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种说法。许多专业的竞争激烈,所以切换跑道就能更容易进名校听上去非常“合理”。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最近遇到了很多来咨询转学的学生,一位已经在某Top30学校的大二学生此前一直是数学专业,现在为了转学,她被家长逼迫着换到“艺术史”,因为家长此前听说“这是最容易进Top10的专业”。学生在大一暑假去了一个博物馆实习,大二上学期的选课也突然多了两节艺术史的课程。除此以外,她没有任何专业相关的背景。但是,这种策略真的有效吗?
当这位学生把专业方向换到艺术史的时候,她的竞争对手变成了其他艺术史专业的申请者。其中的优秀申请者可能已经准备了十几年,有大量的相关活动和学术背景。临时切换专业反而使得她被名校录取的可能性降低了。因为,她相比同类别的申请者并没有任何优势。
当我们把这些信息告诉了这位家长的时候,她还是无法接受:“不可能!孩子有个同学SAT1380分,ED进了康奈尔,她就是艺术史专业。我孩子SAT1530分,ED康奈尔被拒了。问题就出在专业上!”这言论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实则完全忽略了很多重要信息。
首先,美国大学一直提倡整体评估,SAT分数只是学校评估学生的一方面,并无法完整反映一个孩子的综合竞争力。其次,这位SAT1380分的艺术史申请者肯定在艺术史方面有长时间的积累和准备,并且她的其他方面一定也很突出。至少在康奈尔招生官看来,她是艺术史申请者之中的佼佼者。
所以,不考虑孩子本身的情况,把孩子申请失利的原因完全地归结于“专业”上,这并不是合理和科学的做法。原因是专业只是申请的一方面,学生本身的活动、成绩、文书、个性、社区活动、兴趣等都会被评估。有些专业确实竞争激烈,但是专业选择很可能不是导致孩子被拒绝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孩子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是“相比同类申请者不够优秀”或者没有突出的“闪光点”。
所以,让孩子临时切换到所谓的“冷门专业”等同于“东施效颦”。孩子一般很难在短时间积累相关的学术和活动经历,而且在撰写文书的时候,一般会遇到巨大的困难。意识到每个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不同,最大程度发挥孩子本身的优势才是正确的申请理念。
曲线救国的策略确实存在。但是,这绝不应该是“临时抱佛脚”,而应该是长期的规划和准备。千万不要试着“套公式”,每个孩子都不是机器,别人的解药很可能是你的毒药……
所有申请策略的调整都应该基于孩子本身的情况。为了申请成功,随意切换专业往往会“自毁长城”。走出自己的路,走好自己的路,这才是美国名校最想要的申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