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回国两年后有些人会再次出国留学?

在做留学服务的过程中,有一些客户会经历从陌生、有所了解,到最后的熟悉,甚至成为朋友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这样的经历,比做一单生意要有意义得多。

今年的硕士申请客户中,有一位A先生,我们之间就有这样的经历。一年多的时间,从陌生到相互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虽然还未蒙面,但他8月底来加拿大以后,相信有机会成为朋友,虽然我们年龄差好几代。

A先生是一位普通人,来自中部省会城市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父母在事业单位工作,科室里的普通干部,在普通人群里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2013年年初,读完高二、高三在读的A先生,前往澳大利亚读预科。次年顺利进入悉尼大学读经济学专业;2018年初,完成本科学习的A先生,又获得了在悉尼大学继续攻读供应链管理硕士的机会。按照要求,一年半时间,A先生顺利拿到了硕士文凭。

澳洲留学期间,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坚持兼职做点零工,还有两和专业相关的实习。这些经历,让A先生从一位懵懂少年,慢慢长大。心智、独立能力、英语水平、做事能力、认知水平,全面得到了提升。

虽然A先生很喜欢澳大利亚,喜欢悉尼。但还是按照和父母的约定,2019年年底前,回到了自己家乡的省会城市Z市。2020年初,A先生拿到了一家知名电商企业的全职工作合同,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人生。

A先生虽然有女朋友,但还是在家里吃住,收入中等水平,完全没有经济压力。硕士学历、海归背景、父母是事业单位职工,在同事眼中,还算是亮丽光鲜,有人喜欢、有人看不顺眼。但这些对他并没有太大影响。

不幸的是刚入职,就赶上了新冠疫情,生活、工作和收入都不稳定。反复的疫情,对他自己和公司业务的影响都很大。2020年下半年,因为是新人,A先生被公司裁掉了。

后来A先生又找了两份工作,都因为疫情、经济形势、就业形势、自身适应等原因,没有办法坚持干下去。A先生自己总结,不像以前回国休假,很轻松、很快乐,这次回国工作,需要长时间、深度融入社会,感触很深、很多。

2年时间,发现社会变了、自己变了,很难真正融入,总觉得中间隔着一层什么东西,让人很不舒服。慢慢琢磨,还是能发现一些自己可能没办法接受的社会现实。

人际关系太复杂。第一份工作,因为有父母的关系,部分领导对他还算关照。正是这种关照,同事之间相互猜疑,虽然还没有使绊子,但对他非常提防,让他很难融入部门的群体。同事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既不是单纯的工作关系,也不是熟人朋友关系,生活、工作、友谊全在一锅粥里。

没有私人空间。虽然他是新人,很多同事还不熟悉,但总有人问他女朋友在哪个单位、收入多少等问题;也有同事问他,你这个月奖金多少;单位各种活动也太多,除了正式的集体活动,同事结婚、买房、买车、升职,甚至东京奥运会中国队拿了金牌,同事们都会邀约着搞聚会。一周3、5次聚会,并不少见。过多的活动,极大地压缩了自己的私人空间。

工作生活没有界限。入职一家公司,就像签了卖身契,随时都可以要求加班;领导、同事,不管是晚上,还是周末、节假日,只要有事,有时候根本就不算事,都会打电话。最离谱的是半夜打电话来问工作上的事情。

领导训人的时候,就像训孙子,毫无尊严。在公司,不管多大的领导,在普通员工面前,都像天王。没犯错还好,如果犯错被逮着,训起人来真的 让人感觉自己连孙子都不如。

A先生很努力在尝试融入,但真的很难。说话、做事难;心里怎么想,也难。2021年国庆节期间,父亲的一席话,让A先生最终下定决心,再次出国读书,毕业后移民留下。

A先生的父亲说:我们是普通人群中的普通家庭,虽然衣食无忧,但能给你最大的帮助和支持,就是你获得的学历和现在具备的能力,还有就是不要操心我们的养老。你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就是不要让我们老了还要为你的工作、生活操心。

你留学归来,有硕士文凭,能力也不错。但你的未来,只有靠自己努力。你也看到了,现在就业形势并不好,说起来机会很多,但没有资源,哪里有机会?我也看到你很煎熬,很难真的融入和适应,完全不像我们来澳洲看你时的那种状态。

如果要我说,反正都是做普通人,还不如趁着现在年轻,再出去留学,然后留下来。至少你有机会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可以选择不做不想做的事情。你应该比我们更清楚,普通人在哪里生活压力更小。

就是这一番话,A先生做出了选择。A先生自嘲说:我发现在普通人中,我只有一个优势,如果想出国,我比他们大多数人更容易。所以就找到你们,帮我再次申请加拿大的硕士。二硕的人并不多,但对我来说,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

昨天,A先生拿到了加拿大的硕士留学签证。月底,就将前来加拿大开始自己的归海生涯。

A先生是成年人,他对国外的生活、工作有一定了解,语言也很好。回国工作了2年,发现自己面临的诸多问题很难解决,最终选择再次出国,不是心血来潮。应该是经过全面评估、深入思考以后的决定。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A先生的选择是基于他对自己各方面条件的评估,是基于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能要什么、哪里能要得到,然后做出的理性决定。可以参考,但不宜效仿。

还是老话,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哪怕明知是坑,也可以跳下去。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为什么回国两年后有些人会再次出国留学?
收藏 0
上一篇

高中生如何规化高质量学业和课外活动?

下一篇

优秀英文文章分享:值得模仿下的文章结构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