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拿大之间怎么选,想必是规划出国留学的家庭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一种流行的说法,简单粗暴地给出了答案:留学留学,如果要“留”,选加拿大;如果看重“学”,选美国。
01、加拿大读本科,前置的社会缩影
2008年夏天,看完了北京奥运会,我只身去了加拿大读预科。一年后,我被多伦多大学录取,开始我的4年本科生涯。我当时在多伦多大学士嘉堡校区,读的加拿大颇有特色的Co-op项目(Cooperative Education,即“带薪实习课程”,指学生由学校安排进入加拿大相应的公司工作,学生可以从课程中获得学分和薪水)。
我当时在多大的Co-op项目,是多大士嘉堡校区要求最高的一个项目,我的专业方向是财务会计。
Co-op项目,其实是以计算机专业著称的滑铁卢大学的首创。在苹果统治智能手机之前,黑莓公司盛极一时,而黑莓公司就是滑铁卢大学孵化出来的。像滑铁卢大学这种有很好的产学研资源的加拿大顶级大学,筛选一批优秀学生进入Co-op项目,与大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各大学Co-op项目的学生,会去竞争大公司专门给Co-op学生开放的工作机会。 其实Co-op项目本身对学生要求就很高,我当时所在的Co-op项目中国留学生都很少。
而这些经过筛选出来的学生又要再一次竞争面试大公司的工作机会,可以想象竞争有多激烈。Co-op项目第一年要上课,第二年左右开始投简历,面试与大学合作的各大公司投放的职位,但由于是跟本地学生竞争岗位,所以不一定人人能找到本专业的工作。 我比较幸运地在Co-op项目期间找到了三个工作。
我本科期间第一份工作是在多大附近卫星城的一家外贸代工公司做会计。虽然还是年轻的学生,也是公司唯一的中国人,但加拿大的同事挺照顾我的。我当时第一次体会到工作岗位Excel非常重要,也会发现学校学习的理论很多在工作岗位上不适用,或者说压根用不到,但是Excel这个技能非常重要,所以当时我边工作边自学相对高阶的Excel技能,用在工作报告中效果可谓华丽惊艳,毕竟十多年前了,一些年长的同事当时还不太熟悉Excel。我的报告一出来,上级非常认可。 我的第二段工作经历,是在中国银行总行工作,算是比较少见的有特色的机会。我在Co-op的最后一段是在加拿大最大的水利公司Toronto Hydro的工作。
总之,我感觉Co-op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然后我们把这个前置到大学学习过程中。有了这三段在大学本科期间的工作经历,我毕业找工作就相对顺利了。在国外找工作很看重个人的工作经历,尤其是本地的工作经历。
国外的HR一般不太认可国内的工作经历,除非是国内特别大特别有名的公司。但是国内公司再大、再有名, HR还是更愿意选那些加拿大公司有工作经历的候选人,哪怕是在加拿大规模不那么大的公司工作,因为加拿大的HR还是对加拿大的公司更熟悉。加拿大商科学生心驰神往的圣地,无疑是加拿大五大行总部所在地——多伦多的金融中心“贝街”(Bay Street)。我大学毕业也如愿以偿地在多伦多贝街上的加拿大帝国银行就职。
02、美国读MBA,一般有两个标配
2014年本科毕业,我在加拿大几个不同的金融公司先后工作了四五年。2019年,我开始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MBA。申请哥大这种美国MBA项目,标配是优秀的本科教育背景加上出色的工作表现。 我在多伦多大学的Co-op项目里,本身就争激烈,人才济济。
当然我在读高中和本科的时候,没有过多设想一定要去藤校读MBA。印象中哥大往届毕业生去到哥大读MBA的几个人都是成绩非常顶尖的学生,跟我同一届的被哥大MBA录取的加拿大学生只有10人左右。申请哥大MBA的每年有六七千人,哥大从中录取七八百个学生,其中持中国护照的也就 50多个学生,所以录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当然国外藤校本科是最难进的,研究生阶段比较难进的学院就是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我认识的JD法学院中国人很少,商学院还算是相对较多。 商学院也需要全球的视野,会很喜欢国内的大公司背景,比如最近风生水起的TikTok字节跳动,如果做到这种公司的高管或部门负责人,就很受青睐。MBA项目选人有非常严格的一套标准,既看本科学校的牌子(门槛一样),在校成绩,但也看工作表现,一般来说是两者的结合。
一定要在两者之间选一个权重更大的,我觉得是工作经历更有决定性。 国外顶级的商学院,都有一些Target School,在加拿大的话,肯定有多伦多大学这种头部大学,还有其他排名靠前的几所。但说实话申请顶级商学院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名校本科。
那么MBA的录取,光有名校背景加持还不够,所以工作表现也很重要,好学校加好工作是标配。 假如你本科的学校没有像多大这么好,但是如果工作表现非常出色拔尖,商学院也绝对会考虑你的。去哥大读MBA的人,工作背景也很出众,大多来自很好的部门或领域,比如投行或咨询。
我申请哥大MBA之前,是在TD Bank工作,因为工作态度真诚用心,我的经理对于我比较认可,写的推荐信对我的评价很好,有了这篇推荐信,我觉得还是有希望去试一下申请藤校和M7商学院(全美包括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和哥大商学院等7大优秀商学院)的。
我为了回馈母校,曾做过哥大MBA项目的面试官。印象很深的是来自字节跳动的一个申请人,毕业于国内第一梯队的本科,但不是Top的大学,但这个申请人的工作表现太好了。当时正处在特朗普封禁抖音的风口浪尖,舆论格外关注字节跳动。而这个人恰好能从局内人的角度,介绍在字节跳动第一手的工作经历。 哥大MBA一般情况下都有四到五年的工作经历,我面试的这个申请人,本身在如此有竞争力的公司里,仅仅四五年间就晋升为部门负责人,这是非常厉害的履历。我们商学院看重的是你能不能把你的工作经历分享到课堂上去讨论。这么优秀的工作经历,拿到哥大课堂讨论,就会很出挑。
03、美加两国名校求学, 我感受到不少差异
在加拿大生活了几年,初到美国读MBA,还是在各个方面感觉到了不少差异。 加拿大的节奏相对慢一些。就拿多伦多和纽约来说,纽约更追求效率,而多伦多比较温暖。我个人比较怀念在加拿大的生活。 从所在城市的规模、提供的资源和收获的视野等方面,多伦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还是有一定差距,具体学校的学习氛围和提供的资源也不同。 就拿多大和哥大的MBA项目来说,多伦多大学MBA当然也很厉害,我虽然没有读过,但听说通常加拿大的MBA的课程是提前设定好了的,MBA项目提供的课程数量是相对有限的。
哥大的MBA第一学期课程设定了10门课(压力很大),但从第二学期开始,可以从几百门课中选择。一般个人都会结合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哥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让人可以对未来职业做更多的探索,而且课程选择不局限于你未来职业方向相关的,比如你可以选法学院的课,人文学院的等等。在多伦多大学的话教授不一定是在工作岗位第一线的。
但在哥大,好多教授就是一个大基金的MD,大多是哥大MBA的校友,对主讲人而言,回哥大教课,是回馈学校方式;对学生而言,就拥有了站在市场最前端的、核心的信息。之前我说的Co-op项目也是类似,让你在大学就知道真实的工作岗位是怎样的。哥大MBA的课,会让你知道在顶级的基金公司、金融公司或者咨询公司里,有些哪些内行人才懂的不成文的规定,这些行业老兵愿意分享出来很难得,因为都是校友。这也是名校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哥大学校提供的机会也很多。
2020年我作为Chazen中国行的负责人,带领团队负责规划30位哥大外籍MBA在中国进行访学和旅行。商学院讲究模拟真实,同期我们还有印度、智利、东南亚、欧洲等其它四个全球的游学活动。我们当时把所有MBA项目学生聚到一起,五个全球游学项目逐一宣讲,最后让大家选择想去的项目。当时我记得有一两个项目是没有人去而没能成行,听起来很残酷,但这些是完全仿真的。 哥大提供了太多这种锻炼的机会,也对时间管理上提出了极致的要求。学业之外,有社交活动,领导力的社团,有太多事情能做,个人要把握好这些资源和机会。
当然,对于MBA来说,学习知识虽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以找工作为重的,哥大这么多资源,说实话学业的话,第一学期大家还往往会拼一拼,但越往后越发现哥大提供的就业资源和社会资源更要把握好,比如career center或者学校社团的资源和人脉等。
04、回国创业,才发现留学给我的影响深远
2020年,疫情爆发不久,我从哥大MBA毕业。受疫情的冲击,加上家庭原因,我毕业选择了回国创业。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想回国发展,我也是属于其中之一。我自己切身感受到国内的竞争环境非常激烈,节奏很快,对于人要求蛮高,当然我的体会更多的是创业者的角度。
我自己因为是在创业,在做自己的事业,很多东西我自己能掌控。即便你如果去大公司、大厂,也都很卷,需要快速吸收知识的能力和很高的素质要求。回国去大厂的留学生,也许还有一个重新适应国内(文化和节奏)的过程。 这里我觉得一个比较稳妥的方式也是我自己选择的方式,我还是建议大家毕业之后在留学国当地先找一个工作,然后拿到绿卡,或者加拿大枫叶卡。
加拿大的移民政策非常开放友好,尤其是对于加拿大本国培养出来的留学生。我拿到枫叶卡的周期不长,只用了大半年,本科毕业后在公司工作满一年,就可以递交材料,按照分数的高低,择优录取。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回国发展,其实可以用三五年时间,回国内亲身感受一下,多一个选择,多一条路,风险就可控一些。 回到创业的话题,其实我在哥大读MBA期间已经开始有创业的尝试了。算是一个预演,后来我决定回国来创业的萌芽,也是从哥大MBA开始的。
我在国内的创业项目本来也是哥大官方孵化器的项目,所以我回国创业与我的留学经历,是一脉相承的。当时在哥大有一门创业课,教授是硅谷创业成功的大拿,拥有三家上市公司。他开设了为期一周的创业课,每天要学生做出商业模式的点子,找目标客户访谈50个人,晚上做成报告,第二天上课接受教授点评,连续做了四天,印象中很受折磨。但自己创业之后发现,现实只会更残酷。我当时调查了100个受访对象,他们教育背景都不错,平均年龄25岁,有毕业于纽大甚至哈佛大学的高材生。
但其中80%的人都比较缺乏财经商领域的知识、金融素养和商业思维。基于此,后来我回国创业,结合了自己金融商科的专业背景,把在哥大商学院学到的金融素养和商业素养的模块,带到国内,做“下沉”,让我们更多的家长和学生,从小在综合素质上补齐,提升青少年的商业认知和软实力。
留学对我的创业而言,影响深远:既有专业积累和知识积淀,同时还有思路启发和视野拓宽,最重要的是让我意识到:对孩子的培养,读名校并不是终点,名校只是一个更好平台的起点而已。
等我真正创业了才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之外的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我在留学时的Co-op项目就曾让我意识到,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好多知识盲区,好多东西需要自己去解决,比如我之前提到,我发现Excel的技能很重要,这个如果没有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实干,是很难体会的。
我们现在很多学生成绩很高,但学术能力和社会能力之间存在脱节。所以从一个全局的角度来看,上了好大学不应该是教育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