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孩子在美高可以生活适应下来吗?

说到美国、美国教育,好像所有人都觉得,在这样一个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色彩的国家,只有外向的人才能在那哪都“吃得开”,只有健谈的人才能轻松“玩转”任何事,美高也是如此,那里都是外向者的聚集地。

真的是这样吗?

在低龄留学热潮与日俱增的当下,很多家庭除了担心孩子在外留学学习与生活方面的融入外,还格外关注孩子的性格与同学、老师的融合度。

  • 家长担心孩子太过内向,没法交到好的朋友……

  • 顾问担心孩子过于腼腆,无法快速在美高实现破冰……

  • 学生自己担心会因不爱表达,而无法获得老师的认可……

对于很多国内的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可能就是“要安静,要沉稳,要有孩子该有的样子”,太过“调皮”不讨人喜欢,所以当下不少学生的身上其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社恐”“高冷”的影子存在,他们不爱直接表达,不喜欢正面情绪,不擅长热切地招呼……

那么,这些孩子真的就没法在美高生存吗?

内向是种性格,做自己没有错

每个人生来就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喜欢热情地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全都形于言表,有的孩子则天生老练沉稳,平时很难从表面探得他的喜怒,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从来都是惜字如金。

“我曾经因为老师的批评,因为别人以为的我的傲慢,因为看到他们收获的认可……我想过要改变我自己的个性,但当我鼓足勇气成为大家喜欢的样子时,我却觉得不是那么自在。”

“我尝试着像别人一样自在地交流,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起初我确实获得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声音,我也以为自己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可当我沉静下来时却发现,刻意的“尬聊”远没有舒适自然的状态来得和谐,于是我又心安理得地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领地。”

外向的人或许能拥有更多说走就走、想说就说的勇气,成就许多一腔热血的激情,而内向的人未必没有精巧、深刻的思考,他们的力量在经过缓慢的沉淀后,未必不是深厚而持久的,当他们在自己的世界斗争辩驳,在自己的世界消化雕琢,这种内向所带来的深思就如黑夜中暗自生长的树苗,强劲且有力。

内向没有错,这只是一种性格,一种做自己的坦率,但它绝不能成为懒惰、停滞的借口,不能成为随波逐流的幌子。

接受自己内向的性格,并不等于放弃尝试

我们不得不承认,外向的人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更容易和他人达成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向的人就不能做到。

在美国,我们熟知的很多名人其实就是非常内向的人,但他们同样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亮,受到他人的赞扬与肯定,例如:美国著名女演员奥黛丽·赫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美国前总统林肯等。

内向并不影响我们收获快乐,实现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在于你能否坦然地接受自己,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

内向的同时,我们依然可以拿起麦克风高声歌唱,依然可以登上舞台激情地演讲,依然可以挑战自己的边缘,内向与积极主动本没有冲突,两者并不矛盾,性格也从来都不是定义行动的标准。

性格内向并没有问题,接受并正视,并且从中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努力和付出的方向,慢慢修炼成更好的自己才是内向者的内在力量。

相信美高,包罗万象

首先,美国本土的很多学生也并不都是热情洋溢的,各种性格的孩子都有。

内向、高冷的孩子往往更善于思考,更善于探索和研究,更善于埋头苦读,这种成绩优异,思想成熟的孩子其实非常符合美高的期待,他们在学术上的呈现一般都更有深度和广度。

另外,内向的孩子其实更加应该去读美高,在美高自由又包容的氛围下,孩子们可以慢慢打开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集体生活之中,享受不同的碰撞和同学间的互动,享受热爱带来的无限可能,逐渐在一次次体验中找到满足与自信,建立内驱力与勇气。

再者,美国私立中学最大的优势就是擅长因材施教且具备极高的包容性,同时学校通常也都会非常尊重孩子的多元性,所以,孩子内向不见得就是件坏事情。

最主要的还是要做好规划,在专业的指导下找到适合的学校,明确长线的成长路线,沿着预期的目标不断督促其前进。

比起关注美高是否真正适合内向的孩子,大家不如多关注美高能否从孩子的个性出发,找到适合他们的最棒的舞台。

毕竟,每个鲜活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的成长没有刻板、固定的模式,更不受传统观念的约束与局限。

内向是一种性格特点,而性格的特点没有好坏利弊之分。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帮筛选 帮规划 帮协调 一站式服务

上一篇

2022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是什么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

下一篇

AP生物到底有多难?美国名校对AP生物的要求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