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传播理论,并提出了种类繁多的传播模式,诸如以文字、图形和数学公式等表述的各种模式。传播学家运用不同的模式来解释信息传播的机制、传播的本质,提示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预测未来传播的形势和结构等。
之所以起源于美国,是因为20世纪上半叶,欧亚大陆连续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祸害,而美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众多科学家的避风港。而且,美国本身由于本土未遭破坏,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一直持领先地位。比如:1920年匹兹堡无线电视台的开业,1926年,全美广播公司NBC的成立等等。
从社会状况来说,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有着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传统,在政治机制中大众媒介是与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报纸曾被称为第二国会。而从学术传统来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盛行,学术研究特别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大量的实用信息为人们所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的运行。但是也有大批的商业推销政治宣传欺骗、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这些问题或是潜在问题就成了美国学术界必须面对、必须研究的课题。
传播学在美国问世后,很快传到西欧和日本。英国的传播学研究从60年代开始蓬勃兴起,在方法论上可分为四大学派:
1、以麦奎尔为首的社会学派;
2、以霍洛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
3、以奇斯曼和加纳姆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派;
4、以利兹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职能学派。
传播学涉及到的知识层次
传播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可以首先从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上找到依据和坐标。因为,它的构建,同众多相关学科对它的哺育和催动是分不开的。传播学与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等众多学科都有交叉,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传播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习具备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强调其他社会学科知识的教育。
1、传播学与社会学
在西方,人们曾将传播学看作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我们知道:社会学是以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社会问题等为研究对象,范围较广泛;而传播学着重研究传播过程、传播行为、传播意识和传播关系等现象,对象较集中。社会学诞生于前,而传播学产生在后。如今,社会学和其他学科也开始用传播学的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这种研究范围的部分重叠、交叉和研究成果的相互借鉴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但它们终究是具有各自特性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2、传播学与心理学
在传播学的形成过程中,心理学曾经助一臂之力。作为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是通过挖掘传播现象发生的内在动力和情感因素来充实和丰富传播学研究的内容的,从而使偏重于宏观研究和过程研究的传播学能够从微观研究和心理研究方面得到取长补短,显得更具活力。这两者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传播心理。
3、传播学与人类学
传播学与人类学都是“关于人的科学”,目的都在于描述和解释人类这一特殊的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但是,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传播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传播行为和文化世代流传的基本媒介。人类学中的语言学派、文化学派和传播学派的理论可以给传播学者许多启示,而传播学中的符号理论、接受理论、功能理论也可以让人类学家大开眼界。
4、传播学与宣传学
传播学与宣传学之间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因为,早期的传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研究。传播学是把人类社会中一切信息传播现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现象;而宣传学只把劝服性、观念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传播学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揭示一般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更正确地指导包括宣传活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自身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宣传现象、揭示宣传规律,进而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并且只能从某些方面深化和丰富传播学的内容,而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
5、传播学与新闻学
传播学与新闻学在其演进过程中,曾有过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新闻学对传播学的诞生也确实起过催产的作用,但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一般认为: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
传播学的奠基人及代表人物
一般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有五位:
1、Harold Dwight Lasswell,拉斯韦尔(1902-1980)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
2、Kurt Lewin,卢因(1890-1947)德国犹太人。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
3、Carl Hovland,霍夫兰(1921-1961)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开展劝服研究。
4、Paul F.Lazarsfeld,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奥地利籍犹太人。罗杰斯指出,拉扎斯菲尔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
5、Wilbur Schramm,施拉姆(1907-1988)美国人,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主编了第一批的传播学教材。开辟了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等几个新的研究领域。他被认为是集大成者。
以下为传播学代表人物:
1. 《公众舆论》-沃尔特·李普曼
沃尔特·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2.《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罗伯特·帕克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是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芝加哥学派则是20世纪美国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派。在芝加哥学派中,对传播学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之为“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学者”的罗伯特·帕克。
帕克一生著作不多,别人说他是那种宁愿指导别人写10本书,也不愿意抽时间自己写一本书的人。除了博士论文,出版于1922年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他唯一的著作。他做过一系列的颇有影响力的报道,还出版过对自己学生书籍的介绍。但是,他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移民报刊及其控制》,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早期美国传播学最重要的教科书和读物。
3.《人民的选择》-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在形成现代传播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思想影响,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从1930年在维也纳首次从事对广播听众的传播效果研究开始,到1937年在美国进行的“广播研究项目”和194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研究,他通过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做出了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论。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合作完成的《人民的选择》被称为“社会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著作。
4.《传播结构功能》-哈罗德·拉斯韦尔
我们许多人知道哈罗德·拉斯韦尔,大多是从其著名的5W传播模式开始的。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拉斯韦尔对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及其功能,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清晰地阐释了5W传播模式以及大众传播三功能说。
5.霍金斯报告-罗伯特·霍金斯
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出版的研究报告《自由而负责任的传媒》是新闻批评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罗伯特·霍金斯和12位当时美国最有权威的大学里的一流学者共同起草的报告阐述了传媒机构自由与责任的相互关系。报告指出:新闻机构的自由应以推动民主政治、承担社会责任为目的,如果新闻机构逃避它的社会责任则意味着将丧失自由。
6.《自由负责的传媒》-新闻自由调查委员会
1946年12月,针对美国新闻业现状,“新闻自由调查委员会”提交了一份研究总报告书,1947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名为《自由而负责的传媒》(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报告认为交换消息和意见的言论市场已被少数经济、企业财团把持,操纵在少数人的手中,间接危害公众服务以及民主政治的基础。
7.《传播与说服》- 卡尔·霍夫兰
卡尔·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夫兰应聘担任美国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任,率领专家小组指导和研究美军的思想训练计划,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
8.《控制论》- 维纳
1948年,维纳的《控制论》问世。这是一本技术性很强的书,不易读懂。为了使控制论的观念能为一般人所接受,维纳在1950年出版了《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他的努力使得人类在技术世界的环绕中更加有尊严、更有人性;而不是相反。
这本书从技术谈起,逐渐将视角扩大到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包括人类与动物不同的学习机制、语言的机制和历史、信息的组织方式、法律和传播过程的关系、传播和社会政治的关系、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语言中的曲解问题等等话题。在书的后记中,WalterA.Rosenblith评价自1950年以来,这本书深刻地影响了众多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政治家、社会政策制订者看待技术进步中社会变革的方式。
9.《大众传播学》- 威尔伯·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LangSchramm,1907—1987)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阅读参考书单
一、传播学
1.[法]埃里克·麦格雷:《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美]John Durham Peters.Speaking into the Air: 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
3.[法]帕特里斯·费里奇:《现代信息交流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英]John Milton.Areopagitica; A Speech to the Parliament of England for the 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Hardpress Publishing,2013.
5.[奥地利]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6.彭伯:《大众传播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美]Clifford G. Christians & Mark Fackler & Kathy Brittain Richardson & Peggy J. Kreshel.Media Ethics: Cases and Moral Reasoning (9th Edition),Allyn & Bacon,2011.
8.[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
9.[美]Daniel C. Hallin&Paolo Mancini. Comparing Media Systems Beyond the Western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10.[英]卡伦等:《去西方化媒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美]Stanley J Baran&Dennis K Davis.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2010.
12.[美]Richard L. West&Lynn H. Turner.Introducing Communication Theor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5th Revised edition,2013.
13.[美]Stanley J. Baran.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Literacy and Culture,McGraw-Hill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Langua,2010.
14.[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5.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陈力丹:《精神交往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王振铎:《编辑学原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版。
18.张志强:《现代出版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喻国明等:《传媒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美]阿尔巴朗:《电子媒介经营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美]特威切尔:《美国的广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美]迈特拉·阿尔提格:《公关造势与技巧:通向21世纪的桥梁》,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美]科特勒,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4.[美]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5.[美]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6.[荷]凡·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7.[美]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8.[法]勒庞:《乌合之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吴宜蓁:《危机传播》,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美]哈斯:《公共新闻研究》,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31.[美]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32.[美]塔奇曼:《做新闻》,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33.[美]戴扬,卡茨:《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4.[加拿大]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5.[美]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37.[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38.[德]霍克海默等:《启蒙的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0.[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美]艾伦:《重组话语频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郭建斌:《独乡电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英]麦克奎恩:《理解电视》,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44.[英]莫利,史安斌主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45.[比]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46.[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7.[英]韦伯斯特:《信息社会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8.郑永年:《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49.[英]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50.姚宏宇,田溯宁:《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系统工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二、新闻学
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童兵,林涵:《20世纪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陈力丹:《精神交往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刘海龙:《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年版。
7.[美]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8.[美]Stanley J Baran&Dennis K Davis.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2010.
9.[美]Bruce L. Plopper.Mass Communication Law in Arkansas,New Forums Press,2009.
10.[美]克里斯蒂安:《传媒伦理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Stanley J. Baran.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Literacy and Culture,McGraw-Hill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Langua; 6 Updated,2010.
12.[美]Michael Emery&Edwin Emery&Nancy L. Roberts.The Press and America: An Interpretive History of the Mass Media (9th Edition),Pearson,1999.
13.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展江等译:《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美] Walter Lippmann.Public Opinion by Walter Lippmann,Wilder Publications,2010.
15.[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6.[美]米切尔·斯蒂芬斯:《新闻的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版。
17.[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8.[美]戴扬·卡茨:《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9.[荷兰]凡·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0.[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加]罗伯特·哈克特:《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3.[美]塔奇曼:《做新闻》,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24.[美]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美]丹尼斯,梅里尔:《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6.郭建斌:《独乡电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英]麦克奎恩:《理解电视》,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8.吴宜蓁:《危机传播》,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美]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30.[美]哈斯:《公共新闻研究》,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文艺与文化传播学
1.[英] Elaine Baldwin. 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2.[美]JohnFiske.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Routledge,1996.
3.[英]约翰·B.汤普森(JohnB.Thompson),高铦等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4.[法]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姜志辉译:《符号》,北京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法]米歇尔·福柯,汪民安主编:《福柯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法]福柯(Foucault,M.),张廷深等译:《性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8.[法]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刘北成译:《临床医学的诞生》,南京市: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9.[法]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0.[法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1.[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论罗兰巴特》,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12.[法]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许蔷蔷,许绮玲译:《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法]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敖军译:《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法]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屠友祥译:《文之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法]巴特,屠友祥译:《S/Z》,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版。
16.[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许钧译:《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法]皮埃尔·布尔迪厄,陈圣生等译:《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法兰西学院专题讲座2000-2001学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法]布尔迪厄,秦岩译:《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19.[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刘晖译:《男性统治》,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20.[法]布尔迪厄,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法]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法]皮埃尔·布尔迪厄(Bourdieu),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23.[英]斯图亚特·霍尔,保罗·杜盖伊,庞璃译:《文化身份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4.[奥]弗洛依德:《梦的解释》,百善书房2004年版。
25.[瑞士]荣格,杨梦茹译:《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荣格作品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26.[瑞士]荣格,张月译:《潜意识与心灵成长荣格作品集》,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27.[英]汤林森,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英]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9.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0.[英]保罗·史密斯,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等,陶东风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英] John Storey.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Pearson,2012.
32.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美] Jonathan Friedman.Culture Identity And Global Process,SAGE Publications Ltd,1944.
35.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英] John Tomlinson.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37.谢轶群:《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版。
38.金民卿:《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39.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0.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41.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3.[美]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Basic Books,1977.
44.黄会林等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5.费斯克,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46.[法]拉康(JacquesLacan),褚孝泉译:《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47.马翀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