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美国影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不少美国孩子很小就会自己组装手机,拆装电脑,还有一部分孩子机器人很棒,从小就参加各种比赛,拿到各种奖项,这都与美国对科创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 美国曾投资40亿美元推广编程教育,为全美K12阶段的学生提供完整优质的电脑科学教育。
如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孕育了机器人教育。通过设计、组装、编程、运行机器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美国机器人项目相关的莫过于针对美国高中全球最知名的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 据说9个MIT的学生必有一个参加过FIRST的比赛。
美国初中高中教育是普及教育。但是对于聪明的又热爱学习的同学,他们可以直接在高中阶段选修附近大学里的课程。 这些高中期间所学的大学A的课程学分,学生毕业进入美国B大学时,可以计入该大学的学分,当然这些高中阶段的大学学分要满足一定条件,比如带入的总学分,数学、物理、化学等每类课程学分也有规定。
所以想学习的学生大学可以三年毕业,他们有太多的机会沿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努力。这样在每个领域内出几个顶尖学者,就为美国保持科学技术优势提供人才基础。
虽然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美国高中生科学和数学成绩相对中国孩子而言都比较低,但为什么科技水平一直领先?
因为大部分学校也都真正做到了让喜欢数学的人去学数学,让不喜欢数学的大多数人只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就好了,这样一是避免了教育资源浪费,另一个也让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发展,而不是广而不精。 此外,美国的高中,开设了极其丰富的课外社团和俱乐部,上百个兴趣社团中,不乏高端的数理和科技小组。通过课外活动延伸学生的探究兴趣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各类“兴趣俱乐部”成为特殊才能发展的重要平台。
其中,美国的科技类高中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四大类:专业类、基础类、工具类、研究类。
专业类课程包括生物医学、计算机科学、工程等各个门类。
基础类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基于项目的学习PBL。
工具类,则是发展学生对于工具的应用和技能的培养,如统计课,电脑制图等。
研究类,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献、设计研究、报告结果等能力。这些课程有以下三个特点:
特点一:直接切入学科和行业领域的本质和内涵,例如发展学生技术和技能的课程,开设了机械制造和集成电路的课程。
特点二:以研究项目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价值认同。
特点三:以讨论、研究和写作增强综合能力。讨论的背后是理性精神,理越辩越明。在讨论中建立的是真正的学生的思想独立性和主体性。研究的背后发展的是学生的思考能力、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写作的背后培养的是学生思考的逻辑性、材料的组织能力、个人表达能力。
例如美国IMSA高中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项目,项目周期是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5月。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首先先询问导师的研究建议,然后进行探究实践,撰写研究笔记。 学生在第一个学期末需要进行进展报告,第二个学习中期提交摘要,第二个学期末在学生研究论坛中进行展示报告并重新修改,最后提交论文。
个性化项目探究不仅要遵循上述的程序,还要满足以下探究的标准:
1.计划:学生需要明确问题的价值和复杂度,利用原始文献,预见需要的步骤和可能的结果。
2.探究:探究步骤要清晰,方法要得当,并且探究过程中要与导师每星期当面讨论问题和解决途径。
3.分析:学生要分析项目中每一部分的关系。分析变量和因果关系,得出恰当的结论。同时要注意自己所运用的探究方法的局限性。
4.表达:学生在汇报时,要简洁地传达要点,学会利用视觉材料,学会平衡证据和讨论。 通过学习的探索过程,学生更容易向内探索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实际上,一旦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无数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
所以,美国这种推动式的教育方式往往会比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更能让学生学会去探索和寻求自我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