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过导师和师门就一定对定期汇报工作进展不陌生,除非是究极学霸和卷王,很多研究生为每周开组会、写工作进展汇报而苦恼。
近日,日本大阪大学访问学者Pijar Religia在Science网站发文表示,很庆幸读博期间导师要求每周交工作进展汇报。
Religia认为,工作周报帮助其完善思维、提高效率,并且可以从导师那里得到建设性的反馈,这些都成为她获得博士学位之路上的基石。
那么你也曾经被“每周汇报”带来的恐惧支配过吗?
每周进行工作进展/开组会的作用是什么呢?
如何做才能避免“每周汇报”沦为形式?
导师如果不要求“每周汇报”应该怎么办?
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为大家分享“每周汇报”的那些事~
01、每周汇报工作进展/开组会的作用
1. 督促学习
每周汇报工作进展/开组会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督促学习,大部分学校博士阶段的学分要求都不多,基本上博一就可以将所有的必修学分都完成,有的学校博资考、开题等都算学分,但是这些学分也基本没有课业压力。
因此从博二开始如果导师不强制要求去实验室或者课题组,就很有可能天天摸鱼。如果导师的行政事务比较多,也通常难以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放羊似的管理也经常导致学生摸鱼。
而每周汇报工作进展/开组会则是一个强有力的督促学习的工具,一般会有大师兄安排日程,通常每个人都需要汇报,如果有的学生长期不汇报,可能会被导师点名询问原因。
大家通常都会避免被导师因汇报不积极而点名,在组会的压力下就得确保即使不去课题组也需要保持学习状态。对于一些记性很好的导师,往往也会对学生几次汇报的内容进行跟踪和比较,如果进度缓慢通常也会被导师批评,因此每周汇报工作进展/开组会往往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不二法宝。
2. 完善思维
“每周汇报”是锻炼思维和完善思维的良好的锻炼方法,一般来说“每周汇报”的形式包括每周向导师提交纸质版的汇报材料或者每周开组会。
纸质版汇报通常是导师在没有大段时间开组会的情况下了解学生近期科研动态的手段,而开组会则是将师门所有学生集中在一起相互交流。
无论是纸质汇报还是开组会通常都需要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围绕某一个或者多个研究主题、论文进行阶段式的汇报,因此需要学生对特定问题进行深挖、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全面认识本领域的研究,帮助构建和研究方向相关的知识体系,完善科研思维。
其次,虽然师门中的每个人具体研究的内容存在差异,但是大的研究方向通常是一致的,在组会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思维碰撞产生新的想法或者是对已有研究不足的方面进行补充完善。
此外,通常导师都会给一些针对性的或者方向性的意见,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学生完善科研思维。
与每周汇报相伴的是每周复盘,通过任务梳理-完成任务-复盘任务的方式可以及时查漏补缺,稳步推进研究和毕业工作。
可以使用诸如Zotero、Endnote之类的文献管理软件,按照研究主题、研究对象、高被引学者等方式归类文献,实现文献阅读的留痕管理,也方便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
为了更好地完善思维,也可以使用诸如百度脑图之类的思维导图制作工具,帮助自己构建某一个领域的知识框架。
例如你关注全球价值链这一研究主题,你就可以通过建立全球价值链的高被引文献、高被引学者、主要学术流派、主要研究结论的思维导图,然后将对自己研究有用的关键词和学术观点也都记录在思维导图中。
通过建立思维导图一方面可以帮助你全面认知某一领域的研究,完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导师和同门理解你每周汇报的目的和要点。
02、如何避免“每周汇报”沦为形式
1. 避免“为了汇报而汇报”
很多同学虽然过去的一周没有什么进展,但是由于师门里的其他学生都积极汇报,自己也硬着头皮汇报,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每周都需要开组会,大师兄的学术能力很强,也非常刻苦,因此每次组会都积极参与,也都有非常充实的工作量。
笔者在博一的时候由于课程压力比较大,但是课题组的其他同学都每周汇报,因此压力很大,迫不得已每周都汇报,将每周汇报变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一方面搞的自己很疲惫,另一方面也难以通过每周汇报有所提升。
而完成的工作是汇报的基础,没有充实的工作量只能通过汇报事务性的工作或者编造成果应付了事,如果被导师发现很有可能招致导师的不满。
因此每周汇报需要避免汇报太多事务性的、无意义的工作,而是要注意汇报增量,不要来回重复之前的成果,而是可以采用:
1、前一阶段已经取得的进展包括哪些;
2、本周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哪些内容;
3、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包括哪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编造成果,即使没有进展,也要客观跟老师说明情况,如果是遇到了研究的瓶颈期可以明确自己遇到的困难,请老师指明方向或者给一些方向性的指导意见。一味的编造成果不仅可能导致放松懈怠,也有可能将自己拖入学术不端的深渊。
2. 明确汇报的目的
一定要明确汇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导师要求学生每周汇报不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工作量,而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
学习是自己的事,虽然导师和学生之间存在辅导和被辅导的关系,但是很多导师由于行政事务过多,通常无暇关注学生,有的课题组甚至一个学期甚至一年才开一次组会,将“周会”变成了“年会”。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每周汇报的导师,尤其是每周都会抽出半天时间定期开组会的导师,都是比较认真负责的导师,在这样的组里学习的学生发表数量通常比较多、毕业速度也会相对比较快。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属于每周一次雷打不动开组会的课题组,在刚进入博士学习阶段的我仍然没有摆脱本科时的学习思维,每次都只是机械性的汇报文献,而不思考自己汇报的目的是什么。
后来我的导师就让我先确定博士论文的题目,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海量阅读文献,每次汇报时重点介绍阅读的文献可以对博士论文有什么帮助,然后重点阅读有价值的文献,对于其余文献可以简读或者直接跳过,唯有此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导师经常强调,“汇报”的核心是寻求师门帮助和思维碰撞,在汇报时要想清楚自己哪些问题已经弄明白了,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需要和大家一起讨论,具有问题意识才能更好推动自己的研究。因此,只有端正态度,积极利用每周汇报的契机,才能在学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3. 积极调整心态,克服拖延
如果想发挥“每周汇报”的积极作用就一定要积极调整心态,戒掉拖延症、懒癌等不良习惯,很多师门是定期开组会或者交汇报材料(例如每周一次、每两周一次)。
理想的学习节奏应该是以每次组会结束到下一次组会开始为一个周期,组会结束时需要在当天对组会上提到的问题进行复盘,然后指定下一周的学习计划,在下一次组会开始前一天准备好汇报所需材料。
然而,很多同学却喜欢突击学习,形成了“组会后立马懈怠—组会间隙一直摸鱼—组会开始前突击学习”的恶性循环,一方面突击学习的效果远不如循序渐进、按计划推进的学习方式,另外一方面通宵突击学习也不利于个人健康。
因此,为了避免“每周汇报”沦为形式,一定要合理安排每周的科研工作,不要为了每周汇报突击学习
03、导师如果不要求“每周汇报”怎么办?
不是每一位导师都有时间或者愿意花时间要求学生“每周汇报”并且悉心辅导,如果遇到了放养式的导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 明确态度
研究生学习阶段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尤其是在导师放养的课题组里,一定要明确学习科研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发展负责。
大部分老师都难以做到每周一次组会的辅导频率,但是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未来的求职过程中,自己的硬实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因此即使导师不要求每周汇报也要制定好个人的学习计划(长期规划+短期规划),把握好科研的节奏,尤其是要把握好毕业论文的节奏、论文发表的节奏,树立主人翁意识。
2. 定期主动汇报
对于要求定期提交汇报材料/开组会的课题组,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定期主动汇报。一些导师虽然不定期开组会,但是允许学生提前预约office hour。
office hour与组会相比,好处在于更加节约时间、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科研的节奏稳步推进科研工作,在每次office hour前将汇报的内容形成纸质版提前交给导师,以提升沟通的效率。
对于不定期要求提交汇报材料/开组会的课题组则要做到时刻保持科研状态,做到周周总结、月月总结,保障随时有素材汇报,随时可以汇报。
3. 遇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
大家在读研期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科研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师的原意是指导人学习、进修、写学术论文的人员。因此大家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一定要积极寻求导师的帮助,如果老师不要求定期汇报,也可以给导师发微信、邮件或者预约office hour,避免闭门造车。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每周汇报”是一种负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每周汇报”也是一种历练。将来你的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奋斗的你,所以从现在开始学会适应“每周汇报”,将来一定会有所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