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放手散养型科研导师应该怎么办?

我的大老板,就是自力更生搞科研的典范。

大老板是个很传奇的人。他博士毕业那年“非典”,正好他的方向是基因组学,就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当时的实验室。但是吧,这个实验室的传统方向完全和基因组学无关。

所以在非典结束后,也没有相应的课题项目可以供大老板发挥。在没有任何研究基础和实验条件的现状下,当时的实验室主任对他的科研方向就放任自由了,允许他自己探索一个新方向。

当然,这也是因为他对实验室原本的研究方向也不感兴趣。于是就每天坐在那看文献,然后靠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开始写生物信息学的网站。就这样,诞生了老板最初的几篇科研文章。写网站的本质是做一个“数据搬运工”,把其他已发布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汇聚起来,进行一些分析重构,提供一些工具。

这种SCI文章还别说,影响因子虽然一般般,但引用率往往不低。后来,靠着几篇初始SCI文章打底,开始申请课题,继续发科研论文,申请更大的课题……就这样,逐渐成长为国内组学领域的大咖。

等到我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已经是全研究所最年轻的大老板,实验室主任了。老主任自己带着几个人搞原来的方向(有点可怜的感觉,不过去年老主任进院士候选人了,也算对他的成绩有所肯定吧),那时,整个实验室的主流方向都是我老板的生物信息组学。

有了这样的大老板,自力更生搞科研就成了我们组的传统。大老板会给我们一个自己的课题方向,但也鼓励我们自行探索自己喜欢的东西。当然,对于科研能力的训练更是持之以恒,每周的组会都会由一个人来讲一讲某个领域的进展或者精讲某篇好文章。

我们除了完成大老板布置的方向,每个人都会自己探索一两个感兴趣的小问题,这也成了实验室的传统。这篇文章里,我就总结一下我从大老板那偷师的经验——如何在导师散养情况下,自力更生搞好科研。

从文献找方向,从文献找思路

被导师散养的情况,往往出现在大老板身上。小老板对文章那是日思夜想,恨不得对你耳提面命,而大老板才会觉得文章没太大所谓,除非顶刊,对你没啥大要求,能毕业就行。

但尽管是散养,导师也肯定会给一个研究方向。这个研究方向也许有点大,也没有具体的idea,其实就是导师自己也没想好让你具体做点什么。所以,只要你的想法不错,导师一般会无条件支持的。所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定一个非常具体的研究方向或者目标。大家要知道,自己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对自己科研能力的一次非常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那么在老板的指导缺位情况瞎,怎么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一般有两条路:

1、请教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

2、求诸文献

3、海量读文献,找到创新点

01、请教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

导师缺位,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就是和你研究方向最近的几个人。

他们也许已经经历过你的阶段,而且应该也顺利确定好了研究方向。那么这个方向值不值得研究,好不好做,都可以给你一些意见。

你完全可以继续在同一个方向上耕耘,一个科研赛道多加一两个人毫无影响,所以一般来说师兄师姐也不会敝帚自珍。当然,师兄师姐的方向不一定好,你可以看看他们的发科研文章数量,如果师兄师姐一两年都做不出东西来,那你果断放弃沿着他们的路走的念头好了。

02、求诸文献

咱们重点讲一下第二条路。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水平,不想被几个“水平一般”的师兄师姐限制住了眼界,那么自己探究一条研究方向是最好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要从文献中发掘方向,发现新的创新点,但怎么读文献,去读些什么?

首先,读一读本领域的综述

读文献的第一步绝不是找个搜索引擎,搜搜关键词,然后按顺序一篇一篇去读。这样读文献你读半年都不一定读出什么东西来。

读文献的第一步一定是找一篇本方向的综述,就是导师给你那个方向

注意,这个领域别太大,比如我如果搜索bioinformatics(生物信息学),随便一搜七百多万篇文章,这根本没法看。生物信息学包含的方向太多了,光组学就有基因组,蛋白组,转录组,表达谱……

遇到放手散养型导师,用好这三招你就赢了

你的方向应该局限到稍微具体一点,比如“肠道菌群基因组”或者“抗肿瘤药物的表达谱”。事实上,你导师给你的应该就是这样的方向。

这里有一个小提示,在搜索文献时,如果发现这个方向好多年没有新的综述诞生了,这个领域你可以考虑放弃。没有新综述,几乎就意味着这个领域的研究日薄西山,是“夕阳产业”。

做科研写论文其实和大家看微博有一点很像,就是不管是看微博的你还是读论文的期刊编辑,都喜欢追热点。而且,热点意味着新的东西层出不穷,你也可以比较容易找到一个突破点。

而日薄西山的方向往往意味着没什么可研究的,或者容易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你一头扎进去,要么运气极好某一天爆一个大创新,要么好几年默默无闻,研究方向半死不活,而后者概率更大。

找几篇综述,年份越近越好,然后就像读教科书一样,把综述啃下来。

确定这个方向的大框架,有那些具体的子方向,每个方向大家都做了什么样的研究,大致有些什么样的方法。接下来,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小方向作为自己接下来的研究目标了,当然,你最好跟老板汇报一下,让老板给你提提意见。

03、海量读文献,找到创新点

确定了小方向不代表你找到自己要做什么的突破点。科研的本质是创新,你只有做出新的东西,才能发表科研论文。

很多同学命题作文会写,但真让他从无到有创造点什么就难如登天了。

找到创新点,绝不是靠凭空瞎想,还是要落脚到文献中来。

所以接下来,你仍然需要大量阅读文献。选择越新的文献越好,重点看大家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综合分析创新点都在哪里,有什么漏洞或者可以完善的地方。如果你自己不会总结或者找不到可以创新的地方,我这里有三个最普遍也最常用的创新策略:

用新方法,研究老问题(新瓶装旧酒)用老方法;

研究新问题(旧瓶装新酒)用解决A问题的方法;

解决B问题(移花接木);

用这三条策略,找到3-5个创新点,你就可以正式开始你的研究工作啦。稍微提一句,查找文献除了用搜索引擎,比如google scholar、Bing学术、知网之类的,还可以用一些文献追踪阅读软件。这些软件往往能让文献阅读更加纯粹和简单。比如有一个非常酷的文献追踪神器“R Discovery”。除了常规的根据期刊、领域订阅科研论文外,它还结合了最新机器学习技术,根据你的研究和阅读偏好,从顶级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搜索文献,每天把最重要的文献推送给你。

遇到放手散养型导师,用好这三招你就赢了甚至在你浏览全文之前,它已经智能总结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对于科研新人太贴心了。

培养科研思维,确定研究方案

当你选好了自己要做的方向和创新点,下一步就是在研究前先设计好整个研究路线。

科研是一个极其讲究逻辑的工作,而最终科研成果呈现出的科研论文更是这样。

很多人到写论文投稿的时候发现——审稿人告诉你,缺少这个实验,缺少那个数据,改来改去还是不符合要求。

这就是一开始缺乏整个研究设计的结果。

设计你的研究方案,说白了就是知道你需要做哪些实验,取得哪些数据,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些最好是做科研之前就先想好的。

研究路线的确定绝大多数时候仍然来自于文献。

有的研究生,做了一年多实验发现进展不下去,出不来结果,然后又没有任何备选方案或者解决办法,最后只能更改课题方向,延期毕业。这就很耽误事。

其实研究路线的本质也就是科研思维和科研的基本逻辑。

一个科研工作,它本质上是一个“因果逻辑链条”。从问题的提出,一直到得到某个结论。这中间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代表一个因果逻辑,需要有具体的实验和数据做支撑。因果关系实际包含两个方面:充分性和必要性。

1、想要证明一个因为某个“操作”,所以诞生了某个“结果”的因果逻辑,你首先要证明这个因果的充分性,也就是有了这个操作,所以有了这个结果。

2、接下来,你还需要证明必要性,也就是移除了这个操作,这个结果就不存在了

如果你还是不理解,那么不妨想想大家初高中时期做的数学题。科研工作从某种意义上,和做数学题是一样。每个步骤都必须有某些数据(事实,理论)去支撑,每个结果的得出都是为了下一个步骤的开始。

弄明白科研的基本逻辑,你再去读文献,去看看其他研究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推动他们的研究进行的,都进行了哪些步骤,得到什么结果,这些步骤和结果为了补足哪个因果逻辑链条。学会了这个思维,你就可以设计自己的研究路线了。

学会写科研论文,完成科研的关键一步

科研能力再牛,科研论文写不出来,或者不能发表,一样是白纸一张。对于做科研的同学来说,发表科研论文是对你成果的最好检验也是最好的肯定。

科研论文的书写要领,说白了就是讲好一个故事。

一篇好的论文一定是围绕一个要点讲一个故事这个点可以是你发现了什么东西,提升了什么参数,开发了什么算法,突破了原有某个指标等等。你的文章的一切内容必须支持围绕这个点。这个点就像珍珠项链的线,你的一切实验和工作,都要被这根线串联起来。

当然,真正写好这个故事还涉及很多具体的技巧。比如论文结构是怎样的,开头应该怎么写,方法和结果应该如何展现,每一句话怎么说才地道标准等等。最快的学习方法,就是从别人对论文中汲取灵感。

对于初学者,写好一篇论文的窍门和技巧就一个——模仿。模仿别人对论文结构,模仿别人的论文表达。

虽然给了以上诸多方法,但其实,最好还是能够找一个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写论文的导师,这样能够体会非常神速的进步,让今后的学术生涯受益无穷。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下一篇

斯坦福e-China学生将于今夏季前往斯坦福校园!春季项目正在招生中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