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家长开始考虑高考路线还是国际路线,有些家长坚定国际路线,开始考虑什么学校好。最早的国际学校考试也开始陆续开始发放录取通知了,大部分国际学校开始考试了。体制内的头部自招,也开始暗搓搓地较劲了。
家长的焦虑指数开始上升,到底国内还是国外,到底读哪个学校,哪条路更好走。我这里说说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只能说作为过来人家长,看过不少场景,给大家分享下。
一、学霸任性
我说的这种学霸一般是指搞竞赛,而且能到顶级的学生,甚至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能拿到北清门票的孩子。这种最顶级的孩子一般说来,如果到了奥赛级别,就是MIT的种子选手,即便没有,冲冲牛剑对他们来说也不是难事。
所以,他们一般留在体制内拼竞赛,到高三时候如果想出国发现机会就在眼前。孩子如果国内竞赛失利,成绩不太理想,如果在高二有出国的想法,及时准备,我认为牛剑对他们来说也不算太难,当然英文可能是部分学生的拦路虎,因为牛剑有笔面试要求,毕竟还是需要英文表达的。
二、顶配学生的选择
这里的顶配学生可以默认为家长认为有希望C9的学生。往年这类学生进入好的高中,然后进入C9大学一般没有问题,但是由于这两年各地初中升高中都有一些政策变化,所以产生了一些波动,有些学生因为无法进入好的高中而产生了出国的想法,当然也有一些是坚定走出国路线的孩子。这类学生,如果没有严重的偏科问题,英文还OK的话,读IB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培养自己的全面发展,后续成绩认可度有比较高。
三、中上学生的机会
所谓中上的学生,就是这些学生可能有冲击体制内名校的实力,但是很不稳定,可能不喜欢体制内这种刷题长期各种卷,或者偏科不适合国内高考,我觉得走出国体系可能是一条不错的出路。这类学生应该说如果进入国际体系,大概率是国际学校的头部学生。
我们以香港两所大学为例,从国际赛道走到香港这两所大学,要比体制内高考容易,至少我这么认为。另外,出来了以后海阔天空,哈耶普斯麻可能有点麻烦,但是除此以为都可能在射程范围,爽不爽?!当然,这种学生也要选对体系,选对学校。
全科的可以去IB学校,偏科的不要轻易触碰IB,宁愿AP课程体系或者AL课程体系,保证自己校内的GPA完美,然后在外面努力拿下语言成绩,最后配上一些活动和竞赛,这样最终呈现出来,可能是藤校的水准哦!
四、普娃的出路
普娃的家长往往是认为如果走体制内,肯定考不到好大学,所以转到体制外。其实这些普娃有可能只是某些科目有缺陷,或者不太适合体制内的教学方式,换一种体系可能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这类孩子的高中选校要特别注意,因为如果家长还是依照体制内的思维,想选“好”学校,甚至通过择校培训,通过“条子”去搞好学校。我真的觉得没有太多的意义,你真正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去选择适合他的学校。
比如:孩子英文好,理科差,可以选择文科见长,理科要求不高的学校,比如AP学校,甚至去读美高。孩子理科好,但是文科弱,可以选择AL体系的学校,保证孩子能够静下心来读好他强势的几门课,最后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学校。孩子文理均衡,活动强的话,那么给他选择活动见长,课业相对宽松的学校。
总之,不要跟风,这类孩子如果选择到合适的学校,完全有可能脱颖而出。以上海为例,上海的二线国际学校,很多时候,录取的一般最好就是这一档的孩子。去年大部分二线国际学校都有一份康奈尔的录取,其他前三十的学校也会有几个,如果你轮到了,香不香?
五、学渣吗?不一定哦!
有些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可能会抗拒学习。但是这类孩子真心不一定是读不好书,可能是内心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可能有体育,音乐或者艺术类的特长,走特长路线(当然需要专业人士的评判和规划)也可以进入好的学校。去国外读书换换环境,比如读UC社区学校的路线,后续没准能进入UC好的学校,或者去英国,澳大利亚读预科,也可能是一些不错的选择。
这关键看家长的想法,胆量和诉求。每一条路都有可能另辟蹊径!群里有群友总结的好,在国内,高考就像一个分级器,把人分好层级,但是在美国不是这样,任何时候,只要你努力,你就能找到向上的通道。可以这么说,从读高中开始,就是开始认真选拔赛道的起始段,一定不要选错了,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