理工科需要考的一大堆数学物理竞赛等都是做题,没办法真正感受到做科研的乐趣,也无法自己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地方,那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是个很好的选择。它鼓励创新,以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并提交原创论文的形式进行评选,并且一般需要持续好几个月的研究。
目前,2023第十六届丘成桐中学科学奖(中国内地赛区)报名于4月5日全面启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经济金融建模六大奖项同步开通网上注册报名通道。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定不要错过哦
我是一名普高的学生,因为申请的专业是应用类的工程方向,所以选择了这个团队合作的竞(科)赛(研)。在几个月的研(tu)究(tou)后,提交了论文,也顺利进入了答辩轮,虽然最终没有获得很高的奖,只有国家二等,但这次经历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因此想分享给大家。
整体介绍 丘成桐中学科学奖面向全球华人中学生,旨在为激发和提升全球华人中学生对于研究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参赛方式:1–3名华人中学生组队,提交原创论文
比赛规模:每届所有学科共约1500支参赛队,其中约10%可以获奖
学科领域:数学奖、物理奖、化学奖、生物奖、计算机奖、经济金融建模奖
奖项设置:分赛区二等奖、分赛区一等奖
决赛:全球科学金奖,每个学科金奖1名;银奖1名;铜奖3名;优胜奖5名
赛区划分:每支参赛队伍按照其所在中学的地理位置,归属于某个分赛区
(一)中国内地赛区
报名网址:www.yau-awards.com
(二)海外赛区(亚洲赛区)
报名网址:https://yauaward-asia.hk
(三)海外赛区(北美赛区)
报名网址:http://www.yau-science-awards.org/
丘成桐对申请的作用
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的含金量很高。自创办以来,500多位的得奖者,有将近一半的学员被哈佛大学录取,该竞赛受到了来自美国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著名院校的关注,这一奖项因此也被称为优质院校的敲门砖。
备考安排
参赛时间
4月——开启报名
当我们决定参赛的时候,要先考虑好自己独自参赛还是组队,如果组队需要选一个和你有默契,但是擅长方向不同的队友。比如我的队友编程很好,而我比较擅长推公式,对计算机一窍不通,所以我俩就可以互补着完成公式推导和仿真验证的过程。
接下来是确定论文选题。要根据已有的知识找一个带有创新的题目,比如官网上“Thomson问题二维反问题的初步探讨”“斐波那契字符串前缀和的O(1)算法及其证明”,这些题目就清晰反映了我们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
找到一个适合的教授或者指导老师,并且提前开始熟悉可能运用到但还没有掌握的知识。我当时提前学习了微积分和概率论,以及一些基础的选题相关的知识。
7月——截止注册 接下来这3个月是最辛苦的时候,大家要完成研究和论文,可以提交中文或者英文论文。
8月&9月——截止提交
9月&10月——分赛区入围与答辩
如果有幸进入分赛区答辩(一般按照赛区人数来划分,我所在的东部赛区一般是是10支队伍左右)一般大家使用中文答辩。
一般通知答辩的邮件会在答辩两周前发给你,所以这两周要重新修改论文,制作ppt,并且不断练习陈述和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答辩的时候其它问题都挺正常的,反而一个教授问了一个最基本的泰勒展开式的理解,我们都懵了,因为只是把它当成公式运用,没有细究过这个公式的基本知识什么的,所以这也提醒了我们学习新知识要学透,不能只是会运用。
12月——总决赛完成与颁奖
我所在的东部赛区是10支队伍进3支,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如果进入本轮,那需要将论文翻译为英文再提交,并且答辩也是英文。
比赛特点&收获
如果用3个词来概括比赛特点,我觉得是创新、严谨和坚持。评审标准的很重要的两点就是“问题解决和方法学方面的创造性”和“科学性、严密性”。好的课题研究,需要包含有新的方法或者能够综合应用已有的技巧。
如果只是照搬一些已有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么就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并且方法和结论必须是正确的,课题中涉及的概念、计算,以及实验过程必须科学、严密。还要注意研究报告书的学术规范性。
因为这是个长线的科研过程,并且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而是需要自己去探索一些未知的知识,所以很容易遇到困难。我就曾多次怀疑自己选错题目,或者研究不下去了,好在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付出与收获
我选了一个有关无线信号传输的选题(虽然我参加的是数学竞赛,但毕竟我申请的是工程方向,所以只能做应用类的研究),所以只能艰难啃着大学的概率论,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教材。
一次次求助数学系和工程系的学长们,和教授一遍遍改研究的方向,将一开始的宏伟蓝图切分、细化,让选题越来越科学可行,直到后来专注于“中断概率”这一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大有文章值得钻研的小概念。
我记得在暑假中推导信号公式的时候,一个星期未见成果,和队友开玩笑自己头发掉了好多,深夜又辗转难眠,于是就看着窗外的暗淡月华,依稀树影,突然有种“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的寂寞与荒凉。
可又觉得,能有此机会与自己喜欢的东西相伴、研究,在一开始丝毫不知的白纸上勾勒出自己的图案,是很美好的。 我们曾经都悲观地怀疑是不是选错题了,觉得可能研究不下去,可能推导不出最终想要的结果,可能制作无人机时会出现各种困难乃至报废,但我那时却真切地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
不同于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它像大雾弥漫的森林,我们如没有地图的旅人,不知前方有什么困难险阻,更不知会有什么宝藏珍奇。怀着期待与畏惧,小心翼翼地向前走,每走一步就拨开一片雾气,或是一瞥未知之物的全貌,最终能走到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最后收到答辩的邮件就像梦一样,那时候提交完论文已经过了两个多月,好多内容都忘了,而距离答辩就剩一个多星期了。我和队友在普高恐怖的学业压力之下,一遍遍模拟答辩,一次次修改论文,不断地找出之前的错误,为了细微的语言表达不精准而反复讨论。 现在想想都挺敬佩自己的坚持的。面对教授“刁钻”的提问,尽管有很多没准备到的问题以及焦急和紧张,却已是我们最自信最从容的模样。
给想参与此竞赛的同学们的建议
“一切原创性和先发性的事情都蕴含一个基本原理,那就是当你真心去做的时候,上天的祝福也将随之而来。”你不一定要像真的科学家一样做出非常厉害的成绩,但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要仅仅当成一个竞赛,这可能我们科研之路的第一个路标,用心去研究和思考,我觉得我们队虽然没有别的同学那么creative、探索很高大上的选题,但我们确实倾注了心血在其中,就是这一点才能让我收获一个不错的成绩和一段难忘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