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学生常见写作问题及应对策略分享

写作其实说来说去无非就是字词句段篇的积累(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题材也就是虚构和非虚构。无论是国际化教育还是传统国家课程体系,写作作为一种输出方式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在前面几期的思辨学堂中,我们也是狠抓了这个教学出口。

我们总结了孩子们常见的写作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与大家分享。

01.主要问题

一篇文章的基础肯定是文从字顺、逻辑清楚,减少交流障碍,什么是高级的文章,随着个人口味不同而不同,但整体来说是要有细节、情节,要有丰富的思想,其实跟表达的语种关联度并不高。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应该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写作的提高就是在这些方面螺旋上升的过程。但是,在阅读了近400份思辨写作作业后,我们发现3-9年级的学生,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都有这些通病。

a、口语化的表述

这里分享3个典型口语表达,

例子1:

“我估摸一下我前面大概有三四百人。我等啊等等啊等,终于到我了。医护人员问了我一些基本问题,大概就是最近14天都去过哪里?有没有接触过发热病人什么的。”

点评:有一定口语化,语病。我字开头,我相信,我认为,我觉得,我感觉……更多地还是从主观意识出发。

例子2:

“对于唱歌,我是真的发自内心的喜欢。我听了很多音乐剧,最喜欢的是《悲惨世界》。我最享受在卫生间里一边沐浴一边唱歌,这虽然听上去有些傻。”

评:文字内融入了一些主观情绪,“这虽然听上去有些傻”,有点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例子3:

标点符号连用,像“!?”这样。

还有学生喜欢一逗到底,分不清楚逗号和句号的使用。尽管英语对逗号的使用已经比较明确了,比如两个半句间没有连词就一定要用句号,还是很多同学都是一逗到底。

b、有123不代表有逻辑

现在孩子都很会分条写作,据说这样老师比较容易给高分。但是不得不说,分条不代表真的就有逻辑。我们以下边这段话进行一下剖析。

作文缺乏深度立意?看耶鲁硕士如何带2-9年级孩子搞定思辨与表达!

点评:先是说“日本政府有文化”,接着说是日本政府请了中国留学生来写这几句话,做事情细致,那么这几句话到底是谁写(找)的呢?在第二点中,又说“其次”(第二点中的“其次”,加在这一二三点中,会令人困惑)中国留学生心系祖国,所以整个第二点的内容和第一点是有冲突的,因为读上去不知道这些优美语言的“功劳”应该记在谁头上。第三点谈到这事儿能让中国不读书的人去读书,进而“提高中国脱贫的效率”,未免联想过于丰富,越跑越远了。尽管列了一二三点,但这三个点观点混杂,层次不清,对表达其实帮助不大。

c、时间线不清楚

学生写作很难换位思考,在陈述的过程中,往往觉得自己知道的别人也知道,这就导致了前因后果的时间点交代的不清楚。下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文缺乏深度立意?看耶鲁硕士如何带2-9年级孩子搞定思辨与表达!

点评:前文并没有说明在前面的几趟飞机上没有吃东西,但这里却用了“也”字。

d、缺乏思考的规范

Guilford.J.P在《创造性才能 – 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里说,“创造力是普通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创造性行动,不管这种创造性行动是多么微妙或多么罕见,被公认为具有创造性的人,只是拥有比我们所有人所拥有的更多一些而已。”因此,我们的教育过程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创新,而是规范,所谓educated(受过教育的)更多时候是训练大家有一种共同的思考路径,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效率、产生共鸣。

而在学生的作文中,往往是缺乏这种规范的。比如,小M在写自己归国日记的时候,上文说道:“我就明白我的‘逃难’生活开始了。”紧接着的下文内容却是,“我去问了我在宿舍的几个朋友,我的舍友是一位中日混血,所以她也会说中文。我问她你回不回日本?她说我家人想再看看,我有很大可能会回去。我有一位朋友她的家人在美国,所以她决定回自己的家。最后我问到了那位本来决定跟我一起5月份回家的女孩子。我问她你回国吗?她说我家人觉得就一直待在学校是最安全的。我对她说就看美国现在的趋势,再等等疫情一定会更严重的。有可能你到时候想回去也不能回了。但是她还是决定留在学校。妈妈很担心我,让一位她认识并且在国外的朋友给我送口罩和手套。”这一部分内容虽然合理,但有点偏离“逃难”的主题,作为读者,可能想更直接地看到接下来是怎么逃难的。建议更紧凑一点,这段可以删除。

e、缺乏辩证论述

因为我们的课程编排完全是从思辨核心出发、打破教育赛道的,所以我们有幸近距离接触到了国家课程的学生、双语学校的学生和海外华裔的学生。整体看下来,国家课程学生的作文,从文从字顺、逻辑结构来讲,还是比较有优势的,但是发散性批判思维相对比较弱。国际化体系的学生思维确实更活跃,但是写作不是一味的发散,而是要辩证的论述。

以我们思辨课程《龙之辩》这个作业为例。基本完善的作文,首先是能有一个清晰的观点并且能展开直面的论述,比如“我认为龙是不存在的”,然后围绕这个观点展开一些论据,没有照片、龙的身体结构不足以支撑它能飞行、没有化石发现等等。而高分作文,需要有进一步的辩证思维,比如让步论述 -- 认为龙存在的那些论据为什么站不住脚,能做到这点的学生就比较少了。

f、缺乏写作环境

孩子的写作场景,一般就是在学校把作文本交给老师,所以学生很难体会一份交流文档是需要重命名的。在我们收到的作业里,很多文件没有重新命名;还有本来是要求给Word文件的,但是很多学生给的是图片、pages或者文本文件夹;打开之后文章格式混乱,分不清主次标题,段落之间空格有一行的有两行的,有首行缩进的,有没有首行缩进的,很多地方格式不统一,字体不一致,甚至颜色不一致,有灰色的有黑色的;学生在接收批改反馈意见的时候,也遭遇了很大的困难--不会使用修订格式,老师明明已经订正过的文档,学生居然不知道哪里有订正,二次提交的时候还是原封不动的老样子。这些书面文档的交流礼仪,学生还是非常需要加强的。在我们的思辨写作课上,导师跟每一个学生都会一一进行沟通。

02.应对策略

在复盘了学生的写作问题后,我们这里也提出3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a、适度口语化

首先,我们要明确,口语化的表达并不完全不好。

在20世纪早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先辈就进行了新文化运动,积极推动白话文写作,提倡“我手写我口”。当时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与实际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种情况是不能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的。在语言表述沟通效率这件事上,大文豪鲁迅其实就挺吃亏的,因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的,所以作为南方人的鲁迅先生的文字,在北方同学中就不是那么吃香。

在近年,随着网络的兴起,口语化的表达更是进入到登封造极的阶段。为了阅读量,怎么口水怎么写,生怕大家看不懂。来一段流量爆炸公号文章的片段,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作文缺乏深度立意?看耶鲁硕士如何带2-9年级孩子搞定思辨与表达!

不得不说,这样的场景描述确实把生活中的体验写得很具体,大家一看就会找到自己家的影子,非常的通俗易懂。所以,口语化的公号文章,我们还是要辩证地看,这些直戳人心的、极具场面感的描写,还是值得学习的。

但是,足够量的正式书面语的阅读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Percy Jackson,Magic Tree House 《神奇树屋》、Geronimo Stilton 《老鼠记者》这些都是孩子喜欢的比较口语化的书籍,为了培养阅读兴趣当然可以看,而新闻、非虚构文章(NASA官网,科学网站,学生版的简写论文、教科书)还是不可或缺的。口语和书面语的界限本来就不那么明确,随着写作场景和文体的不同,口语化内容的比例也会不同,这些都没有明确的定义,都需要通过阅读进行积累。

此外,在跟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做PPT或者写文章的时候,会使用语音助手这样的工具,语音直接转文字。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这当然可以解决不会写字的问题,但这也是对书面表达非常大的伤害,没有机会得到写作的锻炼。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家长还是少用。

b、注重写作范式

写作要先“入格”再“出格”,这就是像毕加索的画,他相对传统绘画就是“出格”,但这种出格其实是在对传统技法、表达的基础上的一种全新思考,是在“像”之上的创新,也就是在“入格”基础上“出格”。

写作的“入格”,可以从写小段落的事件或者场景描述开始,注意上下文、前后句的衔接,练习过渡性语句的运用,再到篇章段落的起承转合;切记要有逻辑地表达一个中心观点,不堆砌,不为了批判而批判才是重点,排比句、互衬其实不是亮点。写作的基本面是第一要重视的。

同时,还要重视针对文体的训练,比如可以从应用文(书信、计划、报告、合同、总结、说明书、申请书、证明书、便条、借条、领条、收条、通知、启事)、说明文开始写,训练写清楚一个简单内容;再写记叙文,也不要小看流水账,流水账起码时间推进进程要正确,然后可以是散文、小说这样的文体;高级别的议论文。

写作前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写大纲,比如通过段落主旨句把结构搭建好,也可以再细致一点,主旨句+支撑论据的形式;除了文字的大纲,还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拎文章的结构。

c、在写作上花时间

写作的提高,除了花功夫陪伴引导和逐字逐句的面批,基本上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们观察到一些学生家庭,他们在做写作作业之前,家长会跟孩子先围绕题目进行一下资料搜集,然后让孩子对资料进行一番整理,并根据整理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再落笔。这种写作方法不光在小孩身上适用,就连记者都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跟编辑磨稿子,所以推荐给家长使用。

虽然是讲写作,但是这里还想提一下美育。音乐艺术这些方面,不是学术的核心内容,但是这些方面的训练能提高人的敏感度,发现差异和明确美的方向。这种能力在写作中,也十分必要。很多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出哪里不好。老师面批孩子的作文,就是要手把手带孩子找出来这些不好的地方。面批的时候,首先是可以让学生转变视角,从写作者转变到读者,这样有助于发现行文里的逻辑缺环。其次就是遣词造句里的美与不美,比如经典的“的地得”的使用,行文人称的变化,语意部分重叠的两句话如何改写,等等。

写作很多时候,也不是盲目的追求写的数量,而是要看写的质量和探究的深度。老师给学生提出意见,学生要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订正,经过师生几轮的交流,才能更充分地理解写作的要义。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民主的生活要求人们尊重理性和逻辑,苏格拉底用辩论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反复的辩论,让人们发现自己和他人论点中的漏洞、逻辑上的缺陷。在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中,接近理性。对于苏格拉底来说,教师只是学生自己思想的助产士,他帮助学生们在自我怀疑和辩难中,逐渐打磨自己的观点,理解别人的视角,更加靠近真理。这种“说服的艺术”,目标不仅在于说服别人,也让人深入地理解自己。缪思的导师在长期督导中,也都是跟学生在写作前进行素材沟通,写作后一一面批订正的。我们的思辨学术项目也有面批环节。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关于2023年1月7日SSAT考试的重要通知

下一篇

加州系统2021和2022国际新生录取数据统计分析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