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发几篇SCI才合适呢?

1.首先满足毕业要求

很多博士生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选择权的,发够1-3篇SCI才能毕业,一般越好的学校要求越高。不同专业标准不同,同一专业同一院校不同导师也可能有不同的要求。

近年来,博士延毕的数量已经达到了60%,如果不想延毕,就要提早准备。SCI从投稿到发表周期非常长,审稿时间一般是3-6个月,出于职业道德考虑还不能一稿多投,一年基本上就只能投2-3个期刊。还要预留出看文献、做实验、整理数据、写作论文的时间。

硕士是学术输入阶段,以科研训练为主,也就是跟着老师做课题,对毕业也没有发顶刊的硬性要求。博士则完全不同,自己的科研成果尤为重要。因此博士入学就要做好心理准备,转换心态,迅速投入工作,高效产出。

2.高校任职,SCI论文所占比重大

根据教育部指导,博士研究生持续扩招,每年招生增幅10%左右。比如,上交今年增加博士生招生200名,从去年的2800人增加到3000人,增幅7%。

按照这个数字粗略估计,今年九月博士入学后,全国在读博士将达到56-57万。

博士发几篇SCI才合适呢?

扩招是为了缓解就业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真的解决了吗?博士数量逐年提升,高校岗位却没有大幅增加,大学讲师的门槛水涨船高。有的学校会明确写出,需要几篇SCI文章才能入职,有的学校没有点明,但要求是隐性的,如果没有显著的研究成绩,很难在竞争中胜出。

在985211高校入职讲师需要2-3篇SCI,升职副教授、教授需要5-7篇(根据实际情况浮动)。SCI论文不是科研成绩的唯一标准,但也是重要指标,SCI文章对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3.保量也保质

在SCI内部,依然有区分度。一区二区的文章影响因子更高,三区四区略低于前两个区。有的学校对文章的影响因子也有要求,如三篇SCI里必须要有两篇达到一区才满足要求。

科研工作与考核指标之间存在一个悖论,学术本身是对世界的探索,是对人类认识边界的无限拓展,是追求”质”的过程,却不得不落入量化的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之中。急于出成果,反而难得出成绩,但是tenure track的存在有时会倒逼科研工作者唯效率论,目的至上,间接导致种种学术乱象的出现。

无论是博士生、高校教师还是研究人员,对“量”的顾虑都不应该遮蔽对“质”的追求。归根结底,1篇或是100篇,都只是一个数字,以此来评价一位科研工作者是对科研的矮化。我们需要的是推动人类文明的科学家,而不是论文高产机器。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中国学生英文写作能力怎么样?文学教授给学生的一些写作建议

下一篇

AP经济学课程要学吗?为什么要学AP经济?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