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写作竞赛获奖作品分析:模仿

值此国庆长假,正是学习的好时候。
我将用七天的时间,来系统地与大家聊聊新一届 New York Times 个人叙事写作竞赛。
今天是我们整个系列的第一篇,主题是「模仿,是写作进步的有效方法」。

最近,我有很多学生都报名参加了「纽约时报个人叙事写作竞赛」,我也听了学生们很多很多不同的故事。
作为个人叙述写作竞赛的参赛文章,故事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
如果,大家仔细看看历届获奖者的文章,不难发现,「故事」这个东西,作为个人叙事文章的载体,它需要有深度。

什么叫有深度的故事呢?以及什么样的故事适合参加这个竞赛呢?
答案是,你的故事不能落俗套。

1202 年了,如果你还在写一个 —— 考试考不好,奋发图强,熬夜刷题,最后取得头筹的故事,说实话:很难有读者看得下去。
有情节起伏。故事这东西,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们是有起伏、有转折的。一个平淡的故事很难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这其实就和「深度」有关系了。这个竞赛是 12-19 岁都可以参加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已经对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认知——更深刻的认知。
这里,我们拿 2019 年的获奖者 Maria 的文章举个例子 。
Maria 是个墨西哥裔的美国学生,她的文章里描述了她参加演讲锦标赛的经历。
看到这,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会这么猜想:
“这不就是一个学生披荆斩棘,拔得头筹的故事吗?哪来的深度?”

诶,还真不是。
她的文章中对于「披荆斩棘」几乎是 0 描述。她在文章中重点描述的是,她等待获奖名单的过程,以及领奖路上其他人的对话。
那,故事的深度在哪呢?
后文,她有一段描写。她再去领奖的路上,听到了别人的交谈。大致意思是:大家觉得 Maria 之所以获奖,是因为她的演讲主题是「being a Mexican immigrant」墨西哥裔移民者。
在美国,这是属于少数族裔,而美国对于「族裔」这一观念是十分看重的。
于是,大家认为:Maria 获奖是因为她是一个少数族裔,在讲少数族裔的故事,获得了同情分。
在文章末尾,她这么说道:
“Everyone would recognize me not for my achievement or my being, but by the peculiar way I pronounce words. ”
大意:每个人不会因为我的成就或我的存在而认可我,而是通过我罕见的发音。
「罕见的发音」就是对「少数族裔」的隐喻。
这下,深了。
读者看完文章,就自然引发了他们对于「族裔」这一个话题的思考,而我们也知道了 Maria 对于这个故事的观点。
那么,选题不能落俗套,上文中已经说明了这个要求。
但是,作为老师的我,非常清楚,只是知道这个要求,学生们是很难想出深刻选题的。
我们来看纽约时报官方对 Maria 做的一个短采访。

在采访中,Maria 说,她的选题灵感是来源于一次上课。
在课上,老师带着他们深度解析了朗斯顿·休斯的短篇故事《救赎》。并且,老师要求他们写一个关于 「生活中的矛盾如何影响我们」这个话题的文章。

写完这篇文章,Maria 就来了灵感。
她觉得,这次竞赛参赛文章就想写演讲锦标赛的经历,她很想写这次经历里的矛盾 —— 因为族裔而带来的“同情分”。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选题这件事是需要灵感的。而灵感怎么来呢? 借鉴。 灵感是「借鉴」来的。 借鉴灵感最好的方式就是:读别人的作品。 我在竞赛批改课上,都不会要求学生直接给我选题。
我会先花 2 节课的时间,带着他们深度阅读 2 篇获奖者的文章,并且布置他们在课下自己去读多篇文章。 因为,通过阅读他人的文章,可以很好地打开我们的思路。 学生们都会给我一个反馈:“啊?这样的故事也可以啊?” 非命题作文的魅力就是,你的选题是无限大的。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纽约时报写作竞赛获奖作品分析:深度阅读

下一篇

指导美本文书时 如何帮学生理解“意义”?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Molly老师
留学行业8年服务经验,擅长初高中留学背景提升及英美留学规划。VX:mollywei007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