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生希望通过科研项目提升学术能力,取得优秀的学术成果。如何判断某个科研项目是否适合你?这里又有哪些风险需要规避?本篇文章将带你解读选择科研项目时的误区和陷阱。
01、只要教授课程,不要助教课程是最好的选择?
线上科研项目可以被归为两种类型:授课型项目和实践型项目。
授课型项目,多为大学基础课程的变形,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前接触本科的知识,拓展知识面和认知。这类项目适合想增强学科基础、积累知识储备的学生。
实践型项目将学习和研究相结合,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储备也有更高的要求。这类项目的成果多为独立的研究论文或实体项目。前期,项目中会有教授来传授前沿知识,并从宏观角度把控学生的研究结构和主题。
项目中后期,项目助教会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教授的内容。并且会从学术写作等细节方面进行指导,例如逐字逐句修改论文,帮助检查引用格式等。
02、项目课时越多越好?
经过我们多年的观察和经验判断,项目课时和最终效果并不完全成正比。
对于一个科研项目来说,课下和课上的投入同等重要。课上导师会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和学术指导,这些信息的吸收运用、研究的执行都需要学生线下完成。
除此之外,学生也要在课下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因此除了每周的课上时间,学生至少需要花费四小时以上时间进行课下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理想的研究效果。
03、选择导师时,学校和职称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许多同学比较看重导师的学校和职称,认为名气越高、资历越高的教授,就一定适合自己。职称和学校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但不应该成为判断导师适合与否的主要标准。导师的研究方向与学生学术兴趣的吻合度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筛选教授时,机构主要看重以下几方面:
1)研究方向是否和学生的兴趣相符?
2)是否有辅导高中生的经验?
3)教学方法是否符合高中生的能力?
4)是否足够耐心和负责?
04、警惕百分百保证发表的陷阱
发表论文是对一个研究者工作的肯定。但对于“百分百发表”的承诺,可能存在暗箱操作,论文含金量也会大打折扣,还望家长们谨慎对待。
真正的学术期刊,在审核论文时有很严格的标准,大至论文的主题、框架、研究逻辑,小至格式要求,都必须符合期刊的标准,才能得以发表。这样的审核,周期从1个月-4个月不等。
机构会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发表支持,尽最大可能帮助同学们取得理想的成果。同时,我们也与多家期刊有合作关系,可以帮助加速论文审核的流程。
在挑选期刊时,我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定是学术期刊,而非会议期刊
相比学术期刊,会议期刊的审核门槛更低,审核周期更短,也有更大的“暗箱操作”等空间。从含金量上来说,不如正规学术期刊。而且许多会议论文是仍在进行中的working paper。所以我们会选择有严格审核流程、只接受论文全稿的学术期刊。
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
我们会挑选在欧美国家比较有名的期刊,提高发表成果在招生官眼中的辨识度。
有peer review过程
Peer review指的是论文在发表前,需要经过行业专家的审核,包括引用格式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准确、语言是否合规等。经过peer review的论文,是真正受到学术界认可的研究。
接受高中生投稿的期刊
大部分知名期刊并不接受本科生以下的投稿,但部分知名期刊会开设高中生板块,或明确定位为高中生期刊。我们在给学生做推荐时,也会合理推荐这一类期刊。
一些期刊虽然没有高中生板块,但由于和机构有合作关系,也会为我们的学员开设专栏。
发表和审核周期符合学生申请节奏
不同期刊的发表周期也有区别,分为年刊、半年刊、季刊和月刊。我们会对照学生的申请时间表,做出合适的推荐。
05、警惕百分百保证推荐信的陷阱
百分百保证的推荐信,一定是事先准备好的推荐信模板,这类推荐信的含金量并不高,真实度也有待考证。
有经验的升学顾问会建议,没有个性化内容、模式化的推荐信,不但不会为学生的申请加分,反而有可能起到反作用。所以对于百分百保证的模版推荐信,建议学生和家长选择不要。
什么样的推荐信才会受到招生官的青睐?
1)推荐信中要有个性化的内容,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性格、能力等;
2)推荐信中,教授为学生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做背书,并在同龄人中评为上等;
3)推荐信内容能与学生申请的整体逻辑相辅相成,使申请的优势最大化。
机构教授的推荐信,不会使用事先准备的模板。教授对是否给一位学员写推荐信也有决定权。对于表现优秀的学员,教授通常都非常愿意给予推荐。
我们将为学员提供向导师申请推荐信的指南,并建议学生为导师提供成绩单、活动列表等补充材料,方便教授在给出推荐信时更突出学生的个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