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四个发展趋势分析

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

来自美国的三位经济学家: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获得这一奖项,获奖原因为“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观察近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我们洞悉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四个发展趋势

2022三位获奖者来源:nobelprize.org

诺贝尔经济学奖(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奖旨在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唯一一个并非根据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遗愿设立的奖项,但一般认为此奖项与5个奖项地位相同。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并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

1、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关键数据一览

从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发至今,这项奖项已经颁发54次,共有92位获奖者。其中,有25次奖项被颁发给一位获奖者,20次奖项由两位经济学家共享,9次奖项由三位经济学家共享。自奖项颁发以来,共有两名女性经济学家获奖,一对兄弟获奖,一对夫妻获奖。

观察近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我们洞悉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四个发展趋势

追溯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出身”,可以发现,近97%的获奖者来自于高校及研究机构,今年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中就有两位为大学教授。

而从获奖者的国籍来看,约74%的获奖者为美国国籍,其次分别为英国、法国、挪威、荷兰、瑞典等国籍,今年的三位获奖者均为美国国籍。

观察近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我们洞悉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四个发展趋势

五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双国籍,其中四位为美国国籍加其他国籍,其中两位拥有英国国籍、两位拥有以色列国籍。

观察近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我们洞悉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四个发展趋势

细数从1969年至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方向,可以发现:在54次颁奖中,从1969年至2000年左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研究的方向均“理论”、“方法”为主,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为当今经济学的发展打下深厚的理论根基

1969年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用动态模型分析了经济过程后,1970-1980年间的诺贝尔经济学家们主要关注货币理论、资源分配,关注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问题。[1]

1969年获奖者之一拉格纳·弗里希的学术成果涵盖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他提出了一系列在现在被广泛应用的术语如“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同时,他首先将经济理论、数理方法与统计学应用到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中,这也为此后研究者对于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当然,这位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的经济学者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首位获奖者,他所研究的方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后几年间的得奖趋势。

观察近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我们洞悉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四个发展趋势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

拉格纳·弗里与简·丁伯根

来源:nobelprize.org

在1980-1990年间,诺贝尔经济学家们关注帕累托最优理论、市场的作用理论以及国民储蓄问题。到1990-2000年间,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和应用、以及信息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家庭行为实证分析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关注。[1]

而2000年之后,随着现代信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领域从纯经济理论,变为与人口、贫困和福利等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议题,也出现了更多与心理学、信息学、行为学等相关的交叉研究。[1]

2、近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奖趋势有哪些?

观察近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奖情况,我们发现近十年来得奖趋势与此前几十年相比出现一些鲜明变化,本文将这些变化归纳为四点,并将在下文进行详细解读。

观察近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我们洞悉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四个发展趋势

强调理论实际应用

正如前文所言,2000年之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的研究领域不再只是聚焦纯理论,而是旨在解决社会经济议题,这一趋势在2010年后表现的更为明显。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成员彼得·加登福斯曾经提到:尽管评委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都有一种倾向性,那就是希望获奖者既有理论论述,又能提供实操工具。“当然,有时候也颁奖给纯理论派,不过如果有实践方法总是好的。”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学博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考量的一些变化,似乎更偏向于实证领域研究,这个趋势变化使得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成为评选考量条件,而此前更注重考量理论贡献价值和学术含金量。

20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3年的获奖成果提醒人们,不要试图预测短期内的股票波动,要把眼光放长远,因为只有长期的资产价格才是可以预知的。[2]

2015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5年的获奖者安格斯·迪顿发现,钱多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高收入带来的是生活满意度,而非幸福本身。

2016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6年获奖者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姆斯特罗姆关于现代契约论的最新发展,可以指导人们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签订最优合同。

2019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9年的颁奖典礼上,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在实践中与贫困作斗争的能力。作为一项研究的直接结果,超过500万印度儿童从学校的有效辅导课中受益。

2020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20年的拍卖理论被称为是“理论照进现实生活”的绝好例子,比如,获奖者保罗·米尔格罗姆用实践来证明了自己的理论,他创建了Auctionomics公司,为买方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作为竞标者的买方用更少的钱获得自己想要的商品。

不仅如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成员彼得·加登福斯在评价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时说,他使经济分析变得更“符合人性”,他的理论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更好的经济决策”。比如,“有限理性”概念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缴纳俱乐部会员费后,即便伤了手肘也要继续打网球,而当朋友邀请你免费打球时却会拒绝;每年新年制定的宏伟目标往往会落空,而利用“助推”方法可以帮助自己去实现长远目标。

重视交叉学科研究

观察近年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也可以发现,交叉学科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十年来的奖项就体现了经济学与多学科相结合的趋势。

2017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将心理学假设融入到经济分析中,通过探讨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及缺乏自制力等个人特质会如何影响个人选择,从而影响市场。

2018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两位经济学家,获奖原因分别为:“将气候变化融入长期的宏观经济研究”、“将科技创新融入长期的宏观经济研究”。前者解释了市场经济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后者在如何创造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的问题上,给出了技术变化的思路。

2019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9年的诺奖获得者将实验方法引入发展经济学,使得这一曾经失去关注的学科重现生机,其科学方法更是大大增强了抗击全球贫困的能力。

而这一现象也与这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背景”有很大联系,拥有跨学科背景对于这些获奖者的影响是显著的。2014年的获奖者让·梯若尔曾表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产业组织,但我喜欢研究不同的领域……”,他认为,各领域的贡献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不断提高的。2018年获奖者保罗·罗默是经济学者、创业者,也曾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2020年获奖者之一保尔·米格罗姆不仅是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也是人类学和社会科学教授。

经得起时间检验

谈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成员彼得·加登福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能保证所有评选结果都绝对正确,但愿每一次都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一直以来,经济学分支林立,学派众多,引发的争论也颇多。很多也许风靡一时的理论,也许换了个时代就被推翻。

比如,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倡导自由市场、限制政府权力的弗里德曼,在当时就饱受异议。当然,也因为各学派各分支各有其大家,不同学派对于获奖者的看法也各有不同。比如,2019年的奖项公布后,也有不少经济学家称其中两位学者“配不上”该奖。

因而,为尽量避免陷入学术争议,或是避免把奖颁给理论尚不成熟的学者,评审委员有时会把考察期拉长至数十年,这也是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如此之高的原因,截止至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约为66.8岁,远高于自然科学获奖者平均年龄。

至今为止,经济学奖最年轻得主为2019年获奖的埃丝特·迪佛洛,她获奖时46岁;年龄最大的诺奖得主为2007年获奖者莱昂尼德·赫维奇,他在获奖时已经90岁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9年获奖者之一埃丝特·迪佛洛(左)

2007年获奖者之一莱昂尼德·赫维奇(右)

2017年的获奖者塞勒的研究领域从一开始就处于争议的漩涡中。经过30多年的潜心钻研,塞勒引领的行为经济学如今已在学界站稳脚跟。塞勒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控制非理性行为的方法在美国被采纳后,已被100多个国家的政府参考借鉴。这些都成为他最终获奖的重要依据。

202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称为是迟来20年的诺奖,在奖项颁布后,经济学者们对此并无太大异议,这也是因为保罗·米尔格罗姆、罗伯特·威尔逊的成就突出,是公认的应当获得诺奖的学者。威尔逊在博弈理论、拍卖,以及竞争策略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米尔格罗姆的研究范围更为宽广,并且在每一个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克瑞普斯曾言:“他在这些领域中的任何一个贡献都值一个诺奖。”

合作实现共赢

自1969年首次颁奖以来,共有25次奖项是颁发给个人,20次奖项由两位获奖者分享,9次奖项由三位获奖者共享。

将这些数据归纳总结,可以看到,从1969年至2000年,共有20次奖项颁发给个人;而从2000至今,仅有5次奖项是由个人获得的,此外,有11次奖项由两位获奖者共享,7次奖项由三位获奖者共享。在2000年以前,仅有3次奖项由三位获奖者共享。

这也说明在当今经济学领域,合作是实现突破、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种合作不仅指多人在同一团队内共同研究同一理论、解决同一问题,也可以将此理解为跨时间、跨空间的彼此影响。

比如2021年获奖者之一卡德因使用了一项自然实验来研究提高最低工资如何影响就业。通过自然实验分析了最低工资、移民和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卡德因是自然实验的实验者,而安格里斯特和因本斯因则为自然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使用自然实验来估计特定干预(例如计算机课程)的效果?我们如何估计这种影响以及应该如何解释?这三位获奖者共同提供了关于劳动力市场的新见解,并展示了可以从自然实验中得出关于因果关系的结论。他们的方法已经扩展到其他领域并彻底改变了实证研究。

正如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委员会主席的评价“自然实验是丰富的知识来源。他们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回答关键因果问题的能力”

“年轻化”、“金融学者”、 “女性获奖者”……

事实上,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奖趋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长聘副教授包特曾表示,诺贝尔经济学奖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以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大多要七八十岁,而近年来则出现了很多年龄在五六十岁上下“当打之年”的学者。特别是2019年的得主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年仅46岁,是第一位不满50岁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3]

在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未公布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永钦在预测获奖者时也曾表示:“我认为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大概会授予金融经济学领域,特别是研究流动性和金融危机方面的经济学家。”在他看来,近年来金融领域的主题备受诺贝尔奖委员会重视[3]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也曾提及,已提醒各个学术机构在推荐人选时要充分考虑优秀的女性代表人物。随着女性步入经济学界的人数增多,以及交叉学科研究逐步展开,未来女性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3、历时54年,他们使人类社会产生巨变

事实上,无论是聚焦理论还是实证,我们无法否认的是,这92位经济学家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不仅关心国际大事也能够解决贴合生活的“小问题”。

在享受多位学者理论、成果的同时,相信将有更多杰出经济学者、优秀青年人以这一座由前人建成的经济学智慧大厦为基础,为全人类的发展而奋斗。

参考资料:

[1] 诺贝尔经济学奖53年89位获奖者背后 获奖经济理论如何迭变?,新京报,2021年10月11日,资料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334800560264024&wfr=spider&for=pc

[2] 强调实操 经受检验——诺贝尔经济学奖十年回顾播,中国江苏网,2017年10月11日,资料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0921257371422329&wfr=spider&for=pc

[3] 诺贝尔经济学奖今揭晓 中国学者离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多远?,2022年10月10日,资料来源:http://www.zhicheng.com/gjcj/n/447461.html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加拿大、中国香港和法国数学本科专业对比分析

下一篇

埃默里大学申请和文书创作心得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