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篇是这季好家长课堂中备受关注的一期,皆因活动规划和设计是留学规划中最重要但也是最捉摸不透的一环:申请中需要多少个活动?活动分什么类型?什么样的活动是加分项?活动和申请材料如何结合的?这种种问题,都在我们好家长课堂第三节课得到了一一解答。
01、十项活动的组成
众所周知,申请通用系统commonapp中可以填写的活动空间共有十项,奖项共有五项;如果是UC加州系统则是活动+奖项的空间共有二十项。所以按照申请系统的要求,我们通常会给学生制定“十个活动五个奖项”的要求,虽然不是硬性要求达到这两个数量,但是强烈建议按照这个数量来规划。
往往最优秀的学生整个高中生涯结束之前可以完成15个左右高质量的、值得被放上简历的活动,5-10个高水平的竞赛。
那这10个活动又会是由什么类型的活动组成呢?在这里,老师给出一个常见的公式:
3-5个学术活动 + 1-3个社团活动 + 1-2个社会公益活动 + 1-2个兴趣爱好类活动 + 1-2个个性化的主线活动。
这林林总总的活动要注意区分体现“学生”属性,以及体现“个人“属性。通常,体现”个人“属性的活动都具备四大特点:长期坚持无分高低 发自内心 有迹可循。
02、为什么美国大学看学生的活动
老师一直强调,在整个留学准备规划期,有很多事情是我们知道要做,甚至已经知道怎么做,却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做了。在理解活动如何做之前,我们还是应该深入理解美国大学为什么要看学生的活动,换句话说,我们要站在招生官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想要从学生的活动列表里获得什么信息。老师认为,至少有四大信息:
1.学生热爱什么,这个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信息,甚至可以读出来学生不热爱什么。一个正面一个反面的信息,会给到招生官一个更加丰富的人设形象;
2.可以从学生做的活动,侧面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几乎没有学校愿意接受一个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潜在风险的学生,同时,认真做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本身也会降低很多心理健康的风险;
3.可以直接看出学生的特点和品质;
4.也会对学生的家庭背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招生官审核学生活动的原因:
1.体现美国大学遵循的holistic review(全面审核机制);
2.有助于他们寻找每一届独特的学生群体;
3.处于实际的考量因素,如上述的心理健康、家庭背景等。
03、重新审视“活动“的定义
“真正可以体现一个学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看的就是他在学习之外如何利用他的时间。”活动,本质上就是学生在学校外、课堂时间之外所做的事情。但是有一些课外所做的事情并不是commonapp上可以填的“活动”,比如:看电影、看F1比赛、爱吃爱做饭。因为这些常见的学生爱做的事情,读不具备活动的定义要素:行动,有时长和频率,有动机和结果、有影响力和价值。但是这三件事情转变成:拍微电影和写影评并发表;研究赛车工艺和技术并撰写论文;出一本食谱并做烹饪相关的社会公益类活动。这种类型的行为,才是升学所期待和被认可的活动。
04、一个活动的诞生和成熟
老师通过举例2022届录取杜克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苏同学的活动列表,给好家长课堂的家长们分析了一个学生是如何从一个朴素的好学生成长为一个拿下前十录取的大神,一个稚嫩的爱好是如何诞生出高中时期令人惊叹的的具备社会影响力的活动。
老师通过分析苏同学的四大“人设标签”:体育、学术、领导力、社会公益,拉出了四条苏同学的成长时间轴,让家长们清晰地看到所谓的主线活动是怎么开始以及怎么发展的。
老师强调,高中生三年每年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基本上会延续三大进阶模式:高一高中生-高二独立人-高三社会人。如果孩子完成了这样的进阶,当孩子的留学活动成熟时,孩子也自然会成熟。
05、活动在申请材料中的体现
1.活动表格填写
2.文书和面试中的呈现
3.附加材料比如视频、作品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