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医学博士项目申请及就读经验分享

这一季,8位来自芬兰大学/应用科学大学不同领域的在校"芬享人"将带来他们的申请经历与就读体验,给未来的学弟学妹们再加1份参考!

Q1、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我是Faust,目前在图尔库大学攻读精神医学临床研究博士学位

Q2、 为什么想到来芬兰读博?

2018年9月,研三的我突然有了出国读博的想法。原因很多主要是年轻),其中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觉得搞学术有意思;二是想体验一下不同的学术环境和不同文化下的生活。于是我开始了每天抽时间查看学校,以及沿着感兴趣的方向查阅文献。

我对于读博目的地的选择没有思考很多,先把热门留学地区英美澳新等都给排除了。原因很简单,第一是自己学渣,要有考试啥的先认怂;其次是我喜欢小众,习惯优先关注较少人接触的事物。最初从考虑奥地利开始(因为那是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曾学习和工作的地方),然后逐渐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以教育和福利社会著称的北欧

青春期刚过的我已有令人敬畏的长远眼光——想过养老生活。作为一个既没什么伟大追求又社恐的人,还想要有足够支持自己吃喝玩乐的收入,北欧应该是我的不二选择。北欧对于我自己和身边所有人来说都是相对较陌生的,但这种新鲜感和未知感也足够吸引我。

更进一步的筛选条件很简单,就是兴趣,仅此而已:觉得哪个团队或哪个教授在做的研究是我感兴趣的方向,我就联系。兴趣是支持我做学术的基石。我向来不随大流,对任何不喜欢的事都会拒绝或抵触,而对一件事的热爱才能让我愿意为此付出,并同时感到自己是真实且自由地活着。

Q3、还记得申请过程吗?

整个申请过程从收集信息、筛选、联系导师到最终拿到博士项目资格,都是我独自一人完成的,每一步对我来说都是在做新的尝试。过程虽然耗时不短,都还算顺利,希望能对那些想像我这样靠自己联系导师、出国读博的申请人提供一些参考。

我首先大致花了两个月时间浏览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其中较仔细地看了近几年的文献,根据论文的内容,大致摸清楚对方最近在做啥和想做些啥。然后就是一边看,一边开始陆续发邮件给各个感兴趣的教授。

邮件内容除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主要是明确表达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对这一领域或方向的一些看法,以及希望继续探讨学习和做博士研究的意愿

个人认为第一封邮件,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最重要的内容才是最佳做法。尤其对于某些领域的教授(例如我比较清楚的医学类),他们都非常忙,根本不会有时间和精力看一位陌生人的长篇大论。

我记得这些教授们都有回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邮件联系后,有的回复团队经费不足,但是如果愿意也可以自己找资助或者自费;有的教授给到了口头offer,愿意帮我尝试申请资金,但也说竞争可能很激烈不能保证结果。

整个过程下来,个人感觉北欧的教授对你过去研究做过什么、成绩如何、来自哪个学校都不太感兴趣。至少我的经历就是这样,我没提,对方也从未过问。他们更在意将来,也就是接下来你会怎么做,所以更重要的是你的兴趣点是否也让对方感兴趣,以及你能否提供高价值的研究思路和想法

我想,这大概就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其他许多地方可能重视背景,但如果联系的是北欧的教授,我认为没必要把重点放在这上面,这个观念可能得转变一下。

当时让我觉得最靠谱的回复来自一名芬兰图尔库大学的教授。他从未带过中国博士,但很积极地专门去找了关于签证和一些资金来源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他所在的团队影响力较大,更有把握能拿下各类外部基金会的经费和学校带薪岗位。

随后,我被告知芬兰不能在研究生毕业前提前申请博士(也就是说必须拿到硕士学位)。于是接下来几个月时间我并不着急,通过邮件和对方讨论过去的文献和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基于这几个月的讨论内容,我在2019年3月完成了一份6页的研究计划。教授对计划整体表示满意,每次返回都带着鼓励,并且给到的评论和修改意见都细致入微。考虑到教授同时带有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并担任着临床医生,他所倾注的精力与仔细认真的态度也是很打动我的地方。

随着我们来来回回的交流和修改,近两个月的时间又过去了,终稿也缩减成了四页。对于具体做什么,我们有类似的想法,也有各自不同的观点。讨论过程中加入了教授推荐的“二导”(当时他还在博士就读期间,并正准备答辩,但他仍然改得非常认真),最终的研究主题是我综合了我们三人多次的讨论修改所得。可以说,我的这份研究计划是我们一起完成的。这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很有意思,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在此期间我没有再联系其他教授,一是懒,二是知足,觉得能遇到聊得来、认真、有耐心,并且有诚意的教授,已经别无所求。合拍,是我个人认为选择导师的首要条件。合不来的双方,无论二者再优秀,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大概率还是不会好过的。毕竟在我看来,成果重要,快乐最重要。

Q4、是如何获得资金支持的

有幸,我在来芬兰之前就拿到了一笔芬兰国家教育署的奖学金和地方基金会的经费,作为第一年的收入。借此我顺利加入图尔库大学临床医学博士项目下的大型出生队列研究团队,成为这两百多人的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目前依然是)。

从第二年我就申请到了学校的带薪岗位。期间还有来自与团队其他课题组的合作,以及从外部基金会申请来的小额收入。通常这些资助并不能叠加申请,尤其是在带薪岗位期间(相当于你已有了一份全职工作),但在少数情况下仍有一些小额的奖学金机会,具体看基金会的要求。

芬兰的博士没有全奖这种设置,也不是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博士就是岗位制。其实博士是study right,岗位是position, 这在申请上是可以分开的,完全是两码事。芬兰的大部分博士需要从各组织(如大学等教育科研机构、学校外部的各类基金会)申请筹集资金,作为自己博士工作的收入。据说这是为了不断激励学者们的研究工作。

从我所在图尔库大学医学系给出的近两年统计数据来看,大约只有8-9%的博士有带薪岗位,65%左右通过外部经费或导师团队提供的奖学金作为收入。从数据上看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自费,但现实中我并还没有遇到过,不清楚具体情况。

申请留学经验+1!申请芬兰医学博士项目be like——

中国学生还有一个资金申请途径,就是传说中的CSC(国家留学基金委)。我没尝试,因为嫌麻烦,也不想被太多条件束缚。我更想尝试申请外部基金会经费以及学校的带薪博士岗位,它们给到的资助更高,足够维持在芬兰的小康生活,还可能余下一大半。

当然,这些途径的申请人肯定不会少。除了能力与运气,所在团队的学术影响力也很重要。所以我一直强调,博士申请不要只定位学校(尤其在北欧),你是来工作的,要以团队作为定位目标

Q5、回顾整个申请过程,你觉得申请难度大吗?

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但我觉得没什么意义和参考价值,因为难不难是基于我们个人的体验和理解。

如果非要说,我认为总体有些许难度,但不算大,说白了并不是那种努力了也无法达成的难度,其门槛在于你愿不愿意为了这件事投入时间精力,有没有敢于尝试的勇气罢了。

试完后或许你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过程并非别人所说的那样,但不论在当时还是之后回想,都是十分有趣、值得回味的。总之,你不试,就永远没法从别人口中得到属于你的答案

Q6、在芬兰读博士什么样的体验?

总体体验而言,个人感觉在芬兰读博是比较舒适自在的。

工作中几乎感觉不到内卷,每个人都按着自己的节奏安排和调整工作生活——这大概也是芬兰国民的幸福感来源之一吧。芬兰人确实很懂得把控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很懂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们在工作时高度专注提高效率,最多到下午四点就能基本把一天的工作做完,然后就可以下班去玩了,不会用多出的时间做额外的或第二天的工作。或许其中情况复杂,有社会、国情的背景差异,但也是值得我们思考或学习的。

平时我的两个导师也从不催促我的工作。芬兰的博士基本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导师、同事之间是平等的,更不可能有学术研究之外的杂事要做。

这也让我想到芬兰人身上的比较明显且我认为可以学习的两个特质。一个是时间观念很强,芬兰人约定下时间,没意外情况基本不会失约。最初和导师见面,好几次都是他们先到了在等我。于是后来我也学着每次都提前一点到达约定地点。另外一个则是信守承诺。芬兰人非常有契约精神,他们不轻易承诺,即使是简单的口头承诺也会认为是有约束力的。只要在某件事上芬兰人说了I promise,那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稳了。印象中导师跟我说过两次,一次是申请学校study right,另一次是帮我去申请经费。所以只要他们承诺了什么,你也无需担心和再去过问了,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Q7、 博士的收入怎么样?

北欧博士是工作性质,学校甚至明文规定在校的在读博士统一被称为 doctoral researcher,是研究者,而不是学生。芬兰博士拿的是学者签也就是工作签,读博时间正好满四年,有资格申请永居,这对之后想留下的人而言也很方便。

正是由于博士不是学生,所以是没有学费的,你所有的支出,就是生活上的开销。

北欧各国消费水平不一,作为博士的收入也有所不同。据我了解,物价最高的挪威,博士收入也是最高的,换成人民币大概年收入30w+。芬兰博士一般收入在20w左右,由于物价低了不少,我自己的生活支出(包括房租)通常还不到博士收入的一半

Q7、北欧教育在你看来是怎样的?

北欧以平均教育和高效教育著称,而不是精英教育。在全球唯一一份评估各国高等教育的Universitas 21报告中,北欧总体教育效率都很高,其中芬兰教育在2020年被评为全球最高效的教育体系

虽然表面看上去学校排名或许不太高,但我个人强烈建议不要过多关注这点。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了,懂的都懂。非英语母语就是其一——北欧人还挺喜欢用自己的语言发表学术成果的,我们团队就是如此。他们并不太在意,认为一些研究是服务当地社会和人群的就用芬兰语发表了。另外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北欧人口少,芬兰全国550万人口,可能和国内普通二三线城市相当,可想而知学术研究的输出总量是完全没法和大国相比的。

但北欧的科研质量却很高。例如,如果你深入了解过一些排名系统,就能看到即使综合排名靠后的北欧高校在科研学术能力的评分上也都被列在了最高等级(very high),而一些英美澳相对排名靠前的高校却在学术能力上位于第二等级(high)。

博士相当于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依靠团队,和同事、导师的合作,以及用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学术成果的输出。这个过程是个知识输出的过程,而不像本科或硕士以知识输入为主,因此排名对博士的影响就更小了。

另外,个人觉得北欧人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理念中就没有太多竞争意识。他们认为学习和工作是为了个人成长、最终服务自己和社会,而不是和他人竞争的工具。

Q8、有建议给到未来的申请者吗?

从个人角度总结以下几个小建议:

· 一开始目光最好别太窄,有时间不妨广撒网,在这个基础上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指对哪个研究领域最感兴趣,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 但不建议过于广撒网,尤其是用一个模板盲目联系,最好还是先了解清楚对方具体的研究动向

· 除了根据兴趣选择以外,选择导师和团队,远比选择学校或地方重要;

· 个人认为同一所高校最多只联系不超过两名教授,并且分别在不同的团队,不然可能双方沟通时就会发现你的套路。

· 在芬兰读博更像是工作合作关系,评价的唯一评价标准是适不适合你

· 首次联系不宜多说废话,尽快进入主题告诉对方你的读博想法,然后以交流学术为主(可以是问关于对方文章的问题,也可以说你在这方面有什么你认为好的、比较新奇的点子,这很能吸引一个做学术的人),其他的少说。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就我认识的芬兰教授而言,我敢说绝大部分对于其他内容都不太感兴趣。(不过华人教授可能会想要了解更多。)此外,在对方需要前可以不用发简历。

· 最好的情况是在一段时间的交流中尽量去了解到对方的态度和为人。学术能力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人品。

· 曾经的科研经历或能成为加分项,但得是研究方向一致的。我之前的科研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就没提了,对方也没问。

· 相对于已成历史的成绩,当下和将来能贡献哪些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研究思路和见解,更能让对方对你感兴趣。在来回多次的讨论,以及后续的研究计划制定过程中,你的学术能力如何对方一清二楚。

以上,是我个人关于芬兰读博的自主申请经历和一些拙见,并非人人适用,仅供参考。

读博是关乎自己人生的大事,做个自己拿主意的人,完全无需靠听他人来做选择 (包括我现在说的这些)。如果你认为这件事对你是重要的,那就多花点心思去了解。我只是介绍了一条可能暂时还不算太主流的路,而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总之,好坏的定义都是个人下的,你要考虑的只是它适不适合你自己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高9-12年级该如何规划?

下一篇

为什么中国家长选择让孩子去英国读私校?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