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美国大学申请季开启了,回顾21-22年的申请几项数据属实让人焦虑:
麻省理工学院(MIT)21-22年收到了33,796份申请,比20-21年的33,240还要高(而在疫情前,这个数字仅为20,075)。但是只有1,337人被录取,略低于去年的1,340人。相应的,学校的录取率仅为3.95%,不但略低于去年的4.03%,更是显著低于疫情前的6%-7%。而同为理工科学校天花板的加州理工学院,21-22年录取人数出现大幅下降,只录取了432人,而20-21年这个数字为510,下降幅度达到了15%。
3月美国大学的放榜高峰时期,然而放榜消息一出,国内外的朋友圈都出现一片唏嘘,拒信、waitlist,这其中不少托福110+并且GPA4.0以上的学生惨遭各大高校的拒信。甚至没想到的是保底学校也变得高冷起来。
中国学生被美国顶尖名校拒绝的几大原因?
为什么录取变难了呢?
疫情原因
新冠疫情,许多的学校,包括顶尖名校,都免除SAT、ACT的要求,导致申请更容易,所以会给大家一个错误的印象,这个错误的印象就是学校暂时降低了录取标准,申请人数也随之暴涨。另一方面,随着SAT等标化成绩的硬性要求的放宽,各大院校开始要求学生在软实力上下功夫,而受疫情的影响,背景提升的活动变得十分有限,申请者的竞争力被迫削弱。
申请人数暴涨
每年申请人数都有新突破,众所周知,UC系大学一直备受中国留学生的青睐,但在2022年申请人数更是突破21万。在疫情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申请人数同比上一个申请季增长10%以上,比2020年前更是接近20%的增长,可见国际生的留学热情并未受疫情影响而消退。
申请者通过Common application能够更加容易地去申请到更多的学校,使得学生感觉自己达到了精英学校的标准。因此,今年的问题就在于申请人数的增加数量是非常惊人的
申请材料同质化,缺乏独特性
标化成绩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你的学习能力,但是对于申请人的软实力同样重要,尤其是申请藤校。有一定含金量的活动经历可以体现出你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对所申请专业的研究深度以及你的个性。
比如科研,参与科研项目,如果和导师结合自身的兴趣和所选专业相结合,做一个课题。除了有机会发表论文、参加比赛、获得推荐信更是对你科研能力最有力的证明。而且科研经历中反映的申请者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性格和创新能力、以及对科研的兴趣,都是招生官考察申请者的重要依据。
所以申请者仅仅取得高分是不够的,跟风参加市面上的各大背景提升活动,这种行为更是不可取的。学生需要表现出参与挑战性课程的信心、渴望、意愿;对探索新课题也很有兴趣。学生需要在学校或校外寻求学术机会,比如课外课程、竞赛、研究。
学校发放录取offer愈发谨慎
由于往年的申请者通过“广撒网”的方式申请,导致学校为了保证就读率,对于Offer的发放更为谨慎。22年美国各地的大学招生团队面向更多的申请者,这要求他们作出更多的决定:哪些申请者应该立刻拒绝、哪些应该更进一步考虑、哪些可以选择。
学生在选择“保底”学校时的目标不仅仅是找到他们有很大机会被录取,而是找到他们能够匹配自己意愿的学校。截然相反的,他们选择将保底院校视为最后的筹码。
而如今常被视为保底的院校,如今waitlist满天飞,让很多学生不再轻视这些大学的申请。
所以在最后,建议今年申请的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要去审视自我,对于保底学校,要更细致的去选它,千万不要忽视它,一步一步的去探索,就能够找到的选择它的理由。
在文书整合方面,所有的体系链条当中所涉及到的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